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奇幻小说术语英译研究

2022-03-25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奇幻术语译者

杨 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一、生态翻译学

(一)生态翻译学简述

2001年,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发展了一种崭新的翻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结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立足生态,对翻译进行探究和探讨。胡庚申教授将生态学与翻译学交叉融合,他认为,“生态翻译学是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1]。2013年,胡教授出版《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在书中对生态翻译学做了更为全面、完整的解释。胡教授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内容解释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1]。总的来说,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是译者的选择和适应,是译者的主体行为。

(二)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原则

翻译适应选择论充分肯定了译者的主体作用。译者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选择和适应来完成翻译,具体来说,生态翻译学将重点放在“三维”转换,即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和交际维转换。胡教授认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交际的沉淀。[2]因此,“三维”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妥善应对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语言维的适应要求译者把握源语言的风格,并在译文中加以再现。文化维的适应要求译者重视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译文必须适应目的语的文化,不能造成译文读者对译文的误解。交际维的适应要求译者关注到译文的交际作用。

二、中国奇幻小说中的术语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成为了热点话题。除了经典作品成功出海,中国奇幻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异军突起,也走出国门,北大教授张颐武甚至称其为中国在文化领域的“新第五大发明”[3],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突出贡献。惊奇刺激的情节、传统的中国元素、影响深远的价值观,都使中国奇幻小说吸引了大量国外读者。而中国奇幻小说迈向世界,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其中术语翻译的质量尤为重要,对中国文化传播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对中国奇幻小说术语的特点进行了三点总结。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奇幻小说术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糅杂了中国传统思想,涵盖了大量文化负载词。如“阴阳”“风水”“因果”“五行”等,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阴阳体现着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展现着事物发展的规律;风水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果体现着万事万物的重要联系;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译者必须能够体会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将译文准确、恰当地传达给读者,传播中国文化。

(二)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奇幻小说术语同样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中文特有词汇。如乐器类“筝”“瑟”“琵琶”等;时间单位“时辰”;计量范围“斤”“量”“寸”“亩”等;货币单位“文”等。其次,部分词汇西方同样使用,但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最为典型的要数“天”和“地”。中国奇幻小说中,“天”更多与天宫、天人等相联系,与西方人眼中的天堂完全不同。同样的,“地”的概念也受文化的影响,在中西方读者的眼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准确理解这些特色鲜明的术语,根据语境进行恰当的翻译。

(三)凝练的语言

中文是非常简洁凝练的语言,玄幻小说的术语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如“三界”“奇经八脉”“降龙十八掌”“六十干支”“六道轮回”等由数词构成的术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述其内涵。此外,“道”“太极”“八卦”“武林”等术语也是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时,必须传递出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要主要保持译文的简洁。吸引读者的同时,增加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

(四)广泛的领域

中国奇幻小说另一大特点就是涉及范围广。中国奇幻小说术语还涉猎传统文化、中医、武术、典籍、音乐等领域,如“灵芝”“经络”“龙骨”等属于中医领域;“轻功”“少林”“丐帮”等属于武术领域;“瑟”“筝”等乐器属于音乐领域。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具备丰富的百科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够具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词典、专业书籍等收集资源和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本进行合理转化。

三、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奇幻小说中术语英译

三维转换要求译者要从多方面分析、考虑问题。不仅需要准确无误传达原文内容,还要为目标语读者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中国奇幻小说术语翻译十分特殊,译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译文读者的感受,还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输出与受众语言环境,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文本进行合理转化。

(一)语言维转换

译者对语言维(即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4]。在翻译中国奇幻小说术语时,译者必须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对中英文进行转换。刘青曾说:生态翻译学语言维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双重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句法来传文达意,以切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5]。也就是说,译者在熟悉原文和译文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积极适应译语环境。

例1:妖

译文:Demons

例2:灵石

译文:Spirit Stones

例3:仙山

译文:Immortal Mountain

以上几个例子译者都选择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没有拘泥于字对字的翻译,再现了原文的内容也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例1中所列“妖”是指吸收了能量获得人的意识而后出生的,有善有恶。“demon”在传统西方宗教文化中则被解释为神或天使的对立面,并非都是邪恶的。将妖翻译为“demon”,不仅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也将中文中妖的内涵成功再现。从语言维度上讲,这一术语的翻译充分将英语文化后的内涵展现出来。例2和例3都也选择了直译的方式,充分考虑了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保留原文的形式,将“灵”用“spirit”进行翻译,再现了原文生命力来源的内涵。“immortal”意思是长生的、永生的,和原文中的“仙”字内涵完美对应。译文语序与汉语一致,结构相同,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含义,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做到了语言和表达的合理转换。

