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探析
——谈皮影艺术资源在幼儿园的利用
2022-03-24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幼儿园梅溪湖分园肖首珍
■文/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幼儿园梅溪湖分园 肖首珍
皮影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皮影戏生动有趣的故事题材、鲜活俏皮的角色形象、灵动悦耳的配乐动感、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以及光影特有的神秘感,深受幼儿的喜爱。近几年,幼儿园大力开展皮影艺术融合幼儿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根据幼儿兴趣爱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广泛收集筛选优质的皮影资源并充分利用,从而促进幼儿获得多样化经验与能力发展,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真正地让皮影艺术鲜活起来、传承下来。
一、坚持多维鉴别,搜集筛选皮影艺术资源
皮影艺术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皮影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利用,关键之一在于选取有价值的、适宜的、经典的皮影艺术资源。幼儿园通过广泛征集、多维鉴定、科学筛选、反复实践,建立了真正属于幼儿的皮影艺术资源库。
1.调查、收集,广泛征集皮影艺术文化资源
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访谈、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幼儿及家长熟悉与掌握皮影艺术资源的程度,明晰工作目标。接着,组织教师、幼儿、家长线上线下多渠道搜集皮影艺术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一是通过网络、报刊、杂志、书籍、媒体等渠道,获得理论资源素材;二是走入社区与相关机构,获得皮影艺术的珍贵资源。
2.分析、整理,多维鉴别筛选出优质的皮影艺术资源
首先,组织幼教专家、皮影艺术家、文化教育专员、教师骨干等参与皮影艺术资源鉴定活动,从文化、艺术、教育、地域特色等维度对搜集到的皮影艺术资源进行研究鉴别。接着,带领教师研究团队对优质皮影艺术资源进行整理,进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分编出小、中、大班皮影艺术资源目录,初步建立皮影艺术资源库。
3.利用、优化,反复实践优化皮影艺术资源
鼓励教师将皮影艺术资源库的资源利用起来,开展教育实践研究。一是开展个案观察记录、轶事记录、行为检核记录等游戏观察,研究资源运用可能帮助幼儿获得的经验与能力发展,考量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及创新方法;二是积极设计与开展皮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进行实践验证、筛选,甚至改良、优化,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优质资源编入课程开发成果;三是组织专题教育教研活动,研究皮影艺术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实现皮影艺术资源童趣化、系列化、层次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皮影艺术资源库。
二、立足幼儿发展,探索皮影艺术资源利用原则
教师立足幼儿发展,从幼儿兴趣爱好出发,观察与读懂幼儿需要,支持与引导幼儿开展皮影艺术游戏活动,将皮影艺术资源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探索皮影艺术资源运用于幼儿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皮影艺术资源的运用应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顺应幼儿教育规律,主要体现为启蒙性、渗透性、游戏性和整体性四个特点。一是启蒙性。即向幼儿展现的皮影艺术资源内容是基础的、启蒙的,活动目标要求幼儿具备的皮影文化知识理解与艺术能力和素质也是浅显的、初步的,杜绝“小学化”倾向和成人化。二是渗透性。即皮影艺术资源的运用应渗透在幼儿日常游戏、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其过程是幼儿自主自发与探究体验的过程。三是游戏性。即要充分体现游戏化,注重引导幼儿通过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等方式,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唤起幼儿对文化的求知欲与艺术的兴趣。四是整体性。即皮影艺术资源融入幼儿教育实践,定位在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上,落实在幼儿的成长需要上,使幼儿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适宜性原则
皮影艺术资源的运用既要适宜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资源素材,又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考虑幼儿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如,设计各种各样的“皮影工作坊”,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幼儿个体的不同需求。“皮影制作工厂”中设置了“拓印间”“上色间”“装订及组合间”等,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车间进行游戏。
3.创新性原则
为实现皮影艺术资源在课程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师应不断优化皮影艺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价值,满足幼儿不同时期能力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在皮影游戏活动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与幼儿共同探究简化皮影制作步骤,尝试以物代物,就地取材,用性价比高、透光性强的塑料片替代牛皮、驴皮、兽皮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材料涂色、材料连接等制作流程,让3—6 岁的幼儿也能轻松制作小皮影。
三、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运用皮影艺术资源的能力
中华优秀文化要传承发展,关键是提升师资队伍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运用皮影艺术资源的难点:一是专业上的瓶颈,即懂教育的不懂传统文化艺术,懂传统文化艺术的不懂教育。二是题材上的限制,很多皮影艺术题材是成年人的视角,其故事、内容并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常态化,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容,有“跟风”“走过场”现象,导致活动实效性弱、游戏性不够、教育内容停留于表面等问题。四是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现实中,师范生课程里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人文、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1.坚定教师文化引领课程的思想
教师应建立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文化意识、文化思维和文化信念,既要具备稳定的专业思想和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了解喜爱传统文化,也要具备文化启蒙的能力,包括将传统文化转换为教育资源的意识、方法及途径等,才能将传统文化分享给幼儿。
2.提升教师艺术教育专业化水平
我园组建素质过硬的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课题研究,组建皮影艺术教育工作坊,成立幼儿艺术教育家长委员会。建立教师成长规划,通过“外引内连,内外兼修”的方式,加强内部学习培训与外部专家引领,聘请学前教育专家、文化艺术专家入园指导,带领教师团队参观湖南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邀请剧团专家讲课,传授皮影文化艺术知识,向专家们学习制作各种道具,定期召开教师与专家文化艺术交流座谈会,将皮影戏引进幼儿园。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教研。坚持每周一次自主多元式资料查阅,每半月一次信息交流会,每月一次圆桌讨论式经验互通,每学期一次展示交流式公开活动,提炼教学经验,探究适合幼儿的皮影艺术素材作为教育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探究皮影艺术融入幼儿教育实践的有效策略,突出了文化与教育、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幼儿看到了、听到了、做过了、亲身体验了,让幼儿感受到皮影艺术的魅力,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继承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