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词语“大+N省份”的“小三角”研究

2022-03-25郭双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料省份

郭双花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现代汉语中的“大+N省份”由来已久,通过CCL 语料库检索系统查找,可追溯到20 世纪90年代,如:

(1)所谓大西藏不过是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而策划的阴谋。(《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 1992)

(2)大发展呼唤大山东,大山东同时也在呼唤着大市场、大流通。(《1994 年报刊精选》1994)

(3)放着大北京不住,偏偏要去钻穷山洼。(《作家文摘》 1995)

(4)继“台湾生命共同体”、“两岸分裂分治”、“中华民国在台湾”、“主权在民”等之后,李登辉又打出了“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政治广告,并于去年初出版了《经营大台湾》一书。尔后,他几乎在每一个场合都要念“大台湾”、“新中原”的经。(《人民日报》 1996)

此时,“大+N省份”出现的频率不高,而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尤以近几年,“大+N省份”被网民频繁使用,成为网络流行词语,如:

(5)#福建确诊全部清零#大福建完美退出群聊了(新浪微博@奇妙奇思,2020-3-7)

(6)#王牌对王牌#@浙江卫视中国蓝#浙江卫视二十问#烂台你要不要脸啊!不要脸就滚!不要丢了大浙江的脸 垃圾玩意儿!(新浪微博@永远守护怀念的Godfrey,2020-4-10)

通过比较发现,20 世纪90 年代的“大+N省份”与当下盛行的“大+N省份”在使用时存在差异:

1.前者 “N省份”仅限于北京、上海、山东、山西等,并未普及所有的省份;而后者“N省份”突破了省份限制,涉及34 个省份。

2.九十年代“大+N省份”主要出现在面积、实力等客观方面比较中,且词语中的省份处于比较的优势地位。例1 “大西藏”在传统 “西藏”基础上,还涵盖了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地;例3“大北京”相对于“穷山洼”,有明显经济优势。网络词汇 “大+N省份”出现的比较场所更多,可以是客观比较,或主观比较,而被指称省份在比较中地位可优可劣。如例5“大福建”是对福建较早退出有确诊病例省份圈的积极评价,而例6高以翔事件给浙江省带来不利风评,这里仍用“大浙江”,可见浙江在作者心里地位较高。

3.前者多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借用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理论,前者出现是有标记的,如引号、书名号、特定的手法等,例1“大西藏”为达赖集团因分裂提出的,具有临时性;例2“大山东”顺应了“大发展”“大市场”“大流通”表达需求;例3“大北京”采用了对比手法,与“穷山洼”形成对举关系;例4“大台湾”多出现在有关李登辉政治理想的报道中,多用引号、书名号标记。而网络词语“大+N省份”的出现比较自由,主要考虑差异和使用者习惯,是一种无标记使用。

因20 世纪90 年代的“大+N省份”与现行的“大+N省份”有很多差异,两者可看作两类词语。前者语料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思考后者的相关问题。作为网络流行词,“大+N省份”使用有什么特点?什么时候出现?使用体现了使用者的什么心理?本文试图从“表里值”小三角理论入手探讨上述问题。

鉴于网民数量庞大和网络语言的高产性,在收集语料时,需要如下限定条件:

其一,以微博为收集语料的主要阵地。微博公司2020 年 2 月26 日公布了2019 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其中12 月份的微博月活跃用户数为5.16 亿①。这说明微博受众庞大,也证明其在社交软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以微博为语料主要来源,能较为全面的观察网民言论特点。

其二,语料收集时间段为2020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7 月23 日。限定时间基于三点考虑:(1)网民言论高产,表达有重复的嫌疑,限定时间能提高工作效率。(2)微博数据缺失,某些省份2019年或更早数据的缺失,不利于省份间的对比。(3)2020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微博热门事件相较其他年份偏多,同时居家隔离使网民迫切地寻求表达平台,此时网民的思维活跃。

其三,鉴于使用“大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检索未得语料,统一选用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如“北京”“新疆”“香港”等检索。

