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培养
2022-03-26唐翔
唐翔
朗读是指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通过语音把书面文字表达出来,使文章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朗读能使学生通读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任何人都不会排斥美,美好的事物大家都会追求,朗读亦是如此。当课堂充满“美”时,学生不自觉就会投入其中。孩子是那两眼无光、呆滞的神情,还是那神采奕奕、活泼神气的样子,教师不难看出。有感情地朗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们沉醉其中,读的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满足的神情。而听者那羡慕的目光,会让他们跃跃欲试,课堂中学生们兴奋了,课堂就“活”了。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充满激情。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有感情地朗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与情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却严重缺失。
1. 课堂时间有限,无时间阅读
一节课仅仅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不仅需要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进行常规的课堂管理;另一方面,孩子们不预习、预习得不充分、不自主的学习习惯,迫使老师不得不重视基础教学。当教师开始新的一课教学时,部分孩子课文还读不通,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思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许多教师也处于两难的境界,扎实的基础教学与艺术化的“美”学无法两全。因而,小学语文课堂中富有诗意的、有独特见解的朗读声变成了朗朗的读书声,变成了以检查为目的的读书。
2. 学生性格内敛,怯于表达
高年级指导朗读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们自由朗读时摇头晃脑、神情饱满,跃跃欲试;作为教师,那一刻有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可是当真正地指名孩子朗读时,他们却收起了自己兴奋的小手,你望向我,我望向你,沉默不语。鼓励之下,也就是三两个平日朗读不错的孩子高高举起手。很多孩子不好意思站起来表现,不敢将那浓厚的情感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他们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朗读能获得好评,因此怯于表达。
3. 学生对朗读无兴趣,教师指导不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朗读更是枯燥无味。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任务似的,机械地读完,没有情感。这样的阅读,学生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无法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上课易疲劳,不能专注投入,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老师不能做到有效的评价,往往只是以“你读得真好”“抓住了关键词语”“你读得抑扬顿挫、感情丰富”等作为评语,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
4. 重视文本解读,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有感情地朗读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生动形象地将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它与解读文本相辅相成。愉悦、激昂、愤慨、哀愁、悲伤……这些情感的体现,也是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朗读中,学生语调抑扬顿挫的选择,忽高、忽低、忽急、忽缓,正是学生走进课文、解读文本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常常高度重视文本的理解,却忽视了对美的追求——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有效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学生对文章情感体验的呈现。学生对课文的节奏、语调、韵律等要素的正确把握,是奠定在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准确的表情达意,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和主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重视朗读,亲身示范
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重视朗读,让朗读更合理有效。一方面,教师要提前规划时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给予朗读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很多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选取关键性语句和段落,重点指导,可以是对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可以是环境描写的语句,也可以是体现课文情感或主旨的语句。要读好这些句子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内的任务,课后也可以组织关于朗读的各种活动,将朗读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中定不乏朗读能力出色的孩子,但学生对老师的期待会尤为高。作为师者,我们可以参与到孩子中去,与孩子一起读,让朗读不仅限于优秀者,更鼓励所有的孩子参与其中。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时,学生尤为投入,随着老师的朗读声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老师精彩的朗读总会引起学生共鸣,爆发热烈的掌声,学生那羡慕的眼神、惊讶的嘴角,不仅仅加深了对老师的喜爱,更是对语文课堂的迷恋。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佳推动力,要想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首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合理有效的朗读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图片视频,直观刺激学生美的感受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涩难懂的词语或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而无法体会的意境。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图片,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少年中國说(节选)》时,第二自然段中描绘了许多景物,如何让学生理解句意、理解这些景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将景物与少年中国相联系,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些问题,教师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呈现,巧妙地解决了。图片让学生领略了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景象。看完后,学生震惊了。再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的说感受到了这些景物的宏伟壮观;有的说它们很有气势、很气派;有的说它们富有生命力……师者适当的引导,孩子们不由地将这些景物与少年中国相联系,即可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待。再读时,那意气昂扬、朝气蓬勃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那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愿景跃然纸上,责任感油然而生。
(2) 恰当配乐,让学生享受朗读的意境
音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样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营造一种美好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不需要更多语言的渲染,学生就能融入作者的情感之中,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为让学生体会伯牙失知己之痛,教师在读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吟诵的诗时,选择了哀伤的乐曲,配合老师那低沉忧伤的声音,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无不沉浸在那哀伤的情景中,更能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情谊。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准确地抓住情感,深情地朗诵出来。
(3) 想象联想,在理解之上感受语言魅力
徐世荣说过:“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是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可见,理解文本与有感情地朗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深入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专研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为有感情的朗读奠定了基础。而朗读是对理解的升华,朗读体现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是有限的,如何在孩子们有限的经验之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教者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感受、理解语言。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孩子很难感受异国他乡的情怀、感受小艇的魅力。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问学生看到如此特色的小艇,你最想干嘛?生说道:“当然想坐坐”。师接着问道:“坐着感觉如何?”生说:“舒服。”教师接着引导:“我读一句,读完,你们告诉我你们哪儿挺舒服的。”师读:“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问道:“哪舒服?”学生笑着说道:“屁股舒服。”师追问道:“怎么样舒服,比我们屁股下的凳子如何?”学生的话题一下打开了,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当学生再读时,仅仅抓住“软软的”,读出小艇的舒适感。教师从触觉、视觉、心里感觉,层次分明地带着学生把坐在小艇上的舒服感体会得真真切切,品味大作家的语言魅力。学生朗读时,柔和、舒缓,喜爱的情怀真实地展现出来。
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也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平时不愿参与课堂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想张嘴试试。老师给了这些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并正面表扬,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给了他们更多的勇气与机会。
3. 合理运用評价,明确指出朗读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要加强文本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才会游刃有余,给出恰当合理的意见,明确朗读的要求,在学生朗读时才能不再用公式般的评价用语。教师要用心倾听,在学生读完后,既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还要给出明确的指向性评价,具体指出读得好与欠缺的地方,让学生明白如何更好地朗读。比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自然段朗读时,读第二句层层深入的排比句式时,教师一行一行地竖着展示,先让学生观察句式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并明确提出朗读方法:注意一行比一行有力、有气势,声音要一行比一行洪亮。学生有了明确的指向,读起来慷慨激昂。老师不仅教还认真聆听,某一学生读完后,教师点评道:“你的声音铿锵有力,但我听出来了,你到最后放慢了速度,我猜你是看到了少年和中国的美好前程。”一句话提出了朗读的要求“声音要洪亮”,也给学生提示,在读“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时后半段可以慢一点,明确地表达了教师的观点。接收到老师的提示,学生不由自主就小声地试读。再读时,学生明显就注意了朗读的要求,防止了因关注气势而读得较快的问题,朗读抑扬顿挫、气势磅礴,让人振奋。
结语: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主旋律的引导下,我们要允许差异的存在,不同的人对文本有着不同的见解,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寻找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或慢或快、或高或低,用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用朗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