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2-03-25徐梅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体质

文 / 徐梅

在当今社会竞争中,由于人才规模较大,竞争显得十分激烈,除了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之外,还更加看重体质素养,因而保持健康的体魄也成为人才竞争中非常关键的一项要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身体素质水平对专业能力的发挥有着一定影响,良好的体质素养可以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撑,因而在高校教育阶段应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将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作为大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标准,旨在刺激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但实践效果却并不尽人意,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以最低水平通过检测,只是为了达到标准而进行少量的运动,与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表现出明显的偏差,大学生的总体体质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对此则需把握好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从基础上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以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共800人,其中男生428人,女生372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200人,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锻炼时间、体质健康达标情况以及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由此分析了解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掌握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态度和主要影响要素,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问题,为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确保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体能强化目标的实现。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情况(%)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继而影响体质健康水平的水平,从表1中所调查的数据来看,自小学到大学持续进行的体育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体育的根本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认可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的,都能够从认知上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且无论男女同学都保持较为一致的认识。但是也有14.8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在大学阶段是不太重要的,甚至还有7.3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所谓的,可见在体育课程重要性认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不足,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认知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需着重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其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实践当中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有些学生虽然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并不会经常性的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因而认识和实践呈现偏差,学生的总体体质素养水平也与态度反馈存在差距。从表2中所调查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时间来看,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时间与女生相比差异无太大明显,整体反映情况较好,但实际上多数学生都是有时参与以及较少参与,并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经常性体育锻炼的学生仅有17.75%,还有22.38%的学生偶尔才进行一次锻炼,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参与积极性较差,应明确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引导。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时间情况(%)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承担的任务都有所不同,这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也有一定影响,因而在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性。从表3中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达标率比较高,而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达标率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低于90%。产生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与各阶段教学安排有关,大一、大二的学生还处于步入大学后的探索时期,与高中的衔接比较近,脱离较大学习压力之后对体育锻炼有着更加强烈的兴趣,并且专业课程相对较少,没有其他方面的压力而拥有较多的体育运动自由时间,同时体育课程也是修满学分的必修课程,如此学生的综合体能相对较好。而进入到大三、大四后体育课程不再是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增多,且学生面临着诸多社会性考试,多数学生开始着手规划未来,因而从关注度和时间方面都表现出不足,无法再像之前进行有序的体育锻炼,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体质健康检测不达标的比例也随之升高。对此,优化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1]

表3 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积极,是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了解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因素才能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找准正确的体育课程教学路径,真正实现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从表4结果反映中可以看到兴趣因素、体育教学、朋友、场地器材以及时间等多种方面的问题都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主动性有所影响,其中兴趣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52.13%的大学生认为有兴趣才会锻炼,没有兴趣就很少锻炼,48.1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影响自身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还有47.13%的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的吸引性更大,将更多休闲时间分配到这些方面而很少进行主动的体育运动。因此,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情况,在大学体育课程构建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与激发,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创设高质高效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表4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2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转变教学理念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必须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即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围绕学生为主体重点关注教学课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真正作用,并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与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保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立足于学生实际把握好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基础体能的差异,分别制定与学生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当下身体素质可以满足体育锻炼的基础标准,从而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才能感受到体能增强、素质提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根据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反馈结果,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持续性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能水平,并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目标的细化,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专业学生设定相对应的目标,如大一、大二学生要侧重维持其体育锻炼热情并教授更多专业体育技能;非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基础且全面的体育运动技能,在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几个项目中确保能力水平达标或超标。[2]