在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发现”中依次输入“大北京”“大上海”等34 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澳门、香港和台湾)对应格式。经筛选,得到14 885 条语料,对其分析的结果见下文,文中出现的语料稍有改动,时间和出处不再标注。

一、“大+N省份” 的句法特征

“浮现语法”认为没有先天存在的语法,而我们能概括出来的“规则”“系统”等,都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并慢慢定型的,但这种定型是暂时的,仍处于变动之中。所以,“用法先于语法”,从事语法研究本质上是不可能脱离语言的实际运用[1]。在考察“大+N省份”格式时,应从实际语言运用中观察该格式的动态浮现,才能得出较为贴切的结论。

“大+N省份”格式中,“大”是常项,固定不变;“N省份”为变项,因我们研究省份类专有名词,其变化范围为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由于各省份的情况大同小异,这里选用“大宁夏” “大新疆”和“大内蒙古(大内蒙)”的语料去考察“大+N省份”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分类见表1:

表1 句法成分情况汇总

充当句法成分用例,见下:

(7)#双彩虹#大宁夏今天也有双彩虹(主语)

(8)我们大宁夏在开学这件事上是准备苟进决赛圈了!(主语中心语)

(9)以后,我应该还会再来大新疆的吧(宾语)

(10)就要回到我的大新疆,茶颜悦色真是人间美味,肯德基的帕尼尼也是(宾语中心语)

(11)大内蒙古的春天(定语)

(12)#周末去哪儿#当然是去我大内蒙的美景了(定语中心语)

(13)大内蒙,我来了。(独立成句)

(14)大概这就是缘分吧 十六集的纪录片随便点了一集 就是我塞上江南大宁夏(同位短语作宾语)

(16)大内蒙和新疆挺住……我在北京已经很害怕了,不要叫我担心远方的家人(联合短语作主语)

由上可知,“大+N省份”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及定语,这很大程度上受N省份的影响,因为处所专有名词,N省份具有名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2]语法特征。

二、“大+N省份”的语义分析

《说文解字》定义“大”为“天大,地大,人亦大”[3],许慎将天、地和人类体型、面积或自我中心突出的事物称为“大”,后徐锴作注将“大”定义为“《老子》:‘天大、地大、王亦大也。'古文亦以此為人字也”[4],他认为除天和地外,并非所有的“人”称大,仅王(人之力量中心)才能称为大。合两家之言,并参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大”本义可定义为:“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跟‘小'相对)。”[5]

Lakoff 将“意象图式”中的动觉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和其他图式。其中,“中心-边缘图式”认为“重要的东西被理解中心”[6]。“大”是指一种超出一般或超过比较对象的状态,与“小”相比,其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认知上的中心,如“大事”“大问题”与“小事”“小问题”,前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个或多个事物相比时,具有“大”属性的事物容易抓住眼球,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所以,当某事物具有“大”属性时,就成为比较群体的中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见“大”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凸显作用。“大”作为凸显标记,可凸显被修饰对象的面积、体积、数量等,而凸显的具体方面需从比较角度确定。因此,无论凸显的是哪方面,“大”会使被修饰对象成为群体的中心,成为“重要的东西”,“大”的作用最后落脚于凸显事物重要性。所以“大+N省份”的意义为:通过与其他省份在某方面进行比较,凸显该省份中心地位和重要性。如:

(17)大福建超过台湾了。

例17 是作者针对2019 年福建与湖南、河北和台湾经济比较得出的结论,因福建经济超过其他几个省份,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8)蕊希超话 我最不想收到的通知是开学通知 别开学了拜托了大内蒙

例18 中作者微博定位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可见内蒙古与她有关联,与其他省份相比,内蒙古则占据了作者心里的中心地位和重要位置。

三、“大+N省份”的触发机制

什么情况下“大+N省份”会成为网友频繁使用的对象?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网友使用该格式时,存在两方面的考量:

其一,差异出现。差异是比较的前提,这种差异必须要被说话者意识到,可分为客观差异与主观差异。客观差异是指脱离人的主观,不为人主观左右的差异。如:

