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2022-03-25江聪颖
江聪颖
【摘 要】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学,通过项目化学习,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以此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运用。通过对项目式学习问题指向的探究,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为显性与隐性两部分,分别阐述利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将祖国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传统文化 “隐性”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基,语文课程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大部分文章都包含传统文化精神。学生利用项目化学习,明确学习了传统文化的主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现将主要研究情况阐述如下:
一、项目化学习的问题指向
经过对项目化学习的缘起与发展过程的梳理,学生项目化学习的问题指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化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学习语文,如果一直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就像是沉睡的狮子,无法主动,也无法创新。教育不能只是单方面文化的传递,而需要心灵间的互动。遗憾的是,现实中课堂教学还偏向于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课堂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可以刺激学生获得较强的内源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刺激其积极动手,将学习与运用结合。第二,项目化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从知识的习得过渡到在实践中获取,转变以往知识传输的轨迹,将重点放在实践与体验中。第三,项目化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以往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考往往是静态的,学生之间很少有思维的碰撞,培养高阶思维是提高学生文化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通过一种问题的解决扩展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显性”传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策略
(一)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无须教师讲解,在此基础上完成课文的深层次阅读,基本掌握文本精髓。关于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诵读是首要任务,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其反复诵读,直到能背诵。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显性传统文化文本超过所有篇章的68%,文体种类较多,如古诗词、童谣、对子歌等,朗朗上口,句式押韵。所以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时,要特别强调文本诵读的重要性,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或在诵读中有节奏拍打节拍,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感。例如,在对《对韵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其项目主题是让学生诵读、识字、积累字词,加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文中有很多字对,其字数一致,内容相似或者相反。教师先教授学生固定节奏,再引导学生根据节奏一边诵读一边拍打节拍,感受对子的音韵美,同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显性”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多阅读,在项目主题提示下反复阅读、自然理解。
(二)创设项目化学习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在具体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可从多维角度创建教学情境。如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组织语文实践活动等。例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中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清明上河图》图画的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事物,以此促使学生讨论并想象,感受作家所处年代的生活场景与文化风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法组织项目化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项目化学习注重的是学生主体,而显性传统文化的教学则更侧重语言的积累。这些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教师作为项目化学习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学习,完成项目任务。例如,《暮江吟》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为利用想象将诗中的意境呈现出来。这不是让学生真正学习画画,而是在脑海中呈现诗词的画面。为了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更好发挥想象,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月亮是什么样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的?”等,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大脑中逐渐构图,最终组成暮江景色图,因而对古诗词内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成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内容的熏陶。
三、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隐性”文化内容的项目学习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隐性”传统文化是指以间接的形式呈现内容,包含传统思想观念与文化精神等,可以分为爱国爱家、谦和好礼、仁爱孝悌、诚信知报、勤俭廉政等几大元素。
(一)导入背景,促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神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隐性的内容有近百处。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隐性传统文化的渗透,因为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直接感知。教师要在项目化学习之前,先导入课文的相关背景,让学生更好感悟文字中蕴藏的文化精神。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为传统革命题材,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有的学生还较少了解毛主席的事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革命传统精神,教师在确定项目主题后,布置的项目式任务为增加收集毛主席事迹的部分,感受毛主席的伟大,然后与大家分享。然后,教師再详细讲解文章故事的背景,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式探究有很大帮助,能促使其快速感悟传统文化精神。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爱民、忠孝仁义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与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增强学生道德素养目标不谋而合。在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品悟文本,深刻领悟思想内涵,反省内化,修身养性。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养成,建立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坚定传统文化自信。
(二)创建项目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价值
针对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隐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搭建项目支架,将一个大的学习框架,分布、分层变为多个小的支架,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狼牙山五壮士》项目化学习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并理解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与民族气节,教师可以将这个大的主题分解为多个小的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表演五位壮士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与神态。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针对这些壮士的行为,你们能想到什么词概括吗?为什么五位壮士明知自己要牺牲,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以此让学生逐层完成项目支架,更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精神。
(三)结合生活,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语文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还需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将项目化学习置于生活中,结合教学重难点与学生学情,创新项目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以此呼吁我们爱护地球。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先略读,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教师再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成对文本的理解,以此增进学生珍惜资源与爱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含义,并在课堂中播放公益广告和环保宣传视频,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整合资源,拓展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视野
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只依赖课内教材,还需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以“爱国爱家”为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时,教师需先在课外收集适当的课外文本做补充,利用群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在班级中细读,品悟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成含义的理解。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隐性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上的,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价值。此价值也不能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的认知上,还需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文化认同,最后完成项目实践。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境、诵读文章、多角度、导入背景、搭建支架、整合资源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化学习,内化传统文化内容,建立正确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