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 关于发展边区小学教育的举措与经验
2022-03-25孟亚玲陈迪
孟亚玲 陈迪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是陕甘宁边区教育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党的“七大”召开前陕甘宁边区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代表阶层最广泛、会议时长最长、通过决议最多的大会,地位甚高,影响深远。边区文教大会对大会前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明确了教育发展的原则,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实事求是办教育、坚持人民立场办教育以及齐心协力办教育的经验在今天也仍有借鉴价值。
一、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的历史背景
陕甘宁边区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和深入的整风运动为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本条件。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加紧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禁止向边区运送必需物资和边区物品的运出。加上边区脱产工作人员的增加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边区民众的负担日益加重。为克服困难,保障军民供给,毛泽东主席于1939年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提出发展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开始了南泥湾、槐树庄等地的大生产运动,机关、军队、学校等也逐渐开始重视生产运动,并发展自给经济。至1943年,通过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粮食收获颇丰,除了自给还有剩余。在克服经济困难、度过饥荒后,教育发展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边区文教大会的召开也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
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为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的召开作出了思想上的准备。1942年,全党范围内开展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的学风问题。毛泽东强调说,“学风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要反对主观主义的学风问题,就要加强党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要能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解决革命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会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或原理。为切实反对主观主义,提升党员同志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毛泽东指出“两种人的结合”,即拥有书本知识的人向着实际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向着理论学习发展,使实际经验更具条理性与综合性,最好能够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避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整风运动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围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问题,开展工作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同志的思想政治水平。1943年,随着整风运动深入到教育领域,边区开始了教育领域内的变革。而此次变革也为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发展小学教育的举措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既是边区政府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解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大会,也是党中央将整风运动延伸到文化教育领域的号角。从1944年10月11日始至1944年11月16日,长达37天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对边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与实际发展相背离、与边区群众生活相脱离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认为边区小学教育较抗战前有很大的发展,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思想仍存在,教育措施等还不能完全考虑到边区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需要。并就小学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及办学形式作出相关规定,从而确立了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目标:培养具有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新公民
纵观文教大会前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虽然政府、教育厅颁布有多项旨在促进边区小学教育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更多地在于宏观上指导、规划小学学校数量的发展或其质量的提升,却并未提出实施性强、贴近边区农村生活实际、促进边区发展和建设的长期教育目标。以往有关培养儿童的民族觉悟、民主作风、科学思维、审美观念、劳动兴趣、健康体格等教育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但偏离了边区政治、经济的承受范围。明确与边区政治、经济发展相契合的教育目标有助于细化以往边区较宏观的教育目标,有助于评价、衡量边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有助于边区培养出更多达到标准的人才。于是,边区文教大会结合边区当下发展形势提出:“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民主主义的新公民。”并就培养的新公民提出了更细化的标准要求。以量化的方式规定小学教育在文化方面要让学生识得至少1500字;对于应学习的常识也作出明确规定,即小学教育应当让学生学到初步的卫生常识及边区与其他地区、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区别等政治常识。并针对以往教育中学生轻视劳动的现象,强调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边区文教大会上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及标准彻底改变了以往小学教育偏离边区实际的过高的目标要求。
(二)教育内容:加强与边区农村实际的联系
抗战初期,边区小学教育的内容多强调抗日。当时的国文课本中几乎课课讲抗日。无论是飞鸟走兽,还是火车轮船,都被拟人化编写成抗日故事。这些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政治性需求,但与边区农村广大群众亟需的生产知识相脱节。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边区小学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但这些丰富化的内容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多是轮船、机械等不完全符合边区实际的内容。边区后期修订的课本内容更强调学习游击战争、战斗英雄等题材,较少涉及一般文化常识的学习。边区文教大会要求彻底改造与边区实际相脱节的教育内容,指出学校应组织学生从事家庭及社会工作等活动。并强调边区的教育内容应进一步结合边区农村实际,加强农村实用知识的学习,群众可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教育内容。在具体实施中,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在小学教育的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如米脂高家沟式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完全根据群众的需求而定,重视生产及卫生知识、政治常识的教育;延安市杨家湾式教育重视读写用的教学。
(三)办学形式:发展多样化的“民办公助”小学
边区过去主要通过发展公办小学学校的数量来发展小学教育,学校一般由政府决策开办,群众较少参与其中。为了切实提高群众办学、入学的积极性,贴近边区经济发展实际,解决政府办学的人力、物力等困难,使得小学教育更符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及群众的需求,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联系社会各界包括全国知名学者、作家、医生,少数民族、宗教团体、工农兵文教工作者等,一同为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文教大会后,边区群众团结一致办教育,大家共同出资、出力、出知识,进一步促进了边区教育的发展。边区文教大会肯定了“民办公助”式的办学形式,认为“边区的初级学校应以民办公助的村学为主要形式。”文教大会后,民办小学发展迅速。据统计,边区民办小学由原来的52%上升到文教大会后的61%。边区在“民办公助”的实施中探索出米脂杨家沟式、高家沟式,延安市杨家湾式等多种类型的民办学校。这些多样化的学校类型不仅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也同样将边区的扫除文盲工作进一步推进。边区将扫盲工作提至教育的中心地位,强调学校教育承担起社会教育的部分责任,要求所有初級学校组织识字组,冬学时帮助群众识字、学习文化知识。边区文教大会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带动失学群众的教育,并以小学学校为基点,广泛向外辐射,建立多样化的学习组织,提出“为了便于贫苦儿童、成人的学习,所有小学校由有能力的学生组成识字组,在冬季组织冬学”。边区文教大会对“民办公助”办学形式的肯定,加强了边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丰富了边区小学教育的办学形式。
(本文系延安市社会科学2020年度专项基金项目 “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地位、作用及影响研究”(20BDD05),延安大学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陕甘宁边区的思政教育”(YCX2021004)。)
(孟亚玲系延安大学教授,陈迪系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