(19)今年飞新疆的机票那么便宜,心痒了好久,本来暑假想去玩的,这下凉了。大新疆,国土1/6 面积哎,多多保重,来日再见!#新疆乌鲁木齐疫情#

例19 展示了新疆的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的比例,“1/6”的比重是别的省份难以企及的。因此,新疆在面积上占据的优势可见一斑,例中作者使用“大”展示了客观陈述效果。

(20)#宁夏治愈率41.5%# 我的大宁夏,以后要上越来越多的热搜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宁夏的治愈率就高达41.5%,这成了宁夏人民骄傲的资本,也成为宁夏在此次疫情中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显著差异。

而主观差异,则是作者主观定义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与个人经历有关,如:

由例21 可知,湖南是作者的故乡,家乡在中国人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者用“大湖南”来表达湖南的重要性。

例22 中,作者朋友是广东人,且作者正在广东,通过朋友与广东有了联系,因此广东在作者心里,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

差异的出现,可以是上述两类差异的单独展现,也可以是主观差异与客观差异的共见,而多数情况为两者同现。如例20 作者宁夏人,家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与其他省份相比,必然存在极大的差异。又如:

色谱条件:色谱柱HP-Innowax硅胶毛细管柱(60 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50 ℃;初始柱温50 ℃,保持2 min,以2.5 ℃/min升至210 ℃,保持2 min;载气为氦气,流速1.3 mL/min;分流比1:1。

(23)#青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清零#下一个就会是我们大甘肃

甘肃在确诊病例清零上落后青海,这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但作者仍用“大甘肃”去指称,可见“大+N省份”指称处于比较群体下风(在客观差异方面处于劣势)的省份时,作者的主观差异起决定作用,也可以说作者自认为很重要时,就可以用“大+N省份”。

其二,个体主观意愿。“个体”指在某个群体中,作者以个体身份出现。如:

(24)#江西省继续发布洪水红色预警#大江西这几天持续占领热搜榜,不太习惯。

为什么例24 中指称江西省有两种形式(“江西”与“大江西”)?“江西省继续发布洪水红色预警”为话题,出现的目的在于引起网友的围观和发声,参与发布的人数很多,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如使用“大江西”给该话题定性,可能会否定部分网友的否定观点,影响以和谐为主流的网络发声。而该微博的“大江西”是网友“知道你在看姑奶奶的名字”个人看法,给江西省定性,代表个体的观点,不存在内部冲突的问题。即使官方微博号使用“大+N省份”,也是立足于官方群体中的个体身份,如:

(25)大天津#网红#气质,多少分?

例25 是“天津天气”发布的,其为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该微博谈论天津城市景色,内容与微博使用单位的服务对象具有一致性,“大天津”是“天津天气”作为主人翁为自己地界发声的标志。

其次,“主观意愿”指个体主观认知上判定某省重要时,会使用该格式,且使用多为三种情况:一是说话者是本省人,出于对家乡的尊崇喜爱而使用,常与“我”“我们”等第一人称代词共现。如例24 中,话题由央视新闻发布,作为全国最高级别的官媒之一,其语言追求客观性,在话题发布时未使用“大”修饰“江西”,而“知道你在看姑奶奶的名字”网友是江西人,其主观上看重自己的省份,面对客观话题,会主动抬高江西。

二是说话者与某省之间产生利益关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愿抬高某省份地位。如:

(26)#黄脊竹蝗虫入侵云南普洱市#云南的蝗灾是黄脊竹蝗,中国本土蝗虫,不是外来的沙漠蝗。

(27)#黄脊竹蝗虫入侵云南普洱市#求不要祸害我的大云南,我还想去那边吃喝玩乐。

例26 与例27 都是针对云南蝗虫发表的看法。例26 中,“云南”前无“大”修饰,主要为作者介绍云南蝗灾中的蝗虫种类,是一种客观描述。且该网友是北京人,云南与之并未有利害关系。例28 中,作者计划去云南旅游,云南与作者之间产生了联系,该省份的安全稳定是能顺利旅游的关键,因而云南在作者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是在某方面,某省份表现突出,作者出于表扬使用,如:

