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审美教育的渗透
2022-03-25陈燕
陈燕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二小学 (贵州省遵义市 563100)
1 引言
古往今来,朗读都是语文教育之核心和精髓。中国古代的教育中,文人雅士习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便是朗读。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中,朗读之所以备受青睐,源于其能够将巧妙地通过“有声”的方式传递语言之美,陶冶情操,促进文明。于学生而言,朗读则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笔者都坚信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并紧密结合日常语文教学实践、教研活动等,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热度高涨,以“小学语文 朗读”为关键词进入中国知网检索,截止2022年2 月,相关研究文献高达1.56 万篇,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从2008 年开始,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朗读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状态,到2019 年达到顶峰。由此可见,正是基于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以及传递语言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国内学者致力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依据,更为学者们深化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中,笔者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审美教育”。之所以要以“审美教育”为研究方向,源于朗读本质上就是通过有声的方式传递语言美的手段。同时,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以“审美”为侧重点的研究较少。以“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为例,以“审美教育”为侧重点研究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仅有百余篇。而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在开展语文朗读训练时,审美教育的渗透也较为缺失。正是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致力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审美教育的研究,以期通过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一线语文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朗读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2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1 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基于“审美学”的教育,俗称“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将“审美学”理念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教育方式。审美教育的初衷,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的开展,给受教育者以美的心理感受,懂得欣赏美并传递美。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朗读”作为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朗”的解释:声音清楚、响亮;“读”:即阅览、念。因此,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的读文章。伴随着时代教育的迅猛发展,加之国内学者不断强化语文朗读的研究,“朗读”这一重要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且内涵和外延也愈发广泛。如近现代学者在研究“朗读”的过程中,强化了“情感”这一元素的定位。好的朗读并非仅仅局限于声音清楚、响亮,更要体现情感内涵,强调美感。
2.2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深入阐述了审美教育的内涵,我们现在需要解析审美教育与朗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所在。本文中,笔者之所以要将朗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整合起来研究,源于语文朗读与审美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质上,有效的朗读就是一种审美体现,不仅能够让朗读者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更有助于促进美的传递。同时,审美教育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朗读者的朗读能力,更有助于优化朗读课堂,提高朗读质量。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传递语言之美的有效途径,而审美,则是优化朗读教学的手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促进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审美特征
1、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的“感情”,所指向的便是文章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传递,需要借助“朗读”这一重要的手段。因此说:朗读是一项追求情感艺术的活动。朗读之美,就在于其能够将语言文字之情感艺术性的表达与传递,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不过,在朗读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往往与朗读者的个性有关,或者说:朗读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多蕴含着主观色彩。由此可见,情感美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审美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字的情感之美,有赖于朗读这一手段;而朗读者的能力与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言文字之情感美能否得以充分的凸显。
2、律动美
基于审美视阈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律动美是其中主要的特征之一。为什么要强调律动美?源于律动能给人婉转而悠扬的美感,给朗读者以及听者以最佳的视听体验。可以说:语言平淡、缺乏律动的语文朗读,给人的感觉常常是苍白无力的;不仅不能传递语言文字之美,甚至会让听者感到乏味而无趣。因此,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当关注其律动美,而律动美,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韵律美。韵律美是体现朗读审美性的重要元素。在朗读中,韵律美常常被应用于诗歌的朗读,体现为:或朗朗上口;或婉转回环,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感悟与享受。
二是语调美。平淡无味的朗读,我们不能称之为“美”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需要充分把握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方能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直观地表现出来。以《沁园春·雪》的朗读为例,要想读出“跌宕起伏、气势磅礴”之感,朗读者务必科学把握“语调”这一重要的元素,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现情感和气势,方能取得好的朗读效果。因此说,基于审美教育视角的小学语文朗读,语调美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三是节奏美。具有审美品位的小学语文朗读,把握好节奏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节奏”,主要体现为停顿、断句等。唯有朗读者基于朗读美的需要,把握好停顿、断句,方能让听着听起来清晰明了。
3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表现
3.1 教师美育重视程度不足,朗读情感共鸣缺失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美育重视不足,朗读情感共鸣缺失,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不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指导学生晨读、课堂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缺乏技巧、也缺乏情感共鸣,学生“唱读”、“喊读”的现象较为普遍。以《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为例,在整个教学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点都在于句法、中心句、段落大意等,虽然也安排了朗读环节,但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给予指导,学生都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一通,整个过程审美教育完全缺失。
