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实践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为例

2022-03-24林欧雅万劲波

科技智囊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工高精尖交叉

林欧雅 万劲波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1]2017 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科教资源密集,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2015 年3 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简称“北京市教委”)启动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简称“高精尖计划”),以服务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抓住国际创新要素加快转移、重组的战略机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整合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三方力量,在基础科学、交叉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关键领域和方向上,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简称“高精尖创新中心”)。[2]截至2021 年年底,北京市教委布局建设了22 个高精尖创新中心,依托高精尖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累计投入经费58 亿元,实施一批高精尖项目,并要求不低于70%的经费用于人才,共培养集聚芯片、基因诊断、生物医学、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人才5735 人。[3]2022 年,北京市教委开展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坚持“一中心一论证”[4],已成立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5]和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6]。

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各依托单位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聚焦特色方向,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广聚国内外高端要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先后获批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大”)共建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共建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形成了高精尖创新中心集群。结合北京市教委对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管理要求[7-8],北航以医工交叉融合和大数据科学为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国际智力资源,超前布局、前沿探索大科学平台建设及应用转化,建立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北航品牌的高精尖创新中心集群,打造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基地。

一、构建纵横交织的管理体系

(一)纵向打通高精尖创新中心管理层级

为加强对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强化顶层设计,北航成立了由主要校领导组成的高精尖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机制体制创新,各中心的资源统筹、协调、实施、保障及中心主任遴选与聘任等工作。同时,北航成立了高精尖计划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章立制、项目实施、经费使用总体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为监督各高精尖创新中心专项经费的使用,保证专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等工作,北航还成立了高精尖计划监督委员会。

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涉及校内多个学院、多个学科,在科技创新、人员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校内多个部处的支撑。为支撑医工交叉领域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学校论证成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全面协调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学校相关学院和职能部处的联系及管理工作。学校高精尖计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挂靠于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负责制度建设、资源统筹、编制统筹、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等。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含高精尖管委会办公室)为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规划、资源统筹、体制创新、机制设计、整体建设任务推进和建设目标的实现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下辖3 个高精尖创新中心[9],对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合理性、合规性起到了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作用。新成立的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为校属科研机构,依托人工智能研究院管理,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工智能研究院,校级归口管理部门为科学技术研究院。

(二)横向优化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同管理

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实行建设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由学校任命。根据工作需要,高精尖创新中心可以设置2 ~4 个副主任管理岗位,以协助主任分管中心人才引进、科学研究、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副主任由主任提名、管理委员会聘任,报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高精尖创新中心实行主任办公会议集体决策机制,主任办公会议由中心主任主持。有关中心内部制度制定、中心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中心各研究机构的设置及其资源配置方案的审定、重要岗位人员聘任、大额经费支出等中心重大事务均需通过中心主任办公会议进行集体决策。主任办公会议根据不同议题内容,可邀请科研方向规划、发展定位、组织管理、建章立制、人员聘用、体制创新、经费使用等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办公会原则上每月召开1 次,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增开,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研究讨论作出决定。主任办公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的内部制度设计、人才引进、财务管理、科研管理、实验室建设、国际交流合作、成果转化、日常运行等工作,为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内部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和科研人员开展高效的研究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

北航、首医大两校共建的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两校共同成立战略合作管理理事会,设双理事长,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由双方共同提出,负责协调、处理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理事会下设合作办公室,负责合作事宜的沟通执行、具体合作主题的专项执行。北航、北京微芯研究院共建的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组织架构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主任负责制,推进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深度合作。多种灵活的组织架构设计使得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上站位更高,在管理范式上更强调“发挥综合力量”的特点,推进参建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更具优势。[10]

二、探索新型研究平台的机制体制创新

(一)打造高校科技创新特区,持续提升创新活力

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建设中,即纳入校内“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给予中心在科研项目组织、人才引进聘任、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充分自主权,打造科技创新特区。通过制定管理办法支持中心主任破除机制体制障碍,积极改革探索,创新管理制度和方法,激发高精尖创新中心各科研团队PI(学术带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术带头人引领作用。例如,中心主任可以根据中心研究方向的布局和需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通过主任办公会和学术委员会论证后,划拨中心建设经费给予支持。同时,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出台《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项目聘用科研人员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暂行办法》,开拓了学校全职聘用人员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先河。

