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探究
2022-03-26陈艳若
陈艳若
一个趣味性、探究性较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无形中强化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形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于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提问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终构建出高效的交互式高中地理课堂。基于此,本文就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探析,论述了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提问”式教学是一种通俗的教学理念,旨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值得探究的“提问”,通过提问增强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互动和思考中达到巩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然而从当下高中地理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教师的提问意识较为淡薄、提问的有效性不足等。因而,如何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用高效的问题设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已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伴随学生终身化成长的教育过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实践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四大方面。实践能力即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综合思维即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区域认知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即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用辩证的思想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更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课堂提问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当堂发问,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质的提升。当学生产生问题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能向教师进行请教,教师要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将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分享给学生,无形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展其创新能力。此外,通过层次性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畅通无阻,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自信,让其保持更加高昂的兴趣探究地理。因而,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借助于问题实现师生交互,打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促使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提问意识淡薄
当下多数高中地理课堂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填充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且缺乏问题设计意识,以致于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师生互动薄弱。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会极大地限制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提问模式较为单一
就当下高中地理课堂来看,即使教师有提问意识,其提问方式也过于单一,不具备趣味性、探究性、创新性;且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会缺乏勇气不敢回答,存在“启而不发”的现象,以致于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后“自问自答”,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激发。
(三)提问思考力度不足
目前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梯度性和难度还没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师对于部分问题直接问“是不是”等。这些提问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不足,难以有效理解知识点,造成提问效率低下。此外,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由于问题难度较大或者为节约时间,教师会直接给出答案。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思考的动力,难以促使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一)生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为强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并让学生在生活化问题中受到启发,意识到地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地理的影子,学会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无形中帮助其形成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三峡工程”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三峡工程,那么三峡工程的建设一定是有利的吗?”提到这种生活化问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显著提升,有同学认真分析、联系自然现象,积极回答:“不一定,三峡工程虽然很好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但是同样也带来了较多的后遗症,三峡以至川东的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这一生活化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学会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读生活内容,在今后的成长中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有效强化其地理实践能力。
(二)构建合作探究式课堂,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
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着纵深发展,让合作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在地理课程中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加以完成,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思维。而且课堂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生生交互,学生学会了积极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从而迸发出新的思路,有效实现学生思维层面的拓展,进一步理解知识点。在运用合作教学时,地理教师首先要科学划分小组,然后根据知识点设计课堂问题或者任务,让小组以讨论、共享等方式加以完成,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维将会异常活跃,体会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感受,迸发出新的想法,有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综合思维的形成。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把全班的学生分為几个小组,每组五到六人,然后设计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家乡吗?它的内部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呢?”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地形式积极探讨,在初步探讨后,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各具特色的城市结构。教师在此过程中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差距,并利用情景模拟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场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快速融入教学活动中,也能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综合思考、分析,实现其综合思维的形成。
(三)教师提问方式呈现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的过程中,要注重所提出问题的探究性、操作性及推理性,并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设计缺乏新意,也无法引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意识。因而,教师要将启发性、创新性问题放在首位,让学生能够站在全新的角度和高度进行问题的思索,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能够受到启迪和升华。比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关于水循环的解释中: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四大圈层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学生首先需要自主探究和学习关于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再在教师的“问题”下对水循环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比如地表徑流的影响因素或者水循环对人类的日常活动会造成哪些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也能初步洞悉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效促使其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增强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除去教师提问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在提问中学会发现问题、深度思考,有效表达其对地理知识点的不解,教师及时予以解答,让学生有效突破对知识点掌握不足的困境。因此,除去教师自身提问,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鼓励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使他们觉得“我能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其质疑能力。例如在进行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们全球一共有多少个圈层吗?我们所处的地表又属于哪个圈层呢?”提到这种常识性问题,学生通常都会积极讨论,积极性将会大幅度提升,然后有的同学就会说:“一共六个圈层!我们生活在生物圈内。”教师再笑着点头:“这位同学答得很对,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面带和蔼微笑的鼓励就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提问、敢于提问。如果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微笑着说:“遇到不懂的部分不要慌,同学们可以尽情提出来,老师帮你们解答。”这样带着指导的积极鼓励,不仅能让学生积极表达自身存在的疑问,还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来自老师的肯定感,在以后的课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并提出问题,全面提升其地理的学习兴趣。
综上,提问式教学是提升地理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思辨意识的重要前提,对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促使其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所以,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且提问要具备多元化,要具备可探究性、趣味性,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