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业需求的地方性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思考

2022-03-26李琳张景强李青春李雪雁李梅陈彦

高教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应用型食品

李琳 张景强 李青春 李雪雁 李梅 陈彦

摘  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面向食品产业需求的改革是地方性高校在应用型转型中的重要路径。文章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在分析食品产业现状及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并分别从“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应用型课程开发和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旨在通过理论和技能训练,培养出具有核心专业能力且满足食品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为食品类专业的发展及地方性高校的应用型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产业;行业需求;地方性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26-05

Abstract: A shift of food education from academy to application to satisfy the technical demand of food industry was one of important path for local university when confront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UESTC), Zhongshan Institute was studied as a case. Based on the status analysis and skill assessment of food industry, the position and mission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re identified and strategies such as core capability-oriented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taff team, innovation of application curriculum, establishment of the 4-leve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After strategically going through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would possess the core capabilities qualified in food industry. We wish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Keywords: food industry; industry dem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地方性院校的使命是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高校的专业建设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1]。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食品产业已步入健康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目前正向大健康领域迈进,产业的升级必然带来食品教育的整体转变[2]。面对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3]。文章从食品产业的需求出发,以地方性应用型转型高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建设思路等几方面提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思考,旨在为地方性院校的应用型转型提供参考。

一、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的食品工业现状

食品工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等特点,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食品制造业已位居中国产业首位,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中速发展新常态,持续多年的“数量驱动”将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4],而食品品质与安全成为产业竞争的根基。2018年,国家监督抽检食品24.9万批次,合格率为97.6%[5]。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6]。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的社会需求和食品产业的自身发展都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食品强省,2016年广东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7 000亿元,食品出口占全国1/5,食品产业利润率居全国首位[7]。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作为中山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工业在中山的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月饼为例,2017年中山市月饼出口量占全国的5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8]。

(二)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状况

目前,我国食品科研单位和院校正逐渐形成各具优势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色[9],科技人员数量居全球首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达20多万人,370多所高校设立了约750个与食品相关的专业,涵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全系列,如图1所示,软科学11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与食品学科相关的院校名列前十。目前,我国已形成重要积累,学科特色日渐清晰,专业优势初显[10]。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和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11],是应对我国食品安全人才急缺的状况而设置的新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12]。由于依托的背景和行业不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各具特色。

(三)食品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在教育“十三五”规划、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等文件中列入了高校的应用型转型,而应用型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开展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建设。当前很多食品专业的学生进入食品行业后,会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产业界的实际问题[13]。而食品产业对经验的关注以及对软实力的看重(如营销、领导力、沟通和批判性思维等)也给食品类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在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现有的食品专业建设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以满足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及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需求。

专业能力是指雇员与工作环境在专业知识、技能、动机以及专业特质等多方面的匹配程度[15]。解决未知问题能力属于高阶能力,企业界需要学生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常识、主动性、坚持不懈、团队合作、自信、激励、责任感、实效和说服力[16],同时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学生的食品安全理念[17]和新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8]。

二、面對产业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已有二十余年食品类专业的办学基础,2016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当前学校正面临省市共建和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准确把握住供给潜能,为食品这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出“注重应用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是该专业在接下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学校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融入产业、培养食品安全工程师”,具体而言:立德树人,以能力为本,建立以工程能力和高阶能力为核心能力的“双能力导向”培养体系;树立“技术加管理”的专业建设理念,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组建由双师型教师结合产业教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以“课程群”对应产业链环节,开发着重培养学生产品开发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应用型课程;搭建“校政企协”合作育人平台,依托校内外实践双平台,构建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出一批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食品安全管理工程师,如图2所示。

(一)以能力为本,建立“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是行业中应用理论从事技术专业工作的专门人才[19],而能力培养是应用型转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分解食品安全工程师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工程知识学习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0]和高阶能力(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1],将能力培养与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实践体系、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对应起来,最终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双能力培养导向”。

面对产业需求,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食品产业界、食品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同时以校政企共建的“中山市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为载体,优化整合食品安全宣传志愿者服务和食品安全科普服务,提升专业学生的对外拓展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追踪食品行业的前沿热点,收集整理食品安全科普活动中的实际案例,与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共同开发食品安全类应用型课程,最终建立以“食品安全理论知识为主线,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重构工程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重视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22]。作为食品类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23],工程素质对于从业人员、技术专家非常重要,其包括业务能力、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及健康个性等要素。而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及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24]。

