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2022-03-25刘婷颖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学价值观传统

刘婷颖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有着较高的文学性。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国学经典可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为了中国文化持续的发展和传承,新时代的青年们更应该挑起继续发扬中国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责任重担。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来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良好地引导和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落实到生活和为人处世中去。

一、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是人格建立的时期,因此小学生所接受的文化和教育等等都能对学生未来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1.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爱国情感串联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些历史故事是历经无数中华儿女的牺牲与付出换来的,他们挥洒自己的热血谱写了爱国情怀的无数赞歌。这些伟大的故事足以让世人感动,对小学生的思想发展有很强的正面引导。所以一定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加入对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故事的传播与教育,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得到启示,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爱国理想,这对祖国和学生未来的进步发展都是非常有促进性的。

2. 帮助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由于当代小学生基本都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下成长的,大部分学生的性格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对自身的优缺点没有足够地重视,而且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融入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非常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矛盾,这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面对人际关系提倡的是“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的发展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办法是十分有用的,是小学生在面对相应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对待别人能够以礼相待,在社会交际中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圈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交往的优秀观点,可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3. 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约束不良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都是以忠孝为主,这对于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是非常有用的。当前由于网络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网上信息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是诸如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糟粕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极大影响了当代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让部分学生产生了对社会不利的思想。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显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念,例如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优秀思想,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4. 提高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大量对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对于爱国、孝悌文化更是有无数的例子和故事来展现,对学生们的思考和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在语文课本中也会教授对学生良好价值观有引导性的国学经典,像是《劝学》中表达的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师说》中所论述的师道的重要性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出师表》中所表达的知遇之恩和爱国情感;《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的理想社会景象等等。可以说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也会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引导良好的个人行为,对爱国思想产生深刻见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民族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5. 传承中国文化,提高审美观念。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靠着先辈们一代代的努力创造,还要靠后辈们不断地学习和整理,虽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经典古籍会残损甚至消失,但能够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篇章。对于这些精华的学习和传承,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肩负重担,去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更好的价值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做到对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走得更远。在传统古诗文中,刻画了无数美的事物值得去学习、背诵。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去带着学生发掘更多华美的篇章,让学生接受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去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感受古人刻画和描写美景的手法,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二、让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课堂的策略

1. 鼓励学生大声诵读融入感情。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在小学教育中相对来说是很难的,我国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富有感情和教育意义的文章,也包含着大量令人感受到意境优美、气势恢宏的诗文,读起来可以说是朗朗上口。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声朗读,引导和带领学生去理解、去背诵,而不是下达命令似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诗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和意境,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思路,去感受文章的年代感,带入自己的感情,对于诗文中押韵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引导和介绍,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詩文中优美的地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精神。例如《枫桥夜泊》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因此教师可以将诗文利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鼓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描绘成自己心中的画作,从而加深学生对诗句的印象,让学生从诗句中感受秋天的美丽,进而带领学生进行大声诵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背诵诗文,同时还能深刻理解诗文的内涵,并且学到景色描绘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量,像是引入课外的古诗文《石灰吟》,教师可以先介绍明朝相关年代的背景,再引出作者于谦的性格和志向,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来龙去脉,抱着更富有感情的心态去朗读、去背诵,去感受诗人高尚的节操,用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忠诚清白的品质。再从中了解历史、了解背景,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自身道德修养。

2. 善用情境教育。要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一种富含文化气息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个有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们对于故事背景和大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吸引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例如对于课文《杨氏之子》的学习,短小的篇幅展现了两个角色,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自己编设剧本,也可以让学生开展分组合作进行创作,这样的设计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将课文具体地表演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现力和创作力以及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拓展课外古文,例如《草船借箭》,教师可以从相关影视剧中进行导入,以直观的方式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再从时代背景入手,去引出诸葛亮高超的指挥以及文中周瑜嫉贤妒能的心态。以此加深学生的带入感,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文章中的精髓和表达的精神,让学生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去学习,并以文中的人物为榜样。同时还要教导学生避免对有才能的人产生嫉妒心,去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在文章中吸取更好的处世哲学以及思想价值观念,达到在学习中改变自己、树立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的。

3. 加强与生活的关联。毕竟国学经典描绘的也是古人的生活,因此教师应当以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升对语文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古文《两小儿辩日》中,对于“太阳什么时候远什么时候近”的问题肯定有许多学生都想过,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埋下问题,让学生展开积极地讨论并阐述观点,结合自身对生活的认知去解决问题。当然,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可能和文中一样相对荒诞,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解释这一现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考,并且使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科学思维,对学生感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还有《杨氏之子》一文的讲解,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出与长辈社交的魅力,让学生的口才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4. 拓展学生眼界,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开拓眼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阅读量的提升也是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例如在《景阳冈》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述课文内容时可以将原著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物进行叙述,而且还可以利用影视剧来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描绘“武松打虎”的紧张感和刺激感。并且鼓励学生去阅读原著,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相关背景知识,也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加深理解,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材中引出国学经典的精髓向学生传授,加上知识面的拓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素养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于背景知识和课外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对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识,可以有效地让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践行。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国学经典是我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瑰宝,在保护和传承中,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重视。学生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力量,应该去担负起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良好价值观的重担;而教师也要将国学经典积极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且去了解、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心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美好,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国学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垂”改成“掉”,好不好?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少年力斗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