网友因品尝新疆哈密瓜而发出例28的感叹,新疆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水果糖分较高的口碑,相较其他省份,新疆表现突出,得到说话人“大新疆”的褒扬。

四、“大+N省份” 的语用功能

“大+N省份”经过反复使用,已经成为网友们互动表达观点的常用手段,其适用的表达场景也较为丰富,在语用上产生了几种功能:

(一)主观立场表达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7],即语言就是人们主观性的一种表达。其中,主观性范畴的“话语立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价、情感和道义[8]。“大+N省份”中,“大”是一种主观增量标记,什么时候用“大”,什么时候用“小”,完全取决于说话人的自我判断。因此,可以说“大+N省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通过分析发现作者在使用“大+N 省份”时,多带有自己的评价、态度和情感。

该格式出现的主要场景具有褒义性,“普通的句法结构,即使脱离语境进行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句法结构义,当进入某种语境,还会获得语境意义。”[9]因而,受语境影响,该格式也带有褒义评价的意义,如:

(29)看到极限挑战去敦煌夜市,我馋死了,好想吃!得为我们大甘肃敦煌比赞,看到了夜光杯,哈哈哈,我有5 套!

《极限挑战》节目组选敦煌作为拍摄地点,使敦煌通过电视、网络出现在大众眼前,同时节目展现的都是敦煌美好面,必然是敦煌甚至甘肃人民骄傲的事情。因此作者发出“大甘肃”的看法,既是说明甘肃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也是对甘肃的褒义评价。

(30)#让你欲罢不能的小吃#必须是我们大广东的糖水!!!我最喜红豆双皮奶

微博话题“让你欲罢不能的小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倾向的话题,引导读者的思想往褒义方向靠拢。同时作者连用感叹和抓狂的表情说明了本人对糖水尤其是红豆双皮奶的喜欢程度,而作为糖水出名的广东正与作者的口味对应,因此广东在作者心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一种偏向褒义的评价。

当“大+N省份”为某省份人用来指称本省时,表现的是使用者通过“大”来强化、凸显家乡地位,表达对家乡“推崇”的情感。如:

(31)#薇娅直播间#居然来我们大陕西了,陕西的美食那可就多了去了,擀面皮,肉夹馍,biangbiang 面,都是特别好吃的美食。

该条微博发于7 月9 日,当晚八点带货主播薇娅的“薇娅魅力中国行”直播活动有陕西省的商品,文案中作者用“居然”表达了激动心情,接着用“大陕西”来称呼自己的省份,并通过列举知名美食“擀面皮、肉夹馍、biangbiang 面”证实陕西之“大”的合理性,从而达到推崇陕西省的目的。

(32)#2020 湖南高考分数#我人傻了,这不离谱吗?不愧是我大湖南……所以今年题目到底是容易还是难啊?我有点懵

2020 年高考湖南分数线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分数高低一定意义上反映教育实力,作者作为湖南人使用“离谱”表现惊讶之余,还展现了湖南人的骄傲,尤其“不愧”与“大湖南”搭配,这种对家乡的推崇之情一目了然。

该格式表达主观立场和情感时,还借助了一定的辅助手段,如转载相关内容文字、图片及视频,或在文字表述时使用表情和特定标点等,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增加读者对自己观点的认同感,确保看法的成立,如上文举例29、例30、例31、例32。

(二)对话收缩功能

Martin 和 White(2005)在评价系统的介入子系统中,将多声介入分为对话收缩(contraction)和对话扩展(expansion)。[10]其中,对话收缩是指说话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看法时,通过一定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定性自己的看法,从而缩小或剥夺别人发声的权利[11]。

“大+N省份”的意义是通过某方面的比较,凸显省份中心地位,从而证明该省份的重要性。该格式已经用“大”给自身定性,同时作者在用该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借用了一定的热搜事件、图片、视频等进行佐证,迫使读者让步。如:

(33)哈哈哈哈哈 大云南厉害了 黄磊不会做的菜 包烧#向往的生活#

例33 中,作者因为云南成为《向往的生活》节目的拍摄地点而自豪,并以黄磊不会做云南特色美食“包烧”为例暗示云南对于外地人所具有的神秘感,从而促使作者将“云南”定性为“大”。

(34)大广西今年上半年旅游熄火后就靠一碗螺蛳粉经济了!

