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金融能力对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2-03-25居雨昂于涵严丹妮
居雨昂 于涵 严丹妮
摘 要:农户融资问题是农村金融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金融能力相关理论,使用苏北连云港地區288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计算样本金融能力指数,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农户金融能力对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金融能力对线上融资和线下融资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文章从提升农户金融能力的视角,为解决我国农户“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能力;融资行为;农户;逻辑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3.6;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5-0044-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5.044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乡村常住人口约为5.5162亿,占比39.40%。因此,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融资作为农户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然而然地成了学者们重点研究的问题。然而,在城市经济及金融体系已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之一的农村金融体系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农户储蓄大量流入金融机构,但农村金融体系没有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形成完善的资金循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不健全且缺乏重构机会,因此具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大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为此,我国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大农村投融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由此衍生出许多相关课题。在农户融资课题上,现有文献多基于组织形式和政策评价两方面进行探讨,也有从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角度切入,但尚缺少从金融能力视角出发的研究。金融能力作为农户内在属性和外在环境属性结合的综合指标,能够贴切地阐释出农户融资行为发生的客观逻辑。采用金融能力这一指标可以充分考虑到农户获得融资的机会,这种机会是农民群体脱贫致富、扩大生产的关键。因此金融能力相较于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是更加全面、更加现实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将在阐述样本农户融资和金融能力水平现状的基础上,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金融能力对融资行为的影响,以期为应对当前农户融资难问题提供科学的建议,对于理解和解决农户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金融能力一般用于描述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政府通过对目标群体金融能力情况的了解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以提高其金融能力,并刺激其金融行为的产生。金融能力最早由Atkinson(2006)提出,与传统的“金融知识”或“金融素养”不同,金融能力将个体的内在属性与外在的环境属性有机结合,形成了包括知识、技能、意识以及环境的界定。关于金融能力的具体定义,Johnson(2007)认为金融能力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涵盖个体的金融知识、金融技能、有产生相应行为的动机和实施的自信;另一方面包括个体获取金融服务及产品的环境机会。此后,Sherraden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性的金融可行能力理论,与William Elliott(2013)等以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将金融能力定义为个体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意识、动机,有权利使用相关金融服务,并有机会参与金融市场,进而实施金融行为,获取金融福利的能力,属于涵盖面较广的一种定义。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将金融能力定义为个体具有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有适当的金融意识,并存在适合实施金融行为的金融环境,进而展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
关于农户融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融资形式不同。如米运生(2017)从农地转出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农地转出者通常会参与创业活动,使得其信贷需求尤其是正规信贷需求获得了提升,并更容易获得贷款。二是融资主体不同。如周月书(2019)着眼于规模农户,发现其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合约机制不完善等导致的交易成本得到了降低,从而提高了其信贷可得性。三是研究视角不同。如张龙耀(2020)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发现农户数字信贷的需求与收入呈现“倒U型”关系。本文属于第三种类型,即研究视角与以往不同。国内现有文献对于金融能力的研究尚少,多基于金融知识或素养,而国外相关文献较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缺少从金融能力视角出发的对农户融资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已有文献的基础,首先计算样本农户的金融能力水平,其次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其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最后为解决融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农户金融能力代表了其实施融资行为的客观难度。一方面,农户金融能力越高,对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水平就越高,对于线上线下融资的操作掌握程度也越高,因此从客观上而言具有实施融资行为的能力;另一方面,金融能力水平越高的农户通常能够准确识别自身的融资需求,并具有实施融资行为的主观倾向,且具有良好的还贷意识,因此农户在借贷时,金融机构也倾向于发放足额贷款,相较于金融能力较弱的农户而言,具有更少的信贷约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农户金融能力对融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即农户金融能力越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融资行为的概率越大。
3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0年7月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调查组随机选取海州区和灌云县下的若干乡镇,并随机抽取村户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399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问卷有效率为72%。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农户金融能力测评试题,以及户主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家庭储蓄、家庭规模和融资行为等基本特征。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从个人及家庭情况来看,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46岁,标准差为10.1,较好地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有84.38%的农户学历在高中及以下。这是因为我国在1986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农村居民普遍年龄较大,并未享受到相应的政策红利,因此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户家庭平均人口数为4.54,标准差为1.53,符合实际情况。家庭年净收入和储蓄大多在5万元以内(变量取值为1~7),平均值在1万~3万元,与城市家庭相比有明显差距。从融资情况来看,有76户(26.4%)农户在过去三年内有过线上融资行为;有103户(35.8%)农户在过去三年内有过线下融资行为。可见,线下融资人数比线上融资高出36%,因此对融资行为进行划分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本文主要变量及说明如表1所示,金融能力测度结果先行给出。
4 金融能力测度