例4:六道

译 文:Six Paths of Reincarnation

例5:五行

译 文:Five Elements -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

以上三个例子主要使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尽可能传递了原文的内涵。例4和例5都使用了缩略词,语言凝练但是寓意深刻,如果采用直译,直接翻译为“Six Paths”和“Five Elements”,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错误,对于不属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选择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例4中,用“reincarnation”再现了“六道”在中文中与轮回相关的内涵。在例5中,将五行的完整含义补充出来,积极适应译语环境。直译策略有其局限性,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内涵,通过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就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弥补这一不足,在传递原文含义的同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感受,生动再现了原文。

例6:吐纳

译 文:Breathing Exercises

例7:结界

译文:Shelter

例8:走火入魔

译文:Qi Deviation

以上三个例子,主要使用意译的方法,根据译文的表达习惯,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将原文流畅、自然地翻译出来,达到了语言层面上的和谐。例6所举的“吐纳”是道家的养生之术,属于气功中练气的技法,译为“Breathing Exercises” 很好地将这层含义表达了出来。在例7中,“结界”是奇幻小说中常见的术语,是指传说中用来抵挡攻击的防御罩。“shelter”一词的含义正是如此,指可以躲避攻击或危险的庇护所,这样的译文生动形象地传递了原文的内涵。例8的“走火入魔”是指由于修行不当,造成修行者的行为异常。如果直译成“to cause fire and become demons”会造成译文读者的误解,因此,译者选择“Qi Deviation”再现了原文的内涵,传文达意。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在语言维做出了适应性转换,利用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的方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达到了译文的最佳效果。

(二)文化维转换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生态翻译文化维度的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源语与译语文化内涵之间的传递[6]。也就是说,译者需要了解、熟悉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译入语国家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译文进行适应性转换,准确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9:剑宗

译文:Sword Sect

例10:修真门派

译文:Cultivator Sects

例9中,“宗”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派别”;例10中的“门派”也是常见的术语,“门”指练功功法特点相近,“派”指数门相近的功法兼而习之,都属于典型的中国宗派文化类术语。在翻译时,译者选择了“sect”一词,指拥有相同规则和理念的团体、派别,与原文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应,不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错误。此外,例11中的“修真”一词是道教的理论之一,指勤奋修行,达到真人、真仙的境界。译文“Cultivator”一词源自cultivate,指逐渐养成、形成,译者从译入语国家文化出发,尽可能做到了在文化维度的对应。

例11:九节鞭

译文:Nine-Section Whip

例12:蝴蝶刀

译文:Butterfly Knifes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典型的中式武器,“鞭”与“whip”完美对应,加上“nine-section”将九节鞭的主要特点翻译出来,读者可以理解其意的同时,介绍了中式传统武器。蝴蝶刀指的是短刀派的套路,而“knife”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短刀,意思完美契合原文。

例13:牛头马面

译文:Ox-Head and Horse-Face——Two guardians who escort newly dead through the Underworld.

“牛头马面”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概念,指的是阴曹地府的鬼卒,但是在例13中,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对Ox-Head and Horse-Face进行解释,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是无法理解的,译者也无法传达相同的文化意向。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式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将“牛头马面”的实际内涵用注释的方式解释出来,能够让读者一边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一边培养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交际维转换

在生态翻译学的范畴内,交际维适应性转化要求译者除了关注源语言在信息和文化层面的处理,还要重视译文的交际性,即将源语言中的交际意图传达到位[2]。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迎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意图,并能够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中国奇幻小说为文化输出打下坚实基础,其翻译过程中的交际意图也不容忽视。

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术语,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对等,译者通过异化策略,以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让目标读者产生好奇和新奇感,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达到交际的目的。表1中所举的例子就是中国奇幻小说术语中非常常见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音译法进行了异化,已经广泛被西方读者所熟识。如果进行字对字的翻译,极易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错误。除了上述高频出现的术语外,人名、地名、地名等也经常使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并在书后添加术语表,并对术语进行解释。通过这样文外注释的方式,同样可以使西方读者尽可能地了解中国文化,接触原汁原味的中文作品,达到交际的目的。

表1 奇幻小说常见术语中英对照表

四、结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以中国奇幻小说术语的英译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译者应该在英译的过程中不断适应选择,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译语的生态环境,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异化、音译等策略,妥善处理语言、文化、交际维,给出最恰当的译文。

猜你喜欢

奇幻术语译者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奇幻塔罗岛之一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