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的观念决定教育的高度

2022-03-25王彬武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评价教育学生

王彬武

学习是教育的关键问题,对待学习的观念在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差异。智能时代,人们对学习的关注前所未有,有关学习的理论、方法、工具、观点层出不穷。学习的观念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如何理解学习的目的,如何看待学习的意义,会决定教育的高度。

人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和教育是同一项社会活动的两个面,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按照社会期待成长,而学习又是每一个个体按照自我发展的可能获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改变。一个是外在目标,有工具性取向;一个是内在目标,更偏向于价值性取向。学校和家庭都需要追问一下学习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行为的发生需要从人类演化的历史和个体成长两个角度去认识。

人类演化的角度。今天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由人类社会成千上万年以来发展出的文化决定的。而人类最初理解自身与世界的能力,是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抗争中获得的。从采集狩猎走向定居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待其他动物的态度发生改变,人与动物从伙伴关系变成主宰者,人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人类对自身的优越感有了全新的感受,开始驯养动物,种植作物,产生共同生活意识和共享精神,学习成为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需要,而这一需要深深嵌入在人类发展演化的基因之中。最早的主动学习者应该是那些从事巫术或原始宗教的人,他们自视通晓超越日常经验的道理,地位优越,这些人最终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从与动物“分道扬镳”,到通晓一项技能或道理,人因为对世界的好奇获得身份的特殊,这也是学习的心理定向。

土耳其恰塔霍裕克遗址距今9000多年,考古发现在没有定居的时代,人类就有共同文化的需要。

个体成长的角度。学习是儿童获得一种能力后内心满足的体验。儿童早期成长深谙学习带来的满足感,从学会翻身开始,孩子就能体会到每一个进步都需要得到大人的肯定,这个时期孩子并没有和其他孩子进行竞争或比较,完全是自我超越。孩子学会唱儿歌、背唐诗、堆积木,或者独立探索一个玩具的玩法,喜欢给大人展示他的能力并期待赞许,从而获得满足感。如果孩子的表现被大人忽略,满足感就会丧失,成长的动力就会弱化。

学习行为作为人类个体的自我需要,一旦产生就存在外在工具性的目标与内在价值性目标的分野。东西方早期文化中都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论语》开篇就讨论学习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把“学”与“习”看成两件事,“学”是效仿,“习”是实践,效仿并时常去练习是令人愉悦的事情,愉悦正是获得优越感的表现。但是,这里仅描述了学习的外部特征,真正揭示学习本质的是《论语》里的另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劝学》里也提到这一句。“学以为己”是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自我丰富;“学以为人”是追求学习的功利性,把学习作为超越他人、炫耀自己的手段。孔子主张前者,反对后者,这一理想的学习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台湾学者李弘祺认为“学以为己”是中国传统教育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表达。

孔子之后,“学”与“教”往往彼此不分。“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第一次出现在西汉《礼记·月令》中,“鹰乃学习”,雏鹰反复练习飞翔被称为“学习”,这也是对学习外部特征的观察,即“实践”加“反复”。《礼记·学记》也主要谈教育而非学习。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洞穴隐喻”是理解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他主张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假象。洞穴里的囚徒,背对洞口,只能看到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囚徒们把看到的影子作为真实的世界。有一天,有人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世界,便不会再相信影子的真实,反而会同情那些关在洞穴里的人,即使让他做这些囚徒的王,他也会不屑一顾。“洞穴隐喻”启示,学习如同让人走出洞穴,获得启蒙,开启智慧,看到真实世界的人,他们便不再把自己等同于那些囚徒。学习让人获得尊重、尊严、体面等文化感受,或者说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意义,正如康德所说“人是教育的产物”。

为什么学习观被异化

今天,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表现在学习观上,过于关注学习的外在目标,把学习作为获取未来职业、地位、荣誉的工具,学习的内在价值性被遮蔽,学习行为变得功利、短视。实现学习的外在目标一定带着投入产出的思维,就是学习一定要有回报,而且是高投入高回报,这个回报变得不确定,会让学生和家长陷入失落甚至崩溃的境地。在这一学习观影响下,教育变成了训练,丧失了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教育为实现外在的社会目标,建立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人才的选拔为目标,以考试评价为手段的现代教育制度,助推了学习观的异化。

