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湖教授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2022-03-24王瑾源谭雅文潘建明边育红
王瑾源,谭雅文,潘建明*,边育红,郑 纺*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天津 301617)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的特色学科,既汲取了西医先进的诊疗技术,又融合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理念,在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兼容、相互渗透中取长补短,建立了全新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1]。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1958 年6 月被正式提出以来,其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多种重大疾病的防治开拓了新思路,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2],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然而,中西医结合医学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仍旧存在普遍问题:专业人才不足与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3],本课题组参与了《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的战略研究》的子课题《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专访了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教授,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建设与未来发展问题。
1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及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重要动力,在谈及人才培养的问题时,何教授指出了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存在的问题:目前医学院校普遍缺乏培养人才时的规划及管理,导致中西医结合人才数量相对匮乏、基础理论研究认识相对浅显、技术创新及实践能力相对不足。针对目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短板,何教授给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1 合理规划本科教育——澄源之水
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在本科教育阶段,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临床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谈及本科教育的问题时,何教授建议:首先,高校要加大力度推动中医学、西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学科交叉,培养既具有中医传统哲学思想及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西医临床诊察及治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高校可借鉴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各地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实践基地,尽早安排学生进入基地实习,让学生真正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真正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 通过上述两方面措施来构建“多层次、多基地”的本科教育体系。
1.2 “梯队”培养人才——和衷共济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与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因此,医疗卫生教育及人才流动也应视各地区的发展情况而有所不同[4-5]。 谈及此问题时,何教授认为合理构建中西医结合人才“金字塔”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6]。 何教授提出了人才培养“三个梯度”的目标。首先,以硕博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精英科研队伍。如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从青蒿中提取了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7],并以此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次,以西学中培训或外出进修的西医临床医学专家组成的创新型临床诊疗队伍。如湖南省中医院肛肠专家谢力子, 是湖南中医药大学首批“西学中”班脱产学员,他在临床中将中医外科的“挂线疗法”与现代西医的“微创手术”相结合用于肛瘘治疗,并开展了复方芩柏颗粒剂防治痔瘘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8],成为中西医结合肛肠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最后,在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及紧急事件处理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防病治病的基层医疗保障队伍。 中医药是基层临床治疗的基石,而目前基层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基层发挥作用的瓶颈[9]。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只有解决基层中西医结合人才缺口,才能在临床、科研等多方面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为保障人民健康事业增添新的动力。
1.3 完善人才的任用与激励机制——扬清厉俗
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任用与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何教授以当前疫情防控为例,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任用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攻坚时期,尽管许多中西医结合人才承担了艰巨而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不到位,使专业人才未能得到合理的任用, 从而导致了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
而在谈及此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何教授强烈呼吁,国家及各个省市区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人才在疾病防控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政策方面建立和完善保障与激励机制,并将参与疾病防控的工作业绩纳入人才的绩效考核标准;同时,在待遇上要逐步缩小从事疾病防控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与从事临床医疗的同行的薪酬差距,并保证其一定的政治地位,切实从人才任用与激励方面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2 专业建设
中西医结合人才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依存,人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动力驱动,专业建设为人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10]。 何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一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不存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而仅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进行招生,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二是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何教授从教育模式与学科设置两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2.1 教育模式——精益求精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应从教学方法与教学创新两方面入手。 在教学方法方面,首先要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问题,可不强求绝对的量化标准,要勇于尝试,大胆探索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构建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有的教学模式及课程安排[11]。在师资选择时,中西医结合医学要严格规范师资纳入标准,不仅注重学历教育背景,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12];在课程安排中,应优化和整合中、西医学课程的体系和结构,调整现有的课程内容,让基础与临床课程能够有机整合成完整且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是推动该学科发展的主力军。 在教学创新方面,要特别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13]。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科研方法,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科研思路,具备了充足的科研能力,才能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形成系统化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才能真正发扬和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
2.2 学科设置——革故鼎新
2019 年高等教育围绕理念新、背景新和专业新的“三新”理念重点布局了“新医科”建设[14]。 在谈及中西医结合是否适合以“新医科”的理念进行建设的问题时,何教授认为“新医科”的理念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建设目标不谋而合。 “新医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与创新。 中西医结合医学从学科起源来说是中医与西医的交叉结合;从人才培养模式来讲,是基础、科研与临床等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创新[15]。同时,何教授还指出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新医科”建设,需要各高校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实际办学能力,确定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与创新以及交叉与创新的程度,切不可盲目进行。
3 结语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强化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方针,这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医学发展工作方针一脉相通,同时兼顾了新发展理念。何教授坚定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并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加以总结,提出了只有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人才待遇、逐步完善专业及学科建设、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与各学科的交叉,辩证统一、融会贯通,才能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长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