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2022-03-25谢滟檬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劳动价值观

谢滟檬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高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动体现,直接影响人生态度、理想目标、精神状态和职业选择。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题中的应有之义。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1]的要求,劳动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内容,以其为切入点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劳动价值的整体认识,在劳动实践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劳动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选取和评价方式改革上下功夫。

一、以劳动价值的整体认知为目标构建内容体系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情感取向与行为选择”[2]。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就要系统讲授“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1]的道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3]。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构成[4]。将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挖掘课程中阐述劳动价值的内容,统一规划各门侧重点,以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价值的整体认知。

(一)以形成劳动情感认同为目标,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章节的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筑牢职业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目标。从劳动的角度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要达成的目标为:增强高职学生对劳动本身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情感认同,明晰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各章节中有关劳动价值的内容,融入的侧重点为:结合绪论中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能力素养,引导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第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5],阐述劳动在创造人自身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剖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5]对劳动创造、劳动付出和劳动进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形成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幸福观”[5];结合第二章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内容,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的理论观点,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在于其“人民立场”,坚定个人理想要同人民利益相一致的信念,在思想情感上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结合第三章讲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自觉践行的基础上树立做大国工匠的职业追求;结合第四章讲解一代又一代劳模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引领学生在学习劳模的过程中深化爱国情怀,激发创新斗志,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结合第五章讲述劳动者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敬业、乐业”的职业责任感;结合第六章劳动者权利和义务[5]的知识,引导学生合法劳动,增强运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处理劳动纠纷的思维。

(二)以树立劳动价值观自信为目标,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专题教学

高职“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4],教学中一般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对教材内容按照时间线索、理论主题或者热点难点等逻辑进行重构。劳动价值观融入“概论”课要结合各专题目标和内容,结合具体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引导学生认同党领导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强劳动价值观自信。

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教材内容,融入的侧重点为:其一,按照时间线索,分析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实践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讲述向人民群众汲取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生动事例,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投身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劳动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中[6];其二,按照理论主题,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授中。如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分析个体劳动幸福与为中国梦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在奋斗与实干中实现个人理想;结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创造性劳动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投入产业发展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分析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性,激励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结合“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分析促进就业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措,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7]其三,专题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解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的价值理念。

(三)以增强适应未来劳动形势的能力为目标,融入“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

劳动价值观融入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应注重将宏观政策解读与学生未来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能力,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可设置专题,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和应对策略;可结合“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对劳动者需求的转变,分析向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转变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可邀请劳动模范和行业榜样讲述成长故事,强化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同,担当新时代技术技能劳动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以榜样激励为导向优化教学资源

榜样典型作为劳动教育的人格载体,承担着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者、传递者、诠释者的角色[8]。通过评选表彰、推广宣传榜样人物礼赞人民群众创新创造,鼓舞劳动热情,激励劳动者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劳动榜样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将劳动价值观教育以现实化、人格化方式呈现,有助于激励高职学生在学习榜样过程中生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一)遴选、树立多类型榜样,用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故事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劳动榜样不仅包括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还要有身边可感可知的本地区传统技艺传承者、本行业技术技能导师和本专业优秀毕业生[9]。优化榜样资源的具体途径为:可选取党中央广泛宣传,学生较为熟悉的时代楷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结合“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10],引领学生在聆听劳模故事中理解劳模精神,在课堂上分享劳模对自身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引领激励作用;可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走访本地区传统技艺传承中的大国工匠,近距离观察劳动技艺,学习使用劳动工具,深入思考传统和现代具体劳动形态对社会发展的特殊价值;可通过本行业、本校优秀技术技能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领示范,带领学生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增强职业认同感;可建立日常沟通交流机制,发挥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引领作用,讲解分析本专业社会需求状况,引领高职学生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职业规划。

(二)创新榜样资源转化与运用方式,将个案叙事和群体宣传相结合,激励学生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其一,以具有时代感的典型事件为载体,讲述不同行业榜样们为了共同目标的奋斗历程。如在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阐述普通劳动者无私奉献,进行志愿服务背后“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信念;再如讲述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既要讲清楚让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意蕴,更要讲述贫困地区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

其二,讲述大学生群体融入祖国发展,开展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如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讲述建设时期“青年志愿垦荒队”将青春扎根黑土地、改革开放时期青年志愿者“服务西部”“开展援外服务”、新时代青年抗击新冠疫情做“逆行者”“守护人”的故事,引领学生结合专业所长,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在出力流汗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发现和感悟关于生命、人生、价值等层面的道理”[2]。

三、以价值引导为指向选取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双重属性[11],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提高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知识积累,增强学生运用正确的劳动观念批判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弘扬劳动精神。因此,教学方法的选取就要将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各有侧重,共同指向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目标达成。

(一)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寓劳动价值引领于知识讲授和错误观念的澄清中

在劳动价值的理论讲授环节,对于“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解读应选取原著阅读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点的论证逻辑,并帮助学生建立理论同现实之间的联系。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解“人的本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方式呈现劳动在创造人自身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现实分析劳动在塑造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分享对于通过劳动提升自身素质的思考。

劳动价值观的教学还应直面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澄清认识误区。如针对高职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同“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劳动都很光荣”;针对劳动过程中存在的“羡慕和追求‘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的投机现象,讲解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道德观念[10];引导学生辨析新时代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针对校园中存在的浪费粮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反食品浪费法》出台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辨识的思维过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实践教学以微电影与社会调查法为主,寓劳动价值认同于真实生活体验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中

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要注重引领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的劳动价值理论观察和评价现实中的劳动现象,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实现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

运用微电影教学法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帮助学生将劳动理论内化为品格,锻造为能力。思政课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应注意:其一,指导学生分组,精选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如以“我身边的劳动模范”“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等为选题,寻找并宣传身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以“在中国梦中放飞职业梦想”为选题,思考如何做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其二,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注重情感升华,避免出现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其三,思政课教师针对微电影作品给予等级评价,计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成绩,并择优推荐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

运用社会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引导学生在参观访谈传统工艺中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可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现象,围绕“劳动精神践行情况调查”“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高职院校食品浪费现象调查”等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可指导学生反思志愿服务的过程和效果,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创新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11],评价学生劳动价值观学习情况要注重“知行合一”,既要评价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又要评价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基于价值判断做出的具体行为。通过设计劳动价值观学习评价量表(表1)和实践反思评价量表(表2),帮助教师有效诊断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反思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深化对劳动价值意义的认识。

(一)基于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诊断劳动价值观认知水平

结合前文所述,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原著阅读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价值,澄清对劳动的认识误区,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微电影和访谈调查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围绕以上四个环节中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设计评价量表1。

表1 劳动价值观学习评价量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以上评价维度,按照“优秀、良好、达标、待达标”四个等级,评定学生在劳动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水平,并写出评语,为劳动素养的综合评定提供参考。[12]

(二)基于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反思改进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深化理论认识、服务社会为目的,注重引导学生体察国情民情,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深化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有效渠道。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实践成果的平台,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服务性劳动实践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构建,设计如下实践反思评价量表2[12]。

表2 实践反思评价量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评价维度反思实践效果,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实践体验和收获,肯定学生具有积极意义的认识,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并在实践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中引导学生感受成就感和幸福感,促进学生在反思与改进中获得成长。

猜你喜欢

理论课劳动价值观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