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泉州定居的外国人
2022-03-26段友鱼
段友鱼
中国船只的“进化”不仅仅是船体的进步和变化,聪明的中国人还发明了在水下做功的橹,减少了橹暴露于空气时的动能消耗;在广船尾舵上设计了小孔,减少了调整航向时的阻力。他们还设计了竹篾帆,能适应各个方向的风,帮助人们提升对洋流、季风的认识……他们为人类探索海洋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生活、学习、工作,先进便捷的交通让这一切成为可能。那你有没有想过: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外国人也会跋山涉水来我国定居吗?
随着制船技术的发展,远洋大船给外国人来中国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在宋元时期,就有不少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我国泉州定居。他们为什么不惧漫长而凶险的海上旅途,选择来到遥远的中国,并且定居在了东南方这座城市呢?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时来过泉州。他说,泉州是所有外国商人常来的地方,他们把大量的宝石、珍珠等贵重物品运来中国,这些物品被贩卖到广袤中国的各个地方。他还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有一艘装满胡椒的船要开往世界上的其他港口,那么同时一定有百余艘装满胡椒的船开往中国泉州。想想看,一百艘装满了特产的船停在港口,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呀!
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来这里寻找致富的机会。这里的生活令他们乐不思蜀,很多人做完生意就留在了中国,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还购买土地建花园、寺庙或墓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就收藏有好几百方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墓碑石刻呢!
这块元代的蕃客墓碑,虽然造型简单朴素,却为我们讲述了宋元时期在泉州生活的外国人学写汉字的故事。
碑的主人名叫拉金·本·欧贝德拉。给他写碑文的人写了三个大大的、不太规整的汉字——蕃客墓。仔细一看,三个汉字中有两个汉字写错了:“客”字下面的“口”中多了一点,“墓”中间的“曰”写成了“田”。碑上的字显然是由初学汉字的阿拉伯人写的。对于习惯写弯弯曲曲的阿拉伯文字的人来说,写汉字确实困难不小呢!
再看这块艾哈玛德墓碑石,碑石的一面写有波斯文“艾哈玛德·本·和加·哈吉姆·艾勒德死于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城”。这位艾哈玛德死于“母亲的城市——刺桐城”,刺桐是泉州的另一个称呼,意思是说他的母亲是泉州人。
原来艾哈玛德是一名混血儿。宋元时期的船只主要依靠风力航行,远洋航行有不小的风险。波斯小伙子能来到中国泉州已十分不易,又与泉州姑娘缔结了姻缘,真是一段佳话!
在元代,还有很多外国人在朝廷里当官。比如在元代泉州的永春县就曾有一位外国人执掌一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有一块碑石,上面写着“尊贵的长官”“艾密尔”“奉训大夫永春县达鲁花赤”(“鲁花赤”部分已破损)。意思是一个叫艾密尔的阿拉伯人担任过永春县的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地方父母官的名稱,担任这个职位的人要管理户籍、征税、水利、治安、刑罚等很多事情。“奉训大夫”说明艾密尔是从五品的文职官员。
除了大量墓碑石刻,这些外国人及其后裔在泉州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比如始建于宋代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清净寺。它矗立在泉州的红砖古厝(cuò)中,充满了异域风情。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各国人民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多元文化于此地相熔一炉,使泉州成为一座闻名于世的“多元文化宝库”。多元的文化,正是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