2.2 完善改进体育课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需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进,硬件设施如场地、器材等保持充足、合规才能为学生创设更优质的体育学习环境,也更易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热情。场地器材因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当场地有限、器材不完善、教学设备落后时学生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体育运动,也影响其运动的规范性,还会造成一定的运动损伤,由此降低学生的体育运动自主性。[3]对此,学校需加大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各项体育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以及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满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为其体质、体能的强化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对体育器材设施的及时更新,加强场地、器材的监管,对于已经受损的器材设施及时进行修复或者更换,防止因器材原因导致运动伤害情况的出现,以此保证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安全性。而且,新型器材设备的购入和使用还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运动锻炼体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2.3 科学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需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证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易于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根据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大纲要求,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构建综合性的体育课程结构,贯彻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在课上为学生教授体育运动技巧,也指导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等,针对课外体育活动也提供专业性的学习指导,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度,在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实现体能、体质的强化与提升。并且为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素养强化的作用,可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竞赛成绩等作为体育课程成绩的加分项,以此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当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4]如为做好课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学校设置了单项体育俱乐部,由校体育部提供协助支持,分别设立指导教师、主席、竞赛部长、培训部长、队长、宣传部长等职位,选择合适人员进行俱乐部管理,开展专项体育项目的活动,学校提供固定的体育运动场地,俱乐部成员、运动爱好者等学生都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参与到俱乐部活动中,由此拓展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通过此方式的实践实施,获得明显的教学改善效果,更多学生基于兴趣驱动加入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俱乐部中,与俱乐部成员共同组成体育队伍,在群体性吸引下逐渐养成了规律性的运动习惯,提高了专项身体素质,并且还拓宽了学生们的交际范围。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上,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之间在体育兴趣、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对全体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动,尽量安排多一些趣味性的、健身性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乐趣的同时也实现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另外,教师也应增加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实践性指导,如将民族运动、舞蹈等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当中,减少体育理论的长篇大论,运用多媒体、团队合作、小组竞赛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创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从而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提高其身体素质。如在篮球教学中采用团队比赛形式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个专业班级为目标,共有48人,其中16人为女生,32人为男生,经常打篮球的有11人,偶尔打篮球的有24人,从没接触过的有13人。将该班学生按照2名女生、4名男生的比例分为8组,每组至少一名经常打篮球的学生作为队长。比赛规则为6V6总积分竞比,按照体育教学课时安排,每节课各小组交叉比赛4场,赢记2分,平记1分,输不计分,到课程结束计算各组分值并排序。通过实施这一团队教学方式,发现在最开始阶段各组队长倾向于炫技、拿分,忽视了女生和其他未接触过篮球学生的参与性,其他学生对篮球比赛基本规则也未弄清楚。随着交叉比赛的进行,各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明显提高,队长开展发挥作用指导队员掌握技术动作,并提供投篮机会,队内协调组织更加协调,相互之间的配合度有所提升,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在课程结束后对班级学生再次进行调查评价,全班48人均表明对篮球运动兴趣高涨,在技战术掌握方面除了经常打篮球的学生之外,从未接触过篮球的学生也都掌握了基本规则和基础动作技术,同时班级内同学之间的交际变得频繁,团队合作能力、互动积极性得到提高。

2.4 重视体育教师专业队伍的培养与组建

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直接性影响,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重视体育教师专业队伍的培养与组建,强化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师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引入更多年轻教师力量,同时提高引入标准,综合考量教师的专业教育背景和实践教学能力,确保为学生提供专业可靠的体育指导,丰富体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此外,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根据课内外不同需求分别培养相应的体育教师,如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较强的体育专业性,还要具备辅导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因而要据此进行针对性培训。

2.5 优化并规范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考评通常是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权重计算而得出的,对于考评过程的监管不是那么严格,针对一些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为保证其通过还存在随意放松标准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对此,应优化并规范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更加具体的考核标准,如增加对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基础体质等情况的考量,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使用合理的标准进行考察,除了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运动技能的测定成绩之外,也针对学生进步幅度和学习过程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分,这样可以有效维持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积极运动意识,利于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了解,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与实践参与存在脱节问题,真正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处于中等水平,多数大学生未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且体质健康水平较差,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较多,其中兴趣、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媒体游戏等影响率较高,对此需完善大学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设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调动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并且还应提升专业教学能力,规范教学考评机制,在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支撑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其体魄。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