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性传统

2022-03-25胡晓婷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交际性交际诗歌

胡晓婷

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特点是艺术审美,在我国诗歌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诗歌的审美并不是在早期就存在的,且进入到文学鼎盛时期诗歌也表现出了其他方面的特点,其中交际性最为显著。比如,在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中提出了以诗相戒、以诗相勉、以诗相慰、以诗相娱,由此可以看出诗歌在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出强大的功能,对此人们加强了对诗歌该功能的关注,且有学者也纷纷加强了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交际性传统产生的由来特点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各阶段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古代诗歌交际性传统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已被广泛接受,中国诗歌的交际传统也值得关注。中国古诗词的交际功能源远流长,创作者众多,题材广泛,作品数量庞大。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诗歌本身的多重属性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俗文化有关,还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体系有关。中国古诗词的交际传统为中国古人提供了更加含蓄、优雅的表达方式,也迫使人们不断更新创作出更具艺术个性的作品。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形式,其也具有语言的交际性功能,因此交际性也是诗歌的一种本质性特征。诗歌交际性功能的出现和诗歌的产生是一致的,最早在先秦时期的《诗》中用来表达人们的诉求,且在《国语·周语》中也记录了天子一般让公卿为烈士献诗。以上例子证明了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外交场合中赞扬、政治诉求、引出观点等,但是其没有审美的目的,在此传统下,诗歌在汉代逐渐由一种文学作品所替代称为献赋,而献赋却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于中国的文学发展而言,赋诗、献诗、献赋等都因为一种交际功能而发展成为一个传统,且一些举凡推荐、求官、问学等也都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而一般的思想、情感等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化来表达。比如,两汉时期的《戒子孙诗》作为一种独立的交际诗,寓意丰厚,和早期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曹植等人的诗歌因为具有较强的交际功能,因此一般也可以用于赠送朋友。在唐宋后,诗歌也成为文化人之间情感交流、游玩、人情传送的一种工具,比如,北宋的《汴京赋》《上张令公》等诗歌都表达了作者想要考取功名的一种想法。

诗歌因为起源于传统,文人们在献诗、献赋的过程中会表现得理所当然,比如,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虽然上书请求别人重新接纳自己,但是文字里却表现出一种傲气凌人的感觉。但是在此传统下,也让一些高官们可以寻求、提拔一些才子、学者,比如《南部新书》《唐语林·赏誉》中都记载了皇帝或者高官们识人、举荐人的事件,尤其是晏殊、欧阳修等人的举荐人才事件更多。总之,在以上献诗、献赋的影响下,文人们在创作诗歌时进行了改进,除了单一的交际性功能外,还有一些其他目的性的诗歌,比如祝寿诗、庆生诗等,这些诗歌不仅丰富了交际功能,也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比如,《南部新诗》《送竹几与谢秀才》等诗中表达了文人们和传统百姓们的一种日常交际活动,虽然该诗歌没有显著的主题色彩,也没有强烈的交际目的,只是简单描述了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物品交换行为,但是从某种方式来看,这种以物品形式进行的交际更能凸显一种仪式感和文化品位。

二、中国古代诗歌交际性传统产生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诗歌是礼乐文化的载体,礼乐用诗制度决定了诗歌的创作、采集、编订、整理,形成了仪式诗学、讽谏诗学观念。诗歌作为仪式乐歌或有乐工歌唱,或用乐器演奏,或由公卿赋诗。礼乐文化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内容,礼乐交流活动决定了诗歌的意义生成。诗歌作为文学的分支,其也从文化土壤中产生,对此中国诗歌的交际性功能特点显著,数量之多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俗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关系。受到儒家礼俗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早期文人们在交往时非常在意礼节,各种活动也因为礼而开始。比如,《论语·阳货》中记录了孔子因为讨厌阳虎,不愿意和其交往,但是阳虎却使用礼俗让孔子和他交往。由此可见,这种礼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强制性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且在《礼记·曲礼》也明确论述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由此可以看出礼尚往来更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传统,但是研究当时的诗歌却发现,诗歌的标题都是相似的。而也恰恰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以感谢和礼物赠送为主,表现出中国礼俗文化下人们的礼尚往来。总之,我国的诗歌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儒家文化的竞争观点也是基于礼法而产生的,在孔子《论语·八佾》中将竞争作为一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表现,但是这种竞争不会伤害对方,且整个竞争过程中对方也都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形象,人们的作揖行为既可以彰显竞争的全过程,也可以保持自己的风度。文人们正是在儒家的这种竞争观思想下创造出了一些诗歌,并通过诗歌竞赛来提高自己的水平,虽然诗歌竞赛在实质上是比赛,但是在表面上却是在表情达意。文人们也会直接在诗歌中夸赞对方或者表达自己的实力。比如,苏轼的《送杨孟容》就作为韵脚,而黄庭坚的《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虽然表达了和苏轼的一种竞争想法,但是在诗歌中却不断赞许苏轼,由此可见,这种比赛式的诗歌更容易增进文人们的感情。虽然儒家重点强调礼法,但是更重视礼法背后的一种精神表达,可以培养文人们的君子气质。比如,在《论语·雍也》《论语·阳货》中阐述了礼法和器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礼法和器物来表达一种礼乐精神。此后越来越多的文人们也可以通过礼物来增加彼此的情意,通过礼物不仅可以感受对方的情感,也可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对于诗歌创作者而言,他们通过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呈现出自己的作品或者使用诗歌回赠对方,并将其视为一种高雅、得体的行为。

