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结合概述

2022-03-25严序泽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期
关键词:诗文中华高中语文

严序泽

经典诗文是高中语文教学时的关键部分,教师应充分展现经典诗文诵读作用,在实践中融合语文教学与经典诗文诵读,令学生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进而增强语文水平及人文素养。

一、引言

中华经典诗文乃传统文化之瑰宝,民族智慧之结晶。在语文教学时融入经典诗文诵读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即可促使学生深层剖析诗文内涵,增加文化修养。下面,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与经典诗文诵读融合的途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结合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文化内容丰富,中华经典诗文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需要引起后辈人的重视与传承。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时,教育人员应肩负起继承与发展经典诗文的重任,将经典诗文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以经典诗文为根本载体,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打牢文学基础,增强知识涵养。

(一)诵读经典留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育时,传承文化是极其关键的功能。语文教师施教过程中,不可忽视经典诗文,带领学生高效诵读,从而深悟经典文化精髓。结合教学现状,一些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常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传授知识,以拆解诗文的方式教学,严重打乱诗文框架,影响学生学习能动性,致使学生学习热情有所降低,自主学习效果偏差,令经典诗文教学丧失了原有意义。为了不令经典诗文文化消失,以及促进更多高中生主动汲取经典诗文内容,教育者需采取高效措施。

(二)诵读经典培养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素养内容丰富,学习方法、语言能力等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核心能力是重中之重,考验学生综合素质,又机统一了人文性与工具性。诵读经典诗文,能令学生记住文质兼美的作品,并为其日后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众所周知,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古诗文内容数不胜数。因高中生缺少生活经历,文化底蕴不深厚。所以,应趁其高中时期,依托语文教材加强经典诗文阅读量,为高中生补充丰富的文化素养,进而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与语文学科素养。

(三)诵读经典发展学生智力

经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从零岁开始,便拥有了记忆。直到十三岁时期,记忆达到巅峰阶段。在这之后,便很难再发展智力。然而,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诵读经典文化可帮助其积累丰富的文化素养,促进其智力深入发展,将诵读变为一种优良习惯与学习方法,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维持智力巅峰状态。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誦读结合途径

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学,更倾向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文情感,不仅仅满足于语文知识教学。前面提到的语文素养及语文情感,实则均可以通过经典诗文诵读的方式得以实现。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内容,指导高中生使用正确方法诵读经典诗文,进而令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文意境,升华个人情感。

(一)丰富诵读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上仅有的经典诗文内容,难以满足现代高中生学习诉求。为此,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元途径,挖掘更为丰富的诵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的诵读篇目。一般来讲,经典诗文具有一定节奏感,读起来非常“上口”,便于学生记忆。如果学生长期在浓厚的经典诗文诵读环境下学习,则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个人品味与气质,促使其思维模式发生一定转变。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拥有大量诗文作品。比如《行路难》《将进酒》《西江月》《江城子》等,这些均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可以说是诗文中的经典,均可以成为高中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参考,丰富经典诗文诵读内容,为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诵读体验。

(二)传授诵读技巧

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时,需要遵循一定技巧,绝非“张口就来”或者是随便拿着书念念而已。为了助力学生提高诵读质量,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制定严格的经典诗文诵读要求,令学生把握抑扬顿挫规律,绝非是为了诵读而诵读。教师在向学生提出诵读要求时,要坚持“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纠正学生诵读时的错误方式。若教师担心自我示范过程会引起学生误解,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设备优势,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诵读。大多经典诗文篇目流传千百年,因年代背景不同、创作者心境不同,所以在内容、节奏、词调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不排除一些诗文内容难理解、难记忆。例如,在很多经典诗文中,均存在大量繁体字、通假字和生僻字。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若想正确指导学生诵读诗文,便要加强日常训练,发现学生在诵读时存在的错误,及时帮助学生纠错,以确保学生的经典诵读达到理想效果。

