紫砂作品“童子”的陶刻技法与人文意境之探析
2022-03-26范嘉豪
范嘉豪
(宜兴 214221)
我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然后普及到文人雅士直至平民百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宜兴紫砂因茶而生,是陶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发展到明代,得益于天时、天利、人和的特定产物。紫砂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宜兴紫砂陶刻的加持,以一壶一茶融人间烟火,以一刀一刻寄山水真情,虚实间无不传达着茶文化与紫砂文化的独特韵味。紫砂壶已不仅只是个茶器,更多地是体现一种精神情趣与生活理念。当我们静下心来喝茶时,需要一种由“静”入“净”的心态,超越当下才能察悟茶的色、香、味,达到空灵而自在的境界,就类似于坐禅修行,这就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被谓之“禅茶一味”,其中也离不开紫砂茶具的融入。
紫砂陶刻之美,通过运用材料、工具、技法等多种手段,赋予古老的紫砂画面之美、意境之雅。而这些离不开以任淦庭、邵云如、毛国强、鲍志强等为代表的历代紫砂陶刻艺人的辛勤耕耘,他们以刀代笔、以坯代纸,以精湛的技艺表达着紫砂陶刻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使紫砂陶刻承先启后,绽放出勃勃生机,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紫砂作品“童子”(见图1)也是一件具有高超技法与美好人文寓意的紫砂陶刻作品,下面就其技法与意境作一分析。
图1 童子壶
1 作品的构图
紫砂壶的陶刻装饰与中国画的布局是十分相似的,构图有一角式、三叠式、上下开合式、立地顶天式等几种。而陶刻装饰更高于书画的要求在于造型与装饰之间的匹配,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出整件作品的气质与神韵,才能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紫砂陶刻作品“童子”是以传统的“石瓢壶”为载体,整体给人重心下沉的稳定感,开阔饱满的壶侧面为陶刻布局准备了充分的空间。作品构图分前后二部分,以二侧的直筒嘴与圈把作分界,使前后二图既在意境上融在一起,又在具体架构上分出层次。压盖唇线与壶腹下部内收圈线又恰到好处地框出了构图的上下边界。构图充分考虑空间位置、大小排布,以立地顶天式来演绎人物场景,达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紫砂陶刻作品“童子”以写实的手法精心刻画人物群体形态,表情细腻、动作逼真生动、构图疏密有致、布局合理悦目。
2 刀工的演绎
陶刻需要书画的功底与艺术素养,但这还不够,相比用笔演绎书画,紫砂陶刻以刀代笔、以坯为纸是一门独特的技艺,有一定的技能门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操练才能举重若轻、熟能生巧。紫砂陶刻从技法上主要有“印刻”和“空刻”两种,而紫砂陶刻作品“童子”人物众多,画面精细繁琐,采用“空刻”的技法创作而成,并且以斜口薄型刀尖来刻画细线,这种技法贯穿整件作品,把群童生动活泼的形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件作品用刀舒畅、利落,刀锋所过之处层次感十足,转刀、提刀一气呵成、繁而不乱;面部表情勾勒细腻丰富、刀法老道,深浅、留白、节奏恰到其位。从前后画面的规整严谨,在紫砂材质精光内蕴的映衬下,画面纵横有致,紫砂陶刻化为神奇的力量,展现出极高的工艺魅力。
3 意境的表达
三四个孩童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放鞭炮,脸上的表情有喜悦、有向往、有顽皮,一幅生动的童年喜乐图,这又何尝不是你我内心深处的一份童年记忆呢?童年是无忧的,也是无虑的,所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期,人到成年的我们往往都想回到那种纯真放松的状态,重回人生田园的流年、诗境与闲适。从整体上来看这件作品的陶刻装饰赋予了紫砂器更为多样性的艺术享受,同时也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群乐图,呈现了生命最本质的一面,隐隐中更是寄托了一种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
不过,人生已秋又如何?秋是落叶归根的成熟,是无私奉献的深远。有了阅历、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过尽千帆的豁达。固守一份淡泊与宁静,使自已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这也许更应是我们的所想、所愿。
4 结语
紫砂陶刻充分运用紫砂材质的可塑性、陶刻技艺的表意性,以坯为纸、以刀为笔,在借鉴中国画的章法和布局基础上,创新、创意自己的挥洒适度,营造物象的变化、层次、组合空间,演绎出紫砂陶刻的隽永之美。同时紫砂陶刻也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它反映并服务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茶文化与陶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使具体的载体紫砂茶壶兼具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紫砂陶刻作品“童子”也是这样的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