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思·促思·拓思:图形组织者在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3-25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期
关键词:鱼骨组织者语篇

李 洁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語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而语篇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篇教学存在碎片化、割裂化等问题,学生未能真正掌握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图形组织者是一种直观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有利于学生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又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图形组织者有KWL表格、气泡图、鱼骨图、故事地图、维恩图等,它们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思维能力。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图形组织者在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启思:读前运用图形组织者激活图式

读前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出话题,为后面的顺利阅读铺路。教师应注意分析教材和学情,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利用图形组织者唤醒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图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获取、输出信息,建构知识作铺垫。

(一)KWL表——以旧“唤”新,启发思维

KWL表是由美国学者Ogle提出的阅读策略。表格中K是指What I know about the topic,W是指What I want to know,L是指What I have learnt。KWL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或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其与新获取信息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新的判断、结论等,常用于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能力。在读前环节,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完成KW这两项内容。

【教学案例1】

PEP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6 B Read and write读写课讲述了Sarah 和Robin参加世界机器人展览时,看到了具有不同国家文化特色的机器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在日常生活中对机器人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机器人的外形、常见的一些能力等,但他们对有着各国特色的机器人了解不多,因此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环节,教师可采用KWL表格进行教学。

Step 1:教师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robots?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见过的机器人。

Step 2:学生在组内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

Step 3:教师引导学生从what, where, who, when等方面进行提问,小组讨论合作填写大家想了解的内容。

KWL表格的使用,能把学生对机器人的已有知识和想要知道更多的机器人信息的要求连接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二)气泡图——头脑风暴,培养发散性思维

Bubble Map气泡图,是由很多泡泡组合而成,中间的泡泡是中心主题,周围的泡泡围绕中心主题对泡泡进行分支环绕,将要描述的主题的特征呈现出来。它结构简单,具有发散扩展的性质,引发记忆和联想。阅读前利用气泡图进行头脑风暴既可以帮学生梳理思维,激活已有经验,又能推动他们做丰富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教学案例2】

在教学多维绘本系列一级Monkey Fun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读前教师借助气泡图并设计问题What does the monkey like to do?以此激活学生有关猴子的背景知识。在气泡图的帮助下,学生迅速发散思维,搜索出猴子喜欢做的各种活动,如:jump, swing, hop, climb等。气泡图引发学生对猴子的记忆和联想,推动学生对猴子的相关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做发散性思维活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被有效地激活了,为下一步的故事阅读理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二、促思:读中运用图形组织者理解建构

读中环节是语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中,教师可借助合适的图形组织者,设计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文本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从而建构语篇的主旨大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鱼骨图——梳理观点,培养归纳思维

鱼骨图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通过使用直观形象的鱼骨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归纳提炼核心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鱼骨图主要用于梳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经常被用在non-fiction类的语篇教学中。

【教学案例3】

以PEP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 B Read and write读写课为例,该课谈论的话题是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教师借助鱼骨图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

Step 1:教师引导学生在鱼骨图的上方罗列语篇中所提及的places以及上学的交通方式。

Step 2:学生分组合作细读并探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原因。

Step 3:学生把原因填写在鱼骨图的下方。

教师利用鱼骨图引导学生对语篇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整理,学生经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总结出“不同的地方的客观条件与环境会导致不一样的上学方式”的结论。

(二)Story Map——理清脉络,培养分析思维

在阅读故事类语篇时,利用Story Map故事地图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了解故事细节,把故事的主要信息如character, setting, plot, problem 和solution等串联成一个像地图一样的分析思路。故事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简练地提炼故事要点,理清故事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的分析、推理思维的培养。

【教学案例4】

绘本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讲述的是狮子和老鼠经过互相帮助,从相互对立成为朋友的故事。课堂上教师借助故事地图板书,引导学生细读故事第二部分:老鼠救了狮子一命,从而成为朋友。教师呈现狮子困在网中的文本图片问:What happened to the lion? Who comes to  help the lion?

Can the snake help the lion? Will anyone else come to help the lion? 教师利用故事地图引导学生细读故事,逐步深入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故事的主要信息,并将细节按照Story Map的框架在板书上完整呈现。

学生以Story Map为学习工具,整体把握故事的几大要素,从记忆性和理解性的学习任务开始,顺藤摸瓜,由表及里解读故事内容。在梳理记录plot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中的细节信息开展深层次分析、推断与归纳,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三)维恩图——比较异同,培养比较思维

维恩图又叫文氏图,由英国数学家维恩提出,是一种借助交叉圆呈现两个或多个事物存在的相似点和差异的图形组织者。维恩图主要用来进行对比和比较事物之间存在的异同。在语篇教学当中,经常需要做两种事物的对比分析或做故事人物的性格对比分析,维恩图则可以清晰地显示两种事物 、两个人物之间的异同,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比和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5】

以New Notion English 9 Unit 1 Cat or Dog? Listen, read and learn为例,本课讲述Feifei得到许可养宠物,但她不知道该选择小猫或小狗。语篇描述猫和狗生活习性的不同,教师设计维恩图,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比较猫和狗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帮助Feifei选择适合她的宠物。

Step 1:教师呈现维恩图问:What are the cats and the dogs living habits? 学生通过细读,填写维恩图。

Step 2:请学生说说文中提及的猫和狗的生活习性。

Step 3:引导学生找出猫和狗生活习性的共同点,填写在圆圈的交叉处。并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宠物。

在選择宠物的过程中,学生将不同元素收集起来并分类,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当学生最终完成“比较”,其整个过程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数据分析”,教会学生逐步学会分类等技能,是非常好的深度阅读方法。

三、拓思:读后运用图形组织者迁移运用

读后环节的核心任务就是拓展文本内涵,内化文本思想,让学生结合原有认知,针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深层思维能力,从而成为具有评判力和创造力的读者。在读后环节借助图形组织者对语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一)用表格——比较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技巧地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高层次的思考活动。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用直观形象的图形组织者加以辅助,如表格,能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辨析、分类、推断,甚至批判性地看待作者观点,并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案例6】

读完绘本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后,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Lion和Mouse的特点,然后老师抛出问题:Look,the mouse can bite the net because it has sharp teeth. But, look, the lion also has sharp teeth. Cant the lion really bite the net by itself? Whats your idea?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各抒己见。

教师利用问题挑战学生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缜密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能给予学生质疑故事合理性、质疑权威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故事地图——拓展文本,培养创新性思维

对于fiction类语篇,读后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组织者,如故事地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故事人物进行评价,对故事进行续写或改写情节、结尾等活动对文本进行拓展,促进语言运用的迁移与创新,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学案例7】

在绘本故事Monkey Fun进行到最后,教师结合故事地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或求助于网络和字典,把自己的故事结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故事地图上,学生所编写的故事结局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学生觉得鳄鱼并不饿,不想吃东西,只是想跟Bobo和Jojo做朋友;有的学生则认为小鸟救下了猴子,因为它们把鳄鱼的嘴巴绑起来了;还有的学生搬出了新的救兵大黄蜂,它狠狠地蛰了鳄鱼几下……

此案例中,教师结合故事地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新的故事结局。这种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被激发和完全开放的状态,使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并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

四、结语

图形组织者是将抽象思维表征化的一种工具和策略,既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又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形组织者运用到语篇教学中,采用KWL表格、气泡图、鱼骨图、故事地图、维恩图等启发、促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鱼骨组织者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蚁工
幸福晚年“拼”出来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导演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惹怒了一根“鱼骨”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