作者点赞螺蛳粉为广西在疫情期间的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文案下转发了紫光阁官方微博带有螺蛳粉视频的微博。以官媒言论和视频为证据,证明螺蛳粉对经济作出贡献的真实性,又因为“螺蛳粉”来自广西,所以使用“大广西”标榜“广西”的重要性。引用官方权威评价,给予读者压迫感。

在分析三个省份的语料时,我们发现,有523 条语料中的“大+N省份”前出现了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咱”“咱们”“俺们”“屋里”和“wuli”(韩语“”的音译,即我们)等,占了总语料的36.40%。“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有两种功用:“排他性我们”,强调作者的重要性;“包含性我们”,用来拉拢读者,寻求读者的接受和认可。而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12]。在收集的语料中,第一人称的使用多出现于作者本人与该省份之间有着一定联系时,或作者为该省份的人,或去过该省份,或工作在该省份等,第一人称的使用,在语料中主要是作者用于凸显自我重要性,明确省份的归属问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体现了作者对某省份定性话语自主权的夺取。

反观“小+N省份”在微博语料中,出现频次远低于“大+N省份”,一般存在两种用法。其一,突出指称对象的小巧可爱,表达网友的喜爱之情,多与“我/我们”连用,如:

(35)我小北京第一抹秋色……

上例中的“我”的使用也是一种排他性,尤其例36 中直接出现了“你们”(对立性显然),说明作者与“北京”/“山东”为同一阵营。“小”修饰省份,与“小鸡”“小猫”有异曲同工之处,意在展现对该对象的宠溺,有撒娇的嫌疑。

其二,表达对指称对象的夸奖,能被“N省份”接纳的省份多为某客观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省份,如:

(37)#贵阳打卡#西南小香港 亚洲最大小区贵阳花园,住了50W 的居民,贵阳人口的十分之一!

(38)卓西牧场 四川小新疆-成都往返当天来回

上例中的“贵阳花园”人口密度大,经济繁荣,与香港有着相似的表现,而“卓西牧场”有着与新疆相似的美景,两两通过相似点建立联系,这种隐喻的手段表达了作者对“贵阳花园”“卓西牧场”的赞扬。

“大+N省份”与“小+N省份”都具有主观性表达的功能,且表达效果有同有异:都可以表达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情的褒义情感;而前者凸显收缩性和排他性,后者则侧重于可爱表达。

(三)人际功能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13],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既表达了说话者自身的判断和评估,同时也说明说话者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

在微博话语区域中,使用“大+N省份”指称某省,首先说明了对该省偏褒义的看法,即上文的主观立场表达;其次,通过“大”这种偏褒义的显性凸显功能,意在态度、情感或立场上拉近与读者(尤其是与该省份相关人士)心理距离,寻求言论支持者,构建网民间的正同盟关系。如:

(39)#江苏高考数学#不会吧不会吧?有选择题的数学卷子还叫数学卷子???我们大江苏全填空题才是坠吊的!!

作者因为江苏试卷的难度在全国高考省份中一骑超群而骄傲,将江苏省称为“大江苏”,表达了对其佩服;同时,微博文案也引来了互动,“读自己写过的信”网友(基本信息为江苏人)积极评价“大江苏无选择题是坠吊的,不解释反驳”,“大江苏”的评价引起了该网友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也间接建立起两人的正同盟关系。

(40)#江西万亩高山野樱盛开#大江西又上热搜了 南昌凤凰沟的樱花很好看啊

江西因为独特的自然景色登上热搜榜,成为作者的骄傲,用“大江西”指称江西彰显了作者对江西的惊喜和认同感。微博也吸引了大批评价,如“这个樱花好高大尚啊”“花好漂亮呀!”,网友们与作者对江西的评价都是褒义积极的,他们在互动中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