各高精尖创新中心针对建设规划,相继推出基于目标导向的团队PI 负责制,引导基础研究型团队面向世界前沿,取得国际公认原创性创新成果;支持关键技术与平台型团队面向技术发展瓶颈,取得“卡脖子”部件与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支撑应用转化型团队面向产业发展,研发医工交叉领域创新装备。这种以目标导向为核心的、跨单位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激活了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所蕴含的创新潜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采用了“一体两地、前店后厂”运行模式,“前店”位于北京微芯研究院,主要承担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及实验验证工作,“后厂”位于北京沙河高教园区,利用园区高校资源优势及昌平区医疗、能源、先进制造等区块链重点应用领域场景优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形成未来科学城与中关村科学城的良性互动。[5]通过新模式使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联手聚力,以场景磨炼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验证与产业化。

高精尖创新中心自设开放基金,资助本中心及合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科研人员创造活力,促进中心领域的科研任务进展及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辐射效应。例如,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设立了北航与首医大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航与首医大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开放基金,共同启动联合科研项目,在基础医学与组学、医疗新技术与新方法、医学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2020 年,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设置了医工卓越创新计划项目(校级医工交叉开放基金),并印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卓越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全校科研人员在医工交叉科研领域开展创新研究;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则规划了任务清单,与各参建单位进行一系列技术对接,为后续任务落实“揭榜挂帅”夯实工作基础。

各高精尖创新中心在考核机制上不唯论文,注重原始创新;在强调科学研究学术成果的同时,也考核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等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该考核机制极大地激活了中心各个研究团队和全体研究人员的创新活力和主观能动性,营造了既鼓励大胆创新、又崇尚脚踏实地,既突出顶级科学家的带头作用、又打造团队协同奉献的创新环境。

(二)实施高校创新人才特区战略,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主导力量。高精尖创新中心如何在建设期抢抓推进医工交叉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出人才的创新活力,这是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11]

为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举办了10 余次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交流活动,包括主办海内外医工类高端人才引进“致真论坛”和“北航唯实青年科学家论坛”(医工交叉分论坛),汇聚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青年学者,与一批海外人才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各高精尖创新中心还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和青年才俊来中心进行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实验室参观等,既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学术交流的理想平台,又增加了中心与高端人才深入了解的机会。这种“学术交流+引进洽谈”的方式受到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欢迎,成为中心优秀人才引进的主要平台和渠道。

为真正将人才特区落到实处,北航推出“医工百人”人才引进计划,由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组织,各高精尖创新中心用国际化视角,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重点引进一批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并进行职称评审;学校在北京户口指标、校内编制、人才待遇等方面都予以合理倾斜。各高精尖创新中心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聘任模式,通过全职长期、兼职短聘、项目聘用、校内双聘等多元化聘任模式,同时推出由首席科学家、高级研究员、研究员、卓越博士后组成的多层次人才聘用模式,全力打造高精尖创新中心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中心人才荟萃、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

为保障人才政策落地,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出“科研启动经费”支持计划等一系列重要配套政策,学校遴选高精尖创新中心优秀科研人员进入“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为科研人员提供加入中心前3 年的科研启动支持经费。学校每年在招生指标,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遴选等方面为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提供绿色通道,以推动其尽快建立起研究团队。

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建立了引进人才的职称评审和晋升绿色通道,牵头建立全员聘任聘用制、岗位目标考核制和具有国内优势和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中心科研人员安心、长期稳定地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调动全员积极性和工作能动性,提升中心团队建设水平。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采用“一体两地、前店后厂”的创新运行模式,人才可在“前店”和“后厂”间灵活选择[5],中心已汇聚来自国外一流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尖端人才,形成院士和行业专家牵头,以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海英计划(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培育计划)等顶尖科技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为帮助高精尖创新中心科研团队良好运行,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通过校内双聘等特区政策,协助中心建立高效专业的行政服务团队,对招生、设备购置、科研项目申报及全链条管理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科研创新的同时,以知识产权为主线,以产业化实施为重心,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构建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中心科研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为中心探索出一条科研成果转化相互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全面服务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需求,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创新体系。

