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让我说不知道?”
2022-03-25刘晶
刘晶
去年双“十一”,恰逢《小学数学读本——生本学材》实验学校汇报展示,我选择现场教学一年级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从备课到现场会展示整整两周时间,六次磨课、试讲,给了我太多的回味……
“用字母表示数”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因为它很抽象,在五年级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经历了从物到数的抽象,本节课的学习又将开启他们数学学习的新篇章,经历从数到字母的抽象过程,即由算术向代数进行过渡。作为算术向代数承上启下的转折,“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作用重大。“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它主要以引进符号和未知数为特征。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便于记忆、运用,正如华罗庚所说“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如此,用符号表示就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这种用符号来体现的数学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侧重更为基础的等量关系建立过程。
原来放在高段学习的知识却安排在一年级的《小学数学读本——生本学材》中,如何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从“确定”到“可变”,从“一个数”走向“任意数”?几次试教效果不理想,我一直在反问自己,这个内容是不是选择错了?
备课团队一次次给我动力,“不能因为它是新的,就去回避它,就不去触及它,我们这样研究就是为了将它的价值最大化。教育研究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几次试讲的设计思路各不相同,从最开始对学情的过高估计到顺应学情,直至最后我将本课的学材内容安排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
一年级学习这个内容,没有任何可参考借鉴的素材。刚开始,我完全以教参为依靠,例1有3个层次,例2有7个层次。但事实是第一次试讲后,全班没有1个学生用图形来列式,这是学生真实的学情。教师用书的建议并不适合为教学所用。发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它。
第一次课中测:列含有图形的算式。在一图四式的复习铺垫后,例1说明了要将图中覆盖部分用图形表示,如果用○代表图中被盖住小鱼的个数,还可以列成什么算式?本意是列式:○+3=10 ,3+○=10;但全班41个学生,没有1个人运用图形,都是用数字列算式:7+3=10 或3+7=10。
第二次课中测:16人做对,正确率上升到39.02%。
师:小海豚的数量通过列式能表达出來,是因为算式中的数都知道,那这幅图中的小鱼有多少,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不能,海草挡住了。
师:也就是说,海草后面有几条鱼,我们不知道。那好,不知道的数就让我们用图形表示吧!
师:你想用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来列式?
生:△+3=(出现很多不同的算式。)
我发现学生不能直接理解算式中必须用字母,调整为“用图形表示数”,但学生认为算式中的数据简单,不费力气,都能直观看出来,所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用数字列算式。
顺学而教,以学定教,都是对师情的高标准期待。没有学情,别谈师情,从学情开始重新对教材内容呈现进行二次重新认知。一年级学习这个内容就是借助数的组成和分解建立四则关系,为方程学习做好数感和等量关系的铺垫。面对学生“我们本来就能数出图上的这些数,为什么非要用图形表示”的真实反馈,备课团队提出:我们的设计不妨再大胆些——用2个未知数引入。这可是二元一次方程!我们最终想达到:不是教师想让学生不知道,而是他们真的不知道,由此,才会产生表达的需求。
师:看,这些顽皮的小鱼和小海豚不一样,都在跟我们捉迷藏呢!
师:猜猜,大大的海草后面有几条小鱼?(1、2、3……条小鱼 。)
师:那就说明海草后面可能是1、2、3……条小鱼,还可以是一些、更可以是一群呢!
师:你能确定藏在水草后面有几条小鱼吗?
师:哦,真的不知道,用△表示吧!
师:一共有多少条小鱼,我们还是不知道,用□表示。
生:△+3=□。
我顺应学生思考的路径,将图中的未知数调整为两个。在这次统计中,32人中有28人主动选择用图形表示未知数,用图形表示未知数的难题终于破解。但最后才给出总数,解决图形等于多少,又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了障碍,不适合一年级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三次课中测:让学生反复在不断变换的总数中突破难点,不知道的数顺势用图形表示,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到底有多少条小鱼,我们不知道!刘老师告诉你,在数学里,我们不知道的数,还可以用1个图形来表示,我们就把海草后面的小鱼用□来表示吧!
师:瞧,又游来3条,现在一共有几条?看图,你能用□和数字列出算式吗?
生:□+3。
师:□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生:□表示藏在水草后面的小鱼,3表示外面的小鱼,□+3就表示一共有这么多的小鱼。
师:如果□是3,一共就有()小鱼,你怎么知道的?
生:6条,因为3+3=6,或6-3=3。
师:那如果一共有9条小鱼,□就是……6;如果一共有7条小鱼,□就是……4。
师:看起来,想要知道图形是几,我们就得知道另外两部分都是几。
师:有10条小鱼在和我们捉迷藏,能把算式补充完整吧!
生:□+3=10。
上课38人,20人全做对,正确率52.63%;做一做的练习,10人做对一道,正确率26.32%;8人全错,占21.05%。
受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小学生最开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会有一些困惑的。鉴于六次课堂实践,我明显感觉,本课内容适合调整为2课时,先“用图形表示数”,再“用字母表示数”。很多学生对例1的颜色覆盖不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更不能强迫用字母列式。将例2作为巩固求未知数的过程更为适合学生的思考。
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本节课设计的游览“波塞冬海底世界”教学情境让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是一次对教材重组整合的大胆尝试,理顺了字母作为变量表达任意数的抽象扩展结构,引导学生观念的转变。这也让笛卡尔、韦达的代数思想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以此实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育价值:培养符号意识,启蒙代数思维,演绎了“数”到“代数”的一次抽象与飞跃。
教学与研究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实践活动。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就是最直接地概括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离开了课堂教学就是空中楼阁,教学离开了研究就是断了线的风筝。教师要学会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参,这其中,教师首先要读懂自己:我们要怎样学习?我们是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如果我们还心存谜团,就先静下心来去给自己充电,先静下心来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当学生发出了“知道”的声音,就不能“非让他们不知道”。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