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行能力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就业帮扶路径研究

2022-03-25张芸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困生就业指导精准

张芸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并不意味贫困已经完全消除,面对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脱贫家庭及人员内在驱动力,是接下来我国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阶段的重要使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家困生)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群体,在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反贫困事业发展及稳就业保就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这一群体开展有效就业的精准帮扶和提升就业质量,高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防返贫作用,有助于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反贫困大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探析

为充分了解当前高校家困生就业及帮扶现状,课题组深入西安市十余所高校开展了一次实证调研。分别设计了面向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其中面向学生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情况问卷调查”由就业意向及态度、就业能力现状、就业精准帮扶情况3个维度33个问题组成,旨在了解学生对家困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就业现状及就业帮扶的自评结果。问卷共发放1812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34%。面向企业的“用人单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由招聘需求及态度、招聘中的就业能力需求、就业精准帮扶情况3个维度31个问题组成,旨在了解用人单位对家困生就业能力需求、就业现状及就业帮扶的他评结果。问卷共发放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7.22%。结合两类问卷调研结果,从中通过相同维度的数据比对,剖析家困生职业能力短板,提取促进其就业能力素质提升的要素,构建高校家困生就业精准帮扶路径,保障家困生充分且高质量地就业。

1.高校家困生就业问题呈现

一是就业目标不清晰,就业期望值高。随着疫情常态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渐向体制内稳定的工作岗位转变,就业地点逐渐向本土化转变,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调研发现,44.8%的学生对未来的专业选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12.69%的学生倾向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32.2%的学生倾向于学校或科研单位就业,19.2%的学生倾向于国企或央企就业,只有13.47%的学生拟计划在民营企业就业。结合近年来陕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来看,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近65%。由此可见,一方面受疫情常态化影响,后疫情时代的毕业生求稳心态加剧,对国企和国家机关热衷度提高。另一方面家困生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缺乏深入了解,未来的职业选择仅限于自身主观层面的经验判断,过高地评估了自身就业能力,对岗位和职位的选择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自己就业结果不佳。

二是与用人单位对影响求职择业的核心因素看法不一致。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影响学生求职择业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操作水平与动手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及专业技能。学生认为影响其求职择业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专业对口、薪酬与福利、兴趣爱好。由此可见,企业招聘更看重个人能力,而学生找工作除看重薪酬待遇外,还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年轻求职者在追求成长的同时,不愿被工作挤压自我生活空间,因此也更青睐人性化的雇主与合理的工作制度。但是这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有明显区别,这也逐渐成为了制约家困生就业质量的核心因素。

三是求职时自信心不足,自认为的求职劣势反而更受企业青睐。家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的现象。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75%认为家困生在就业市场中有求职劣势,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关系、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及缺乏求职资金等。结合企业层面的调研发现,66.2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会刻意了解其是否为家困生,且32.53%的用人单位更青睐录用家困生,57.83%的企业认为无特别倾向,只有4.82%的受访者表示不倾向。由此可见,家困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自我认可度不高,认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自身求职信心的不足成为其求职动力不足的阻碍因素。但是就业市场对家困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职业品质比较认可,反而认为此群体职业稳定度比较高,更青睐于招聘此类群体。

四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均注重求职过程中的可迁移技能。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将技能分为三种类型: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调研发现,学生与用人单位都选择了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可迁移技能。而32.67%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目前最擅长的是自我管理技能,最不擅长的是可迁移技能。学生的可迁移技能需要在各类实习实践和社团活动中不断积累,这对家困生而言,大多数的时间在学习与兼职中度过,参与此类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较少,累计的可迁移技能就相对欠缺。

2.高校家困生就业帮扶

一是对精准化就业帮扶认识不足。在持续推进稳就业保就业的工作中,各高校均能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将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作为有效开展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调研和访谈结果来看,74.37%的学生和60.24%的企业都非常清楚高校有开展就业指导及帮扶,但只有22.59%的学生和21.69%的企业认为帮扶针对性强效果好。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开展常态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但是服务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对有针对性地结合家困生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化就业帮扶认识不足。