本研究综合世界银行的衡量体系,将金融能力分为金融知识、金融意识、金融技能和金融环境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0,1]。其中金融知识考察受访者对利率、通货膨胀、保险等知识的了解程度。金融技能考察农户对网上购物、网上转账等操作的熟练度。金融意识考察农户对自身融资需求的感知程度,以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观性态度。金融环境主要借鉴尹志超(2018)对金融可及性的研究,考察农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可获得性。本文参照Xiao(2015)的研究,假定各维度重要性相同,首先将各个成分相加得到未归一化的金融能力指数F,其次对其进行百分制归一化到综合金融能力指数FC。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样本农户金融能力均值为38.91,中位数为38.09,说明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没有明显的左偏或右偏形态。金融能力标准差为18.31,变异系数为0.47,说明样本数据分布离散程度较大,不同农户的金融能力差异较为明显。此外,由于均值低于50,可见存在少部分金融能力水平极高的农户。从得分区间来看,样本农户的金融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得分都近似呈现正态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性质,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5 农户金融能力对融资行为的影响
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农户金融能力对线上和线下融资行为的影响。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P为农户有线上或线下融资需求的概率,Ci表示年龄、学历、净收入、储蓄和家庭规模五个控制变量,β为各变量对应的系数。回归标准误采用稳健标准误。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模型(1)和模型(2)整体的Wald统计量在自由度6下分别为30.11和42.90,P值皆为0,说明模型整体显著,结果有效。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分析,发现金融能力变量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分别为0.0335和0.0529,即金融能力水平越高,农户线上和线下融资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大。究其原因,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户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操作能力,更容易尝试各种渠道如线上平台等进行融资,且能够在经济拮据或想要进行创业时准确识别自身的信贷需求。此外,金融能力水平高的农户还贷能力通常也更强,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更愿意将贷款发放给这类农户。对于金融能力水平较低的农户,银行通常会采取拒绝放贷或降低贷款额等措施以控制风险。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假说得到验证。
对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变量在模型(1)和模型(2)中均呈现5%水平的显著,且系数均为负数,说明年龄越大,融资行为越不容易发生。一方面,中老年人对于金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了解不足,主观上因为害怕产生损失而不愿意去贷款;另一方面,中老年人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熟练度不如年轻人,对于新兴数字融资方式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导致其无法进行线上贷款。年轻人通常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更能适应并使用复杂且不断更新的金融产品。学历变量对线上融资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线下融资在1%水平上有显著的影响,两变量系数均为负。从线下融资的角度来说,高学历人群能够准确识别自身的信贷需求,并做出与之相当的信贷行为;而部分低学历人群在没有明显信贷需求的情况下,也会进行借贷,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线下融资行为的发生概率越低。对于线上融资而言,由于其存在使用上的难度,低学历人群无法较好地掌握线上融资的方法,因此他们的融资行为受到阻碍,减少到和高学历人群无明显差异的程度。学历变量两种不同结果的解释同样可以运用于净收入变量和家庭规模变量。净收入对线上融资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对线下融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般而言,收入越高的农户越具有不断扩大再生产,以获取更多收益的动机,因此往往具有更大的信贷需求,进而产生信贷行为。储蓄变量对线上和线下融资行为均有负向影响,因为有较多储蓄的家庭可以通过储蓄本身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或者投资、创业的需求,而不需要进行借贷。家庭规模变量对线上融资行为不显著,对线下融资行为具有1%显著性水平的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越多,对于整个家庭而言,产生信贷需求的概率越大。如果家庭中需要抚养的子女和赡养的老人较多,经济负担也会较大,因此会加大融资需求。
6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发现农户金融能力对线上和线下融资行为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农户金融能力减少农户融资受到的阻碍,促进农户融资。此外农户年龄越大,对融资相关操作不熟悉,且对金融事物存在保守心理,因此线上或线下融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农户学历越高,对融资风险的认知越清晰,会谨慎决定融资方式和金额,因此融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学历的农户低。低学历的农户由于对数字工具的操作存在障碍,因此在线上融资领域与高学历用户没有显著差异。农户家庭净收入和家庭规模均对线下融资有正向影响,而对线上融资不显著。究其原因,家庭人口数越多,收入越多,获得投资机会和扩大生产的机会越高,因此会具有更大的融资需求,融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农户家庭储蓄越多,在遭遇经济困境或想要投资创业时,会优先使用储蓄,进而减少融资需求,降低融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结果,从金融能力的角度而言,为更好地支持农户进行融资,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户提供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和服务,提升农户金融能力。
具体可以通过电视、传单、板报等农民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向农户积极宣传金融知识,组织专项学习,可以使农户了解相关政策,并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也可以通过分享融资成功案例等方式,加大宣传解释力度,鼓励农户到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减少他们的保守、畏难等心理,使农户的金融意识水平逐渐提升。针对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征,应推出适应不同教育程度的金融技能培训方案,切实提高农户金融技能。
此外,政府还应着手改善农户的金融环境,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模式,在符合规定、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审批程序,不断优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渠道布局。
参考文献:
[1]ATKINSON A, MCKAY S, COLLARD S, et al. Levels of financial capability in the UK[J].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2007,27(1):29-36.
[2]JOHNSON E,SHERRADEN M S.From financial literacy to financial capability among youth[J].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2007,34(3):119-145.
[3]ELLIOTT W, SHERRADEN M. Assets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theory and evidence[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3(33):1-7.
[4]JING J X,CHENG C,LEI S.Age differences in consumer financial cap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5(39):387-395.
[5]米運生,曾泽莹,高亚佳.农地转出、信贷可得性与农户融资模式的正规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5):36-45,110-111.
[6]周月书,王雨露,彭媛媛.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与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9(4):41-54.
[7]张龙耀,白子玉,王维彪,等.数字农贷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研究:以江苏沭阳数字化“阳光信贷”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20(6):3-9.
[8]尹志超,张号栋.金融可及性、互联网金融和家庭信贷约束: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8(11):188-206.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专项计划(项目编号:20201030709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