现代学校制度过于强调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获得能力的结果,奉行实用主义,追求学以致用,忽略学习的意义感。伊万·伊利奇在《去学校化社会》里说“学校训导他们(学生)混淆过程与实质……导致学生把教与学、升级与教育、文凭与能力、语言流畅与叙述新事物的能力混为一谈;导致学生的想象不是基于应有价值,而是根据所受的服务;导致学生误将药物治疗等同于卫生保健,将社会工作等同于社区生活的改善,将警察保护等同于人身安全,将军事防备等同于国家安全,将激烈竞争等同于工作效率……”这种功利化不仅在中国的学校表现突出,也表现在东西方的现代学校中,现代学校建立的学科体系、升学制度、评价方式必然带来学习的功利色彩,只是在中国或者东方文化的教育中更加极端。

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对待学习这件事,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价值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尽管教育的任务是努力通过这一体系促进人全面而多元地发展,照顾人的个性特征,但在现实的行动中,往往会狭隘地变成便于操作、便于识别的标准。我们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就是因为学业成绩是最直观、最便捷、最易操作的评价。这一评价方式忽视了个体学习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因材施教的理想更是无从谈起。

深受传统文化“学而優则仕”观念的影响,中国现代学校制度始终把教育的外在目标作为主要的追求,学生对个体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认识较为淡薄。我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世代沿袭的生活状态,进入更高社会阶层。

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学习观

教育要面向明天,今天的教育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但是未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一个人不可能储备了足够的知识,获得了专门技能就能应对未来的生活,所以世界各国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终身学习,这样的学习观就带有内在性。但同时,谁也不能忽视追求文凭的学习,这两种学习观既对立又统一,因人而异。那么,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热情、兴趣,而不是把学习的内在需要变成痛苦的学习体验。

教育观念发展到今天,各种理论都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传统课堂关注教师的教,学生是否有效学习往往被忽视。那么,关注学习是否真实发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满足内在需要,学生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学校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没有关注到内在需要的满足,甚至抑制了这一需要,这样才会出现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的问题。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学习得到肯定,不希望在被否定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学习过程指导,部分学生无法克服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从而畏惧学习。学习需要耗费人的心智和大脑能量,学习的过程并不总是愉悦。学习能够带来愉悦是因为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收获的心理体验,这种愉悦超越了满足生理需要后的愉悦感,是更高级的体验。

学生学习追求外在的目标,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教师的要求,忽视了作为内在需求的学习,经常虚假学习,制造学习的假象,看似按照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每天学习都熬到半夜,可学习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

真实的学习,在情感上表现出对探究知识和事物规律的热爱和执着。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全身心投入,不仅关注事实性概念性知识,而且愿意探究知识背后的内在规律以及知识的关联,能够积极地和同伴分享学习的成果。

真实的学习,在情绪上表现为学习者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痛苦和折磨。学生“减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话题,学业负担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体验极差,学习内容缺乏趣味,学习方式缺乏变通,学习评价过于简单,学习文化过于偏狭,导致学习过程令人生厌,压抑了学习的动力。

好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分数,还应注意学习的内在需要是否被保护、被发现、被满足。

为什么学习观念决定教育的高度

好的教育一定对学生学习有包容的态度,并能够引导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好的发展。

学习从根本上看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既然学习极具个体性,本人愿不愿意学就决定了学习是否真实发生。一般来说,学习是指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技能熟练、认知深化、悟性开化、觉悟增强等过程。基于兴趣的学习,都应该是被肯定的学习。我们的眼光里,只把学习有用的知识看作学习,而兴趣作为学习的本质,可能会体现在方方面面。评价制度的简单化和模棱两可,会让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被遮蔽、扭曲,把学习变成滋生虚荣心、嫉妒心和好胜心的温床。但是,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讲,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有存在的价值,有些兴趣可能并非主流,但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们固有的评价学生的狭隘观念是现代教育制度的结果,很多清醒的教育理论都是想告诉人们,这种评价方式贻害不浅。比如强调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还存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这都是学习的关键。著名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数学、空间感受、肢体运动、音乐感知、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自然探索等智能。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的秉性和需要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学习都需要获得认同评价。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根本上是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包括学习观念的多元化。价值来自文化传统、现实利益和制度安排,文化传统的改变是个缓慢的过程,现实利益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调整,转变观念需要制度引导。

现代社会把学习变成了个体获得资源与机会、荣誉与地位的工具,评价制度改革的任务就是让学习的各种兴趣取向得到伸展,让学习的内在价值性与外在工具性的目标得到融合。学习有赖于教育评价,评价的水平決定教育的高度,从制度层面建立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陕西教育》特聘栏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评价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