二是精准化就业帮扶体系欠缺。调研发现,学生和用人单位均认为精准帮扶家困生就业的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政府和社会。高校在开展就业帮扶过程中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咨询、讲座、课程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策咨询、求职技巧,帮扶时间也基本从学生大四就业季开始。此类帮扶旨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忽略了对家困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系统化、全程化、嵌入化、个性化帮扶体系的建设,缺乏从职业认知层面纠正家困生认知偏差。没有建立家困生在校期间精准识别、精准供给和精准跟踪反馈的闭环。在帮扶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家困生感受最多的是来自于高校的就业帮扶举措,政府层面的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对帮扶主体之间合力联动,构建立体化、全程化、精准化的就业帮扶举措感受不深。

3.问题原因剖析

可行能力理论由阿马蒂亚·森提出,其认为在考察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时,不仅要关注个体拥有的物质财富,还需要关注个体实现各种生活方式的能力。可行能力是一种混合能力,既包括个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以被训练与发展出来的内在能力,也包括内在能力的实际可行性。前者指品行特点、智力情感、身体状况、内在学识等个人能力和特质,后者指个人内在能力得以表现出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由此可见,可行能力是集中反映个体内在能力和将内在能力显现出来的外部条件。可行能力实际上是个人发现、获取、利用、转化、发展资源的能力,反映了个人的实质自由。解决家困生的就业能力匮乏问题也需要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激发他们内生动力的同时改善他们所处的外部就业环境,为他们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和途径。

阿马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理论对解决贫困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理论阐释。可行能力理论认为解决贫困问题就是需要提升此类人的可行能力,通过改善并提升他们的内在能力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其创造能够展现个人内在潜能的途径和平台。基于此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将家困生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机会贫困、能力贫困、公共就业服务贫困、文化贫困。结合不同类型群体的典型特征,也可以在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从自由的就业环境、适当的求职资本、良好的就业服务保障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四个方面对家困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是就业环境因素:职业价值观教育缺失。职业价值观是在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它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自我激励的机制。部分家困生对个人的长远发展缺乏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对职业能给自己带来的精神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考虑比较少,而职业价值观的探索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个体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阶段不断去完善和补充,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

二是求职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不足。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凝结在个体身上的技能、学识和能力的综合。家困生在活动参与、信息获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其人力资本不足。家庭经济因素导致家困生在职业选择中和能力积累过程中因为资金资本不足限制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是就业服务保障因素: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缺乏。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没有结合家困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是就业机会因素:社会支持系统不足。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家困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单一,社会资源匮乏,高质量就业资源的获取只能凭借个人综合素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精准帮扶路径

结合实证调研结果和可行能力理论分析,家困生和用人单位作为就业的供需方在就业态度、能力和需求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不对等导致家困生就业能力欠缺,就业质量不高,高校精准帮扶效果不佳。因此,基于职业技能的三个类别从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三个层面分别建立家困生自评能力素质指标和用人单位他评能力素质指标体系,找出差距,精准赋能,实现就业技能需求的精准匹配才有助于高校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精准帮扶。

1.聚焦扶志,精准构建机制,强化观念引导

关注帮扶群体,谋准工作方向。高校应结合每年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变化,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分年级、分类别的家困生就业帮扶机制。在学生被认定为家困生时就启动帮扶计划,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就业指导等环节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形成长效化管理机制;结合学生年级阶段从职业价值观培养、求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求职行动计划等方面合理建立个性化动态帮扶数据库,形成分年级引导机制;将思政工作融入就业指导,着力引导家困生增强主动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结合家困生求职所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就业指导活动,形成分类别教育机制。