(三)创设诵读环境

语文课堂并不是学生唯一诵读经典诗文的场所,学生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经典诗文的诵读,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只要学生持有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随时随地都可以诵读。比如,课间时间、午饭后休息时间等,均可以被学生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在教学之际,不妨尝试着组织大量的诵读活动,可以在校园内创设“诵读角”,营造充满诗文意境的校园,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令更多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现阶段,大多学校从小学时期开始,直到高中时期,普遍会开设“早自习”,实则就是晨读,用这一段实践诵读语文内容。早晨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处于绝佳时期,更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语文教师若能找准晨读时机,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即使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在多元诵读方式下促进学生主动诵读诗文,便可收获意想不到的诵读效果。比如,教师可为不同学生分配不同任务,一人一段轮流诵读。在学生诵读之际,教师需仔细聆听与观察,纠正学生错误发音及坐姿等。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一起齐读,或者通过“搭戏”的方式,在角色扮演情境下诵读,从而增强交互体验,营造良好的诵读气氛。此外,部分学校常将校园内建筑以古诗名或古诗文中的某一词藻命名。在学校长廊中,也会张贴各种各样的励志诗文片段,旨在于将学生带入浓厚文化氛围之中,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感化学生内心。

(四)探寻课堂诵读基本模式

高效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前提是要求语文教师努力探寻全新的诵读教学基本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文化氛围。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应巧妙地营造氛围。成功的新课导入,往往能进一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应用与教材相关的经典诗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已学过的经典诗文知识,创新诵读氛围,合理融入经典诗文内容,便可吊起学生的诵读“胃口”。其次,在诵读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逐步渐入佳境。诵读需要讲究一定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第一遍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大致含义;第二遍诵读便要求学生能掌握句读,把握语气,注重停顿艺术,适当调整感情基调;第三遍阅读则要求学生能深入剖析,发现自己诵读时存在的问题,并带着感情去诵读,读出古诗文韵味。最后,教师要注重拓展性教学、创新性教学,语文教学不可拘泥于课堂与教材,所以教师要坚持“开放式”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核心,令学生主动参加到优良的诵读氛围中,自动选择和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开发与应用中华经典诗文资源,增强学生诵读活动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性素养,展现学生主体诵读地位,令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学有所获。

(五)丰富诵读形式

教师在语文学科施教时,可以组织与经典诗文诵读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经典诗文诵读效果,丰富诵读经典诗文的形式。

1. 诗词鉴赏会

教师以每学期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诗词趣味鉴赏大会。如“诗词联句大会”“旧诗新唱大会”等,允许学生自由組成小组,凭借个人兴趣爱好,围绕某一专题准备节目。在活动结束后,要求班级内学生撰写鉴赏短文,并在班会中与其他同伴互相交流意见。教师结合学生活动表现情况及鉴赏文章品质,评选出优胜小组,并对优胜小组给予一定奖励。学生在参加鉴赏活动时,可以进一步诵读经典诗文,在快乐实践中练就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2. 经典诗文诵读竞赛

教育部门及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组织“雅言传文化,经典润人心”等主题诵读竞赛活动。高中时期的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具有超强的表现欲望。学校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一年一度的经典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深得学生喜爱。为了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学生广泛搜索素材,加强练习,创造了很多花样诵读方法,令诵读过程更新颖、情感更充沛。在准备节目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诗文诵读作品。历经多次训练,诵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通过诵读竞赛,刺激了学生主动性和好胜心理,加深了诵读兴趣。

3. “飞花令”活动

“飞花令”由古代发展而来,是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在行飞花令之际,可以选择诗词曲中的句子。比如,在《中国诗词大会》以及《中华好诗词》等综艺节目中,就针对“飞花令”的玩法展开了创新。学校和教师可以积极向电视台综艺栏目取经,在每月中,选出最适宜的“主题词”,比如“球”“月”“沙”等,为各个班级的学生布置任务,令其寻觅大量相关诗文,并在班级内推举出小代表,参加全校对决赛,经过激烈比拼,评选优秀班级,并颁发奖杯与奖品。通过如此循环往复的飞花令活动,可以持续激活学生盎然的兴致,令其高度关注经典诗文,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诗文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藏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和经典诗文诵读内容,可谓是势在必行,但仍需教师坚持正确的指导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诵读能力,促使其不断发展智力,提升语文素养,进而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本文为大田县2020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立项号:TKTZ205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诗文中华高中语文
走遍万水千山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