另外,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也主张庄子的社交观,主张君子交往在于道义,比如,流传至今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彰显了诗歌的交际性功能。中国文人雅士们正是因为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因此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文人,他们具有一种优越感。总之,诗歌交际在先秦时期就是傳统,在当时人们如果不了解《诗》就无法参与社交活动,且在先秦时期,士大夫也需要阅读《诗》并灵活应用,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此后文士们都遵循了该传统。在梅尧臣的《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饮得高树早凉归》中体现出了文士们在饮酒作诗中的一种情感交流,也正是因为可以作诗才体现出这种活动的与众不同。而梁武帝就提出武将不能作诗,是为了防止武将们出丑,但是其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诗是文人们的特长。

总之,诗歌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创作的一种文体,也逐渐成了文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更是文人们进行礼尚往来的一种方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交际性传统发展于中国古典诗歌体制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交际特点的一种显著性文体就是诗歌,其之所以被指定为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的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诗歌等代表性的文学文艺和口头陈述语言对比具有滞后性,但是其交流更加便利、简单,具有修饰性,诗歌作为具有交际性功能的文字作品也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其中篇幅问题最为重要,篇幅小则无法充分表达出情意,如果篇幅大会增加写作难度。诗歌从篇幅上和其他词赋、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相比,短小精巧,易于创作,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丰富文人的选择性。比如,李白的部分作品虽然字数多,创作费时费力,但是可以彰显自身的才能、需求、想法等,也更容易赞赏对方。在唐宋后期,部分诗人创作的诗歌都带有一定的交际性特点,显然其和诗歌的篇幅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后期越来越多的词也被人们用于社交活动中。总之,诗歌篇幅合理,形式优美,是中国古代文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主要手段。诗歌的形式和它的交际性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确保交际易于操作,诗歌需要注重形式。比如,何梦桂的《邑痒杏坛初成诸老倡和见寄因次韵》中对诗歌创作的难易进行了论述,除了在操作上有要求外,诗歌在范式上也有要求。比如,一些干谒诗,就表达了作者的需求和想法;祝寿诗,表达了对寿星的祝福,但是因为范式单一,会导致人失去阅读的耐心;答谢诗,表达了物品的赠送心意和感谢之意。以上作品因为创造技法鲜明,因此易于操作,而部分交际诗中缺乏感情色彩,没有详细地描述事情,只是简单的问候。总之,文学素养高的诗人,一般都将诗歌作为主要的交际手段,并在回赠、答谢的过程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另外,创作过程越简单,则诗歌表现得越平庸,比如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对和韵联句进行了评论,这种以交际性为目的创作的诗歌既可以是文人传情达意的手段,也可以是文人们的一种娱乐工具,而如果只有单一、低质量的创作,会直接导致诗歌发展停滞不前。诗歌文体可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会因为程式化的特点而出现问题,对此进行创新,突破程式化限制,才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唐诗纪事》《闺意》等虽然也有程式化特点,缺乏新意,但是其中使用了一种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既新奇又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总之,交际诗歌的基本范式有章可循,易于操作,也可以推陈出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四、中国古代诗歌交际性传统促进了诗歌表达方式的发展

创作意图的不同会导致诗歌语言形式的不同,如果某种诗歌在创作之初就带有交际性目的则会导致诗歌语言形式发展变化,诗歌在内容上更加侧重于满足实际交际需求,但是交际语言和诗歌的交际性是不同的,交际语言是在特定场合下,如外交、朝会、交流等场合上一种含蓄、藏而不露的表达方式。比如,《文心雕龙·明诗篇》《鹤林玉露·诗祸》都通过诗歌表达了人的某种想法,且作者用诗句的方式进行劝诫和教育会更加委婉一点,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交流习惯。中国人自古以来说话就比较委婉,并擅长于用诗歌表达情感和志向,对此中国古代最早用诗歌交际的历史可以从诗歌的起源时期开展探究。在先秦时期,诗歌使用最为频繁的主要是在外交中。比如,《汉书·艺文志》中就记录了诸侯、卿大夫和邻国交友的事情,且人们也擅长于使用《诗》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或者描述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夸赞别人。一般在外交场合中,有特定的表达方式,比如作诗、作词等,在《文史通义·诗教》也记录了外交事件等。由此可以得知在外交场合中,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风度,一般会通过诗歌来表达。先秦时期采用诗歌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显得沟通方式更优雅、更丰富。另外,受到先秦时期外交诗歌交际性传统的影响,文人们在交际时会引出经典诗词来强化表达效果。比如,《渑水燕谈录·谈谑》《大风歌》等都通过经典的诗歌来表达一种宽广的境界,其后來在文人雅士们的改动中更加风趣,成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连。中国诗坛也涌现出众多的诗人和优秀、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性传统既可以彰显出文人雅士们的高雅、风度品质,又彰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诗意化的趣味生活和文人们交往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交际性传统起源早,发展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出现,逐渐贯穿于整个文学作品创作时期。诗歌起步于先秦时期的《诗》,后在不断的创作中出现了转变和演化。从发展中看,中国古代诗歌虽然在早期有显著的交际性功能特点,但是在后期也具有其他的特点,随着献赋、献诗、献词的出现,诗被逐渐确定和可操作化处理。且中国古代诗歌随着文人们的增多、题材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普遍化,交际性功能越来越显著,逐渐融入文人们的生活中。另外,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不断发展,也和儒家礼俗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交际性功能的传承也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交际性的文化,因为特定文化环境的存在而得以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交际性交际诗歌
诗歌不除外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坚持交际性原则 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突出交际性的策略探讨
重视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