大学专业教师工程方面知识较少,加上大多是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的工程训练也不多,因此高校教师的工程能力普遍不足[25]。专业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提升教师团队的工程素质。一方面开展校内实践平台(食品工程训练中心和食品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在建设实践平台过程中通过实验室设计、布局、设备采购、生产线安装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建立工程思维。同时,依托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企业实践训练模式,让专业教师得到全面的工程训练,最终提升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协同机制和聘请产业教授的方式,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年富力强,职称学历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教学团队。

(三)以“课程群”对应产业链,建设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课程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经济、技术联系,其本质是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相互协同,共同促进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同时产业链也是基于知识的产品链、供应链和价值链[26],因此高校与企业界,学科与产业、课程群与产业链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当前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由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内涵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因此食品教育不能再以单门课程封闭授课的方式,而应该以产业链的思维重新构建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是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升资源利用率[27]。开展对应于“产业链环节”的课程群建设,在立足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标准的建设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专业在优化整合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类”和“生物类”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检测能力”“品控能力”和“开发能力”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能力。按照“课程群”对应“产业链环节”的方式设置六大课程群(食品化学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工程课程群、食品检验课程群、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课程群、食品创新课程群)并设计课程布局,如图3所示。梳理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解针对该环节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并创造情景,开展教学设计,最终形成应用型课程并编撰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产业的教材和课件资源。为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質量和教学规范,建立课程标准并与同类院校共建团体课程标准或联盟课程标准。通过课程群的建设,贯通产业与课程,教学也由原来的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28],这将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在降低理论课时数的同时提升授课效率。

(四)搭建校内外实验实践双平台,构建能力递进的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环节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工程能力、高阶能力提升的关键[29-30]。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具有较强的工科背景,因此专业建设可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建设校内食品创新基地并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包括校内外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等硬件环境、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项目开发和实践课程开发)。

在校内实验平台建设方面,以基础实验室为载体,开展食品微生物、理化分析、仪器分析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利用专业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等),开展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等专业技能;利用食品工程训练中心,通过中试装备的组装、运行,结合产品开发设计,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和综合能力;利用食品创新设计实验室和食品科研平台,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开放科研训练,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和校企合作创新训练项目计划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构建立体式创新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校外实践平台是校内训练体系的延伸,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强化。因此,可发挥“校政企协共建”特色,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在前期校政企共建“中山市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二期建设工作并系统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根据产业需求,加大与食品行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开发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型课程和培训项目;加大与中山市食品企业的实习实践合作力度,深度挖掘优质实习单位的产教融合资源,提取合作案例、开发实践项目并共建应用型实践课程。

通过实验室建设、实践项目开发、创新课程开发、组织学科竞赛和校外实践实习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最终搭建出校内校外实践双平台并构建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束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适合食品行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合格食品行业专业人才的基础。在确定专业定位、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地方性院校需要面向地方,紧跟产业发展,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开发和实践体系,最终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及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本地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64-67.

[2]韩薇薇.中国“食品教育”研究之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和Ucinet软件的共现可视化分析[J].食品工业,2019,40(6):249-254.

[3]李明.基于行业调查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食品,2019(18):35-41.

[4]回放“十二五”食品行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直面“十三五”基本形成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我国轻工食品各行业协会共话发展业绩和未来目标[N].中国食品报,2016-06-21.

[5]吕冰峰,吕卓刑,书霞.2016~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安全形势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5):5221-522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08-26).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7]刘治.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8)[Z].北京:《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18.

[8]李琳,陈志雄,刘文利,等.中山市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及其创新能力分析[J].食品工业,2020,41(8):253-257.

[9]刘生杰,张乐乐,刘艳红,等.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4):117-122.

[10]杨潇,黄玉坤,曾朝懿.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食品工业,2019,39(8):221-224.

[11]耿丽晶,周围,郭雪松,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食品工业,2015,36(10):226-229.

[12]谢远红,高秀芝.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7):130-131.

[13]ALMEIDA GM, RECINE E, FAGUNDES A. Objectives and Competencies in Food and Nutrition Education in the Brazilian Undergraduate Nutrition Program[J].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2019.

基金项目: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SZS201901);广东省教改类一般项目“基于现代工程能力导向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SJY201906)

作者简介:李琳(1975-),女,汉族,四川阆中人,博士,教授,广东省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带头人,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与营养学。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应用型食品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中的问题分析
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发展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全面质量管理对策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