3.2 缺乏朗读指导,审美指向不明
朗读,这一看似简单的语文学习活动,实则难度较高。优秀的朗读,与学生的普通话、情感把握、语感等能力息息相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持之以恒的训练不可或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朗读的指导,朗读审美指向不明,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方式及其单一。多数时候,教师仅仅在晨读时间给学生安排朗读时间,且以“早读”冠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指导。在“早读”的过程中,学生都是凭自己的兴趣读;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很难抽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多数时候,课堂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缺乏朗读指导、审美指向不明的语文朗读方式,实则难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
3.3 朗读评价缺失,审美觉悟尚浅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促进教学生成的有效手段。就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而言,基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朗读课堂上的即时性评价。例如,在《四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出示了四季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四季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在课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读一读吧。一向害羞的A 同学站起来,用不太熟练的、稍显平淡的语言读了关于“春天”的句子。读完之后,老师平淡地表扬了一句:还行,不错,下一个同学……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不足。A 同学作为相对内向的同学,能够勇敢站起来,本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而教师则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还行,容易打击A 同学的自信心;二是A 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语言平淡,缺乏审美,教师并没有给予科学有效的朗读示范,而是一带而过:下一个同学。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朗读课堂上评价缺失、指导不足的问题。
4 小学语文教学之审美教育渗透的对策
4.1 明确语文朗读之审美教育目标
在教学中,目标是指引教师教学发展的“罗盘”,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方向性。可以说:没有“目标”的教育,如无源之水,将难以取得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就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而言,为了改变传统朗读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审美教育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明确美育目标
小学阶段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感悟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一年级的学生,其语言审美的能力较弱;但六年级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如情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能够用美的语言、语调有感情的朗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朗读审美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需要以及审美能力,设计与学生发展相宜的朗读审美目标。
2、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朗读审美标准
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方面,新课标的要求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细品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理解: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朗读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的,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以“正确”为基础,以“流利”为保障,以“有感情”为目标。当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之后,其朗读的审美便得以凸显;二是新课标对学生语文朗读的要求中,蕴含着“审美”的元素。笔者认为:美的朗读,首先肯定是基于“正确、流利”,如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熟练,普通话不标准或者是读得磕磕巴巴,势必难以给人以美的体现;而“有感情”一词,则是从直观的视角诠释朗读的核心:要通过“读”的方式将文字的情感表征出来。
以《青蛙卖泥塘》这则童话的朗读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基于课程标准设置了“初读”、“品读”、“演读”、“赏读”四个环节,其中,“初读”的目标是学生初识文章大意,形成初步感悟;“品读”是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感知语言之美以获得美的体验;“演读”体现为表演性朗读,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角色朗读,这不仅能够增强朗读的情境性,更有助于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而“赏读”则是在品位、表演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赏析式朗读,更加强化了“审美”这个元素。
4.2 丰富朗读方式,强化审美体验
在语文朗读训练中,单一化的朗读方式,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如传统朗读模式下小学生们习惯的“唱读”、“喊读”,难以给人美的体验和享受。为了实现语文朗读中审美教育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务必采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
1、表演性朗读,以演渗情
在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是一种极具艺术品味的朗读方式,要求朗读者将表演与朗读有机整合起来,不仅能够每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更有视觉上的冲击。基于审美体验视角的小学语文朗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化表演性朗读的开展,充分发挥肢体语言、体态语言以及表情语言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如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中,文章篇幅虽短小,但其中的很多字词句非常适合采取表演式朗读的方式,如孩子掉入水中时其他人的慌乱、司马光的镇静、勇敢砸缸等过程,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表情、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表演式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增强审美体验。
2、配乐朗读,以乐促情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审美教育,最为关键的是情感元素。在朗读训练中,音乐是引发听着“共情”的有效手段。因此说:配乐朗读,以乐促情,对增强小学语文的朗读审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沁园春.雪》一文的朗读,教师就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筝曲《素还真》都是不错的选择。音乐能够给文字以情绪和情感的色彩,提高朗读的效果,同时增强审美体验;又如,在《观潮》一文的朗读中,教师紧密结合“潮前、潮时、潮后”三个不同的阶段,辅之以相宜的音乐,以月促情,强化了朗读的审美体验。
4.3 指导朗读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在语文朗读中,学生的朗读审美,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之分。要想获取好的朗读审美效果,仅仅依靠审美意识远远不足,更需要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如朗读过程中,语调的轻重缓解如何把握?节奏如何把握?停顿、断句如何把握?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基于日常的朗读课堂强化指导,将理论性的指导与实践性的指导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多练,培养语感,提高朗读审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