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及转化有效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例如,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成果在阿里、华为等企业得到应用;在自旋存储器件及脑机芯片方面的研究成功孵化了致真存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中关村专项扶持资金,支撑华为新一代存储器研发;面向各领域的“社会脑”或“机器脑”系统,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网信办及华为、阿里等企业成功应用,为疫情防控、国庆70 周年庆祝活动、G20 峰会等提供了支撑;等等。

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医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医疗机器人、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ECMO(体外膜肺氧合)核心技术、近红外脑成像等关键领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20 余件,在数百家医院应用,另有30 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正进行转化。创制系列手术机器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医学虚拟现实系统等高端智能医疗装备以及新型全降解冠脉支架、新型人工心瓣等高端植介入器械,为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上市提供技术支持,孵化或技术支撑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9 家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为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努力担负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重任

(一)推进学科交叉、科产教融合育人理念

北航在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始终以多学科贯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国际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点[12],依托高精尖创新平台实施战略科研任务,培养战略科技人才。

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通过依托首医大的优质临床资源和北航的工科基础,与首医大各附属医院开展合作,在临床医院建立高精尖创新中心分中心,使科研成果更好地回归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更及时反馈科研,构建了以医学作为问题牵引、以工学作为实现技术的特色体系;在支撑医工交叉学科的同时,在软件工程、仪器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方向拓展研究领域,推动了北航和首医大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与进步。中心还打破传统学院、学科专业藩篱,探索交叉人才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工科专家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指导,依托联合科研平台、科研项目进行医工复合培养,向学生同时传授理工科和医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医学+”复合型优秀人才。

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围绕数据理论、计算技术和认知方法等方面的挑战开展科学研究,依托中心的学科布局,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数学、认知、计算机、智能、控制等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及“1 ∪N”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在中心优秀师资和高水平科研的带动下,整体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共有200 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国际国内竞赛奖项。

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发挥中心学科交叉、重大科研项目等优势,依托近20 个省部级及以上的学科交叉型创新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分布式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和行业培训,建设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训实践并举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生态;聘任北京市三甲医院的著名医学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持续支持学生开展实战式的创新研究,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季军等,累计170 余人在校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20 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学术界与产业界“双导师”培养创新型人才,面向全球公开招募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相关领域博士后,推荐优秀人员申请学校卓越百人博士后,加速聚拢全球人才、培育骨干力量。

(二)全面发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北京市在设立高精尖计划之初就明确要求,高精尖经费要着重用于国际创新人才,周期建设总经费的70%可用于人员。[13]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是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围绕不同层面全面发力,将国际协同创新转化为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拓展人才培养、创新合作的国际化内涵与外延。

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负责制定国际化战略,统筹规划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心副主任和科研团队PI 就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向提出建议,形成中心国际合作整体布局。中心瞄准世界顶尖水平,聘请多位国外顶级科学家为名誉教授或首席科学家。例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建立由美欧著名院士和世界一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组成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并定期开展评估;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中心引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lbert Fert 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与中心自旋电子技术团队开展长期合作,大力推动了中心自旋电子学科的发展,荣获2017 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各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科研团队与专家海外团队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形成国际合作紧密的“小聚合体”,依托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技术国际化攻关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产出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化,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依托“小聚合体”组合成国际合作“大网络”,形成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

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国际化特色和学术前沿优势,主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专家聚焦国际热点,开展学术交流。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Biomedicine,and Art),推进了中心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了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通过“名家论坛”“大师面对面计划”等“请进来”的途径,开展国际引智讲座,实现课程共建共讲与共享;采用联合培养、远程授课、混合Workshop 等方式,建立学生常态化的“走出去”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形成“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化团队—相关学院—学生交流”模式,拓展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推进国际化育人实践,促成学院与国际知名院系签署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打造“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北京高校是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创新主体。作为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精尖创新中心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落实北京市关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关部署,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科技攻关,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构建从基础前沿研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技术产业化突破的创新链,初步实现了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北航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以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为导向,围绕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跨学科、国际化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探索了一批重要改革举措,为建立运行独立、开放的交叉学科大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重要启示。当前,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战略科技力量,高精尖创新中心要努力担负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改革攻坚等重担,以高精尖的人才队伍、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医工高精尖交叉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新环境下医工教研室构建的设想
连数
连一连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