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歌中潮意象的探讨
2022-03-25吕鹤
吕鹤
潮意象是一种从自然景观演变而来的文学意象,由于我国海潮、湖潮、江潮数量较多,潮的姿态万千。自古以来潮意象就为诸多文人墨客提供了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我国古代视天地万物为宇宙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潮是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古典诗歌中对潮的描写多种多样,也随着不同语境的转换表达了不同的心境,所以“潮”是古典诗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象,承载了诸多文人墨客的情感。本文将对潮意象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古典诗歌中潮意象的表现。
一、潮意象的概念
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虽然在早期的古书典籍中并没有准确地指出意象是何种概念,但是与意象相关的问题却得到了诸多解释和体现。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总是以一种象征性的形式存在,而象征性的形式并不是以任何主观意识或规定形成的,它是作者在某种景象或者生活经历下产生的。一个意象在被无数诗人反复吟唱之后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风格。潮意象被历代文学家引用,尤其是进入两宋时期,苏东坡、周密、陈师道都曾用潮意象寄托个人情感。到了明清时期,诸多文学家、艺术家对潮意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使得其拥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其意象形式的形成并不是由任何人的主观意识构成的,而是在全然无知的象征形式中利用各种自然景象或物质寄托人们的情感。自从诗歌中运用潮意象以来,“潮”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具有艺术气息的表达形式,在各种诗歌的运用中使字词之间拥有了生命的意味。“潮”既是一种自然景观,也是一种丰富多样无法确定的概念和表达形式,作者表达不同情感可以将其以一种物化的形式出现,使多种意象情感与“潮”的自然景象相关联。因此,“潮”既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同时也使人们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在《兩宋钱塘潮诗词研究》中,作者就分析了有关潮意象的表意联系,并且指出了潮意象与离愁、相思、故国往事、盛世情怀等情感紧密相连。钱塘江是潮意象的主要取材之地,因为江边有很多渡口,人们常常以此为抒情之地,所以总免不了有一些相思之苦,其中“相思意、不离潮汐”展现了一种离别和相思带来的忧伤,也将诗人的悲伤与潮水紧密相连。尤其是宋代诗人更喜欢借潮意象抒发情感,有“潮”的意象融入、深化,并扩展了诗人的离愁之情。例如“朝有时。暮有时。潮水犹知日两回”,表达了诗人一种难以言说的离愁之苦。诗人们用潮意象表达了离愁的多重表现,使离愁之情更加深刻且具体。
二、潮意象在古典诗歌中与各种情感的表意联系
(一)潮意象与离愁的表意联系
自古以来诗人就有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习惯,陈允平在诗中用潮意象表示潮水送走了即将远去的人们,送别的人只能目送帆船慢慢消失,此时潮水似乎也明白了人们心里的离愁,诗人用这种拟人的方式描写离愁,使离愁这种情感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诗人用无形的潮水表达了人们的离愁之感,也让离愁这一情绪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潮意象和离愁所存在的这种表意联系与钱塘江渡口潮头送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浩浩荡荡的潮水阻隔了双方见面的道路,再加上潮水的声音和景象更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尤其是在每年的秋天,潮水最为壮观,也是人们最易产生离愁之苦的季节,所以在潮意象的运用中人们往往通过潮水表达离愁,同时也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心灵体验。
(二)潮意象与相思的表意联系
说到潮水人们总能生出无限感慨,自古以来相思之情就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情感表现,在《会稽志》中说到人们常常在钱塘湖边送行,也会在此处等待思念之人的归来。但是因为相思情切,人们经常认错归来的航船,看着汹涌澎湃的潮水,相信相思之人也会随之到来。在诸多古典诗歌当中诗人将潮水看作美好的爱情象征,而潮起潮落恰似爱情的波澜起伏,也如同相思之情中蕴含的复杂内涵。再者潮水是周期性活动,潮水的涨落也寄托了人们的相思之情和期待相思之人如期而归的美好愿望。随着古典诗歌的发展,文学作品更加倾向于表达幽深奥妙的情绪和细腻的心思,而潮意象所存在的相思之意,也得到了诗人的一致认可。意象的运用让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具有生气,也展现出了诗人的精神品格,蕴含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形式。
(三)潮意象与归隐避世的表意联系
潮水来去自由、无拘无束,是一种自然本真的体现,众多诗人心中往往也十分向往这种生活,希望能够尽情展示自我,不被外物环境所拘束。所以,基于对潮水的羡慕和向往,诗人也会通过潮水来表达自己归隐避世的思想。其实对天下诗人而言只有远离官场,回归尘世之外的永恒之境才是真正实现真我的唯一方式,潮水的自我和无拘无束时刻都在唤醒他们归隐避世的意识。
早在唐代就有潮意象与归隐避世的表意联系,比如“帆生尘兮楫有衣,怅潮之还兮吾犹未归”描绘的是晚唐时期,国势已衰,诗人虽有复兴国家的宏伟意愿,但是却无能为力。诗人的志向不能得到展现,只能寻求另外一种生活的方式,也就是归隐避世。到了北宋时期,诗人归隐避世的现象变得愈加强烈,这也就加强了潮意象与归隐避世的表意联系,他们都用潮水来表达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愿。比如,苏轼的“坐看阳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诗句表达了此时的苏轼已经将钱塘潮当做自己心灵归隐的精神境地,在这样一个精神世界中不会被人世间的种种苦楚所困扰,更不会出现与世不和的纷争。当时的诗人为了获得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总希望能够通过归隐避世的方式远离世间纷争,但是想要真正归隐避世着实不易,所以都会将潮水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和精神依靠,用潮水来表达自己对归隐避世的向往。
(四)潮意象与故国往事的表意联系
在唐代潮意象与故国往事也有着十分深厚的联系,诗人也会将潮水作为一个怀念故国往事的隐喻,这一手法在南宋时期也最为常见。在诗人笔下潮水已经超越了自然景象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诗人更是对潮水倾注了诸多情感。比如,亡国之痛、故国之思,通过潮水表达了人世盛衰,故国难在的命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体现出了自然社会以及历史多个层次。南宋陈著就通过描写钱塘江上潮来潮去的景象怀念故国,不仅通过词句表达了故国已去的悲痛,也通过潮水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从客观角度分析潮水与国家兴亡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因为诗人对其寄托了深厚的兴亡之痛,也就使得潮水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表征意义。比如“移民不记当世事,惟有潮声日往来”就暗指了那些忘记故国往事,不思故国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国的强烈情感,与忘记故国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古典诗歌中潮意象的主要意蕴
