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融相生:和谐语文的应然追求

2022-03-25陆红梅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2年2期

陆红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多重对话关系的互动中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感悟,促进言语和思维的相融相生。基于语文课堂失真、无境和寡效的现实,语文教师应拥有追寻和谐语文的情怀。教学中,可以从能力、方法、情感,课堂主导与学习主体,阅读积累与表达实践方面相融相生,彰显语文真境。

关键词:相融相生;和谐语文;应然追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课堂,倡导师生平等对话与温馨、民主、融洽的和谐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以“唤醒、激励、鼓舞”的伙伴式關系,时刻注意协调好课堂内的文本与学生、作者与学生、编者与学生等各部分的关系,从而营造出充满安全感和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外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始终保持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展示、反思建构,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方法,体会、把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能力、方法、情感间的相融相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角度出发,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三个维度间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将该三维目标依次定位为“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三者不可割裂,不可孤立,唯有和谐统一,相融相生,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做有心人,在文本阅读探究中因时制宜,有所侧重地“分而论之”的同时,不忘“统而合之”。

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很多教师往往会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习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发现课文按一定顺序呈现事例、证明‘只有善于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发现真理’这一观点的方法;迁移多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完成简单议论文的写作”三个方面,并从字词梳理、观点归纳、事例分析、学写例证这几个方面考虑,设计出相应的导学活动板块,让学生以课文这个例子,在阅读实践中习得善于发现、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结构。

联系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本单元细化的人文要素“追本求源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语文要素“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结合当下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具备的阅读经验、能力,笔者认为,本课的活动设计完全不需要按知识性积累、方法的发现、情感类感悟这看似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而应将它们“统而合之”,实现得意得言、言意共生。

【活动一】读一读,想一想,课题中“一百个问号”实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真理的诞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活动二】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选取了哪些事例作为支撑?这些事例有哪些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单用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说服力够不够?

【活动三】读了课文,你还联想到哪些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事例?试着再增加一个可以证明此观点的事例,然后比较一下:这样的表达形式,与我们平时的写事写人作文一样不一样?

【活动四】构思、讨论书后练习中小练笔的写作思路。

以上四个阅读探究活动,将课堂阅读的视角直接放在对整个文章的观照上。学生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文本阅读基础上的理解、感悟、体验,这样的由言及意,由样式到形式,从个别事例特征发现到一般事例写作方法,知、情、意、行,交互、交融,得意、得言、得法、得能水到渠成,学会、会学、乐学一一落地。

二、课堂主导与学习主体间融洽共生

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虽然各守“教”和“学”的主阵地,但这两个阵地不是平行的两方阵营,而应是和谐相融、共生共长乃至教学相长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处理好这课堂上的“双主体”角色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弯下身子,让一切“教”的行为都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更顺畅地“学”,从而真正实践语文,提升能力。

如在上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的活动二中,学生在一番文本梳理之后,很快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或者自己的概括,举出作者用以证明自己观点的三个事例。笔者从他们偏向碎片化的思维状况出发,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如思维导图的绘制,或者表格分类的方式等,将散落的信息加以关联、聚合,从而促进他们逻辑思维的纵深度发展,促进语言表达走向完善、有序、理性。

接着,笔者放手让学生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思考波义耳从紫罗兰与盐酸花瓣变色的现象的探究中发明了石蕊试纸、魏格纳从地图上海岸线以及相关文献形成了有重大影响的“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发现人类的脑电波与做梦的关系这三个事例表达上的异同,并在尝试补充式的写作中发现议论文体与记叙文体的不同,得出议论文中的事例以概括为主,而记叙文则以描写为主。

这样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教师始终让学于学生,学生则始终处在课堂的正中央、思维的正中央、实践的正中央。教师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和激励者,始终为他们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保驾护航。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氛围更为和谐,学生的语文实践更加有效。

同时,我们还要协调好课堂学习主体——每个个体生命间微妙的关系,让参与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他人的学习资源。这资源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唤醒、启发的,也可以是批判、思辨的。这样,学生与学生走进了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和谐语文天地。

三、阅读积累与表达实践间融会贯通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中心使命的语文课程,“语用能力”的培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相融相生的语文实践,需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好阅读积累与表达运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既获得文本表达之形,更参得文本表达之神。这样的言意兼得,方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发展学生个性化、多角度阅读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富有真实情感、个性创意的表达。

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文字的品味感悟,学生有意无意中都能积累大量的语言。在引导学生讨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小练笔的习作时,笔者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系统地梳理课文提供的关于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語言形式,从而得出“亮出观点——举典型例子——再次强调”这样的基本布局方式,知道事例的叙述需要服从于观点,要懂得概述、取舍。

如一学生在论证“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一观点时,这样写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火烧水直至沸腾是很常见的。然而,就是这别人熟视无睹的小事,却吸引了还是小孩子的瓦特的注意,他看着不断上下跳动的水壶盖,忍不住问奶奶:‘水怎么能把壶盖托起来呢?’奶奶没能回答。于是,小瓦特独自蹲在火炉旁,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终于发现烧开的水变成了蒸汽,是蒸汽的力量托起了壶盖。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还把勺子、杯子等物品放在蒸汽腾起的地方。虽然在别人看来,这样玩毫无意义,但这却成为了他长大后改进发明蒸汽机的星星之火。”

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段话,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学习谈谈看法。大家有的从语言的角度考评如“介绍事例概括简洁,很清晰”“做到了叙述有顺序,有因有果”,有的从事例本身质疑“瓦特观察水壶,应该属于善于发现的范围,倒不如举法布尔玩昆虫玩出名堂的故事,这更有说服力”……无论是赞成还是质疑,学生的学与用都得到了历练、统一、和谐。这样的读写结合,内化迁移,融会贯通,实现了学生真正学而能用,并以用促学,“在大量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实践中逐步学会表达”。

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随时可能出现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的状况。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领路人,组织者、协调者,激励者、喝彩者,需要密切关注矛盾冲突,迅速捕捉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后智慧地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让课堂语文实践保持行走在相融相生的和谐氛围中,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义建构、协调发展、智慧生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萍.生命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应然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2(3).

[2]吴剑锋. “让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12).

[3]韩爱明.言意共融:阅读教学回归本源的应然之道[J].基础教育研究,2014(9).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