2.立足扶智,精准搭建平台,增强能力资本

紧盯学生就业短板弱项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立足学生就业需求谋划特色服务。针对实践能力缺乏群体打造实践锻炼平台。在校内尝试构建家困生自主管理学生团队,开设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在满足经济所需的同时加大实践锻炼;在校外有效统筹社会资源以挖掘企业实习岗位,通过建立“引才联络站”和聘用“校园大使”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针对综合素质较低的群体开设“生涯三航”课程。聚焦就业内驱力,开设生涯规划实操等“生涯导航”课程;聚焦求职择业技巧,开设演讲与口才等“求职启航”课程;聚焦多元化选择,开设政策宣讲等“基层远航”课程,三大课程涵盖学生成长全过程。针对求职自信不足群体,构建“就业心理体系”。围绕家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人际敏感等共性心理开展分主题就业心理团辅和定制化、个性化心理咨询和生涯辅导。有效结合家困生就业能力痛点,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求职择业能力。

3.助力扶质,精准多元供给,提供社会支持

树立互联网思维,培育新型精准帮扶供给形态。准确把握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新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善于将网络作为新时代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的切入点。推动就业指导教师运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价值引领。打造一批网络就业思政名师,培育一批优质网络就业指导品牌,录制一系列聚焦学生生涯内驱力、求职择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线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就业供给全贯通。依托教育部“24365”就业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就业”模式,以学生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发展方向为导向,通过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大幅提升家困生就业服务保障支持,实现招聘信息精准推送,招聘岗位优先推荐,家困生就业岗位充分供给。建立网格化就业机制,形成线上线下、指导服务层层对接的新模式。发挥各方就业机构合力为有就业意愿的家困生实现精准对接,真正做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建立家困生就业信息库,加强对家困生求职择业的动态管理,实时提供服务保障。打造“互联网+”形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家困生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新模式。开展跨机构、跨校企家困生就业输出合作,积极打造“互联网+多渠道共建”就业平台。强化对外协作,在高校已有的校企合作站中设立家困生人才共建合作站,同时结合家困生需求,借助互联网实现“校企生”就业信息精准推送。通过平台建设,加大对家困生就业信息的共建共享,与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做好协调工作,最大程度上完成此类群体就业供给。完善个性化就业供给,多样化家困生就业选择。使家困生在就业选择中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的职业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积极参加基层就业项目。

4.搭建分层分类、点面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还需要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成才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基于就业工作的特点和目标探索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家困生的“就业思政”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在就业工作中的实现。在构建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时要坚持“一把手工程”,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为协调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多元就业主体力量,提供就业指导体制保证奠定基础。坚持“专业化保障”,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构建就业指导专业化队伍保障。以家困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家困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意向,精准开展分年级、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在低年级注重学生职业启蒙激发,在探索自我和认识职业世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目标。在高年级加大实践锻炼和职业体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配齐职业导师,在分年级分阶段的关键节点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细化指导内容,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就业培训,系统化地提高家困生求职能力。严格考核制度,综合考量家困生就业态度、就业行动和就业目标的完成度及帮扶教师的帮扶效果,形成就业典型事迹,分类设置学生和教师的激励荣誉,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协同化育人”,为构建家困生就业指导提供实施路径。树立系统化、全员化意识,从社会氛围、高校教育、政府制度、个人参与等维度着手,不断补充和完善家困生就业指导新路径,充分发挥不同主体最大优势,形成协同推进合力,增强家困生就业服务保障实效性。

结 语

通过对西安市十余所高校家困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发现家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可行能力欠缺。对高校而言,在可行能力理论视角下把家困生的可行能力提升为精准帮扶的落脚点,可以深化其对精准帮扶的认识。通过加强志向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就业才智;丰富供给体系凸显就业质量。高校注重提升家困生可行能力是高校着眼于以教育扶贫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新阶段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困生就业指导精准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家困生的积极品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德困源于心困
——小学德困生现象及心理辅导策略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