自魏晋时期以后人们对“潮”这一自然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古典诗歌中也不断出现对“潮”的描绘,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历史背景,在古典诗歌中“潮”的主要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与美的象征
潮水具有周期运动的规律,而且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其中在涨潮时人们就能够感受到潮水带来的力量和气势。例如“涘江拂潮冲白日,淮海长波接远天”中描绘了淮海潮的气势和规模,主要说的是潮水不断向上涨,似乎就要冲到太阳里面,而且潮水的范围非常之大,放眼望去,直至天边都是波涛汹涌的潮水。这句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是却体现出了潮水的宏伟和壮观,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体验,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了诗人想要表达的画面和情感。
在众多场景当中钱塘潮是最受文人墨客喜欢的景观之一,因为钱塘江本身就是一处秀丽的风景,再加上其潮水宏伟壮观又与自然风景完美结合,所以成了诸多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比如“怒涛卷霜雪”短短的五个字,柳永就表达出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给人带来了极其强烈的画面感,好像浪花在钱塘江上不断奔腾,打造出了一幅极其真实的美丽画卷,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和视觉体验。
有关潮水气势的描述,数不胜数,但是除了关于力量的描写之外,在古典诗歌中也表达出了潮水的另外一种美。比如“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虽然描写的是一种静态的潮水,但也表达出了一种极其圆满的诗意之美,看上去极其平淡的文字却表达出了一个非常宏大优美的景象。在“潮”的描写中,虽然诗人也会通过夸大景象体现潮水的宏伟壮观,但诗人所表达出的意境的确会给人带来极其震撼的画面体验,也可以让人通过诗人描绘出的潮水景象产生联想,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情感的寄托
在潮水中展现出的波涛和浪花都只是潮水的外在表象,对潮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之后,可以发现潮水的活动是有规律的,随着季节的变化、氣候的变化潮水会如约而至,所以“潮”也成了人们心中诚实守信的君子。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这虽然看上去是讲述天气骤变、旅途遇阻的一件遗憾之事,但是联想李白一生的爱恨纠葛,总能在简短的诗句中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忧虑,毕竟他的一生也是变幻无常的,没有像潮水一样规律和稳定。
崔峒也曾在诗中感慨,“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在短短的十个字里,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和无奈。在此类古典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寄托,通过描写潮水体现自己的心境和无奈,虽然潮水诚实守信,每次都会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如约而来,但人生总是无法预料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人用商人妻子的口吻,写出了常年不能团圆而心生怨恨的想法,这里“潮”成了一个寄托情感和表达情感的媒介。在白居易的《浪淘沙》中也有相似的情感表达,“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这句诗主要表达的是不能因为对方无法像潮水一样守信而心生怨恨,怨恨中隐藏的思念仍旧比海还深,这种情感表达是非常混乱的,因为心生怨恨,又希望对方能够像潮水一样守信,这正是情感纠缠错乱的重点,通过潮水的方式表达出这种情感使情感渲染更加全面,具有感染力。所以,潮水既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表达诗人情感的一种意境体现,采用这种表达方式既能够让诗人的情感体现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能够将潮水景象展现得更加立体。
(三)情景的映现
形态各异、丰富多样的潮水不断涌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并使得人们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思想产生联系,让“潮”拥有了更加浓厚的情感特色和人文色彩。比如,人们会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表现的潮水联系不同的生活情境和情感,潮水根据季节不同带来的形态意境各不相同。春潮来临于万物复苏之际,所以人们往往会借助春潮的情景来表达心系向往和振作的情感,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就表达了一种非常积极乐观的情绪,具有极强的振奋人心的作用。而秋潮、寒潮往往与忧愁、落寞等情绪有关,人们往往会借助这一时间段的潮水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落寞之情以及失落之情。例如,一些常年在外的游子,非常羡慕潮水能够来去自由,所以潮水就成了他们寄托思乡之情的载体。“三秋倦行役,千里泛归潮”表达了身在异乡的骆宾王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总会通过潮水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同时通过对潮水的描写又能够展现出不同阶段潮水的情景,使人在潮水情境的影响下感受诗人的情感,又能够通过诗人的情感体会到潮水的意境与景观。当然也有很多诗人在潮意象中灌输了哲学思想,使其表达意象更加丰富,比如“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
潮水虽然是一种自然景象,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其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产生了潮意象。对潮意象进行研究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在潮意象的运用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时光的不断流逝中所有事物都在改变,分析古典诗歌中的潮意象能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体会潮水的力量、美感和情感。潮意象是诗人最理想的抒情表现,对我国历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