五、“大+N省份” 的流行动因

“大+N省份”格式从产生之初到现在,为什么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基于观察主要有两点因素:格式本身的适配性,符合网友们表达需求;网络时代的助推,使其高频快速出现。

其中“大+N省份”格式的适配性又表现在两点:符合语言的不对称选择倾向;顺应网友的表达个性的需求。“吕叔湘曾指出,世间的事物名称,一般是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如:大殿、大楼、大厅、大自然、大团圆、大革命、大师傅……”[14]可知,人们在不对称现象中倾向于选择“大”作为典型属性衡量事物。其次,网络主力军为年轻人,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结果,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看中自我的独特性,同时由于各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也导致了网友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大+N省份”中的“N省份”是专属名词,每个具体省份在省份类名词集合中具有独一无二性,该格式正好迎合了网友们的表达自我个性的心理需求。

网络时代的助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微博自身的包容性,为各种言论产出提供温床。微博的特点之一为自媒体的草根化,首先认证门槛低,吸引了大批网友入住微博,其次操作的便捷性,网友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编辑进行评论和互动,这些就催生了微博的包容性,网友们在微博上抒发个人见解,使得“大+N省份”这种带有主观性的网络词语有了生存环境。其二,信息时代到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的交换呈爆炸速度发生。当“大+N省份”首次出现在网络中,迅速引来网友的围观和跟帖,因其格式的新颖性引起网友的效仿和扩散,使用频率和复现次数过多,逐渐在网友的大脑中凝固成常见表达。

六、余论

本文考察了网络流行词“大+N省份”的相关问题,借用浮现语法观、认知语言学、话语收缩理论、功能语言学等,从邢福义的“表里值”角度出发,对该流行词的格式、意义、触发机制、语用功能以及流行原因进行了共时视角下的阐述。

“大+N专有”格式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尤其表现在“N专有”对地名专有名词的接纳。其中省份专有名词相较于市级及以下地名专有名词在网友心中具有更大知名度的优势,也鉴于笔者能力有限,因此本文想借对“大+N省份”考察窥见“大+N专有”格式的特点,而对“大”修饰其他专业名词表现形式如“大汉文”“大水建”等,以及“大”如何从修饰普通名词发展到修饰专有名词的历时演化的问题并未涉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大+N省份”在CCL 语料库中成类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而其接纳单个省份名词还可以往前进一步考察,即20 世纪30 年代的“大上海”。“大上海”最早出现在1930 年《大上海计划》中,主要是指相对于北洋时代的淞沪商埠面积更大的地方,使用的场所主要局限于南京政府制定的计划中,与网络流行词语“大+N专有”存在差异。从近代起,随着上海发展的一骑超群,上海实力以及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也一骑超群,用“大上海”凸显其重要性也成了人们常见的表达手段,如:

(41)夜色朦胧大上海(1993 年人民日报)

(42)他要在广播中向大上海520 万民众说几句话。(1994 年报刊精选)

(43)张胜利暂时离开了那所和他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山村小学,来到大上海。(1995年人民日报)

九十年代的“大上海”语料已经超出其他省份之和,出现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语境,出现了无标记的情况,即在实力突出的状态下,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习惯。因此,我们判定九十年代的“大上海”与本文所探讨的网络流行语“大+N省份”可以归为一类。但从出现场所看,九十年代的“大上海”较单调,多集中在经济实力和国人心中地位两个语境,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网络流行语的更加自由是对其的进一步发展。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未考察两者如何传承,其他省份进入该格式是否也如“大上海”一样经历传承而成为网络流行语。

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对“大+N省份”的一点点思考,能引起学者们对该流行词的关注。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s://tech.sina.com.cn/i/2020-02-26/doc-iimxxstf4598954.shtml.

猜你喜欢

语料省份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
异种语料融合方法: 基于统计的中文词法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