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文化的审美品格[1]

2022-03-24胡晓明

艺术广角 2022年4期
关键词:水乡江南文化

胡晓明

品味江南文化之美,就不得不从美学开始讲起。美学有两种:一种是概念的、推理的、系统的、理论的;还有一种是直观的、整体的、灵性的、生活的。江南美学最重要的亮点——水,恰恰体现东方备受推崇的第二种美学中的一种直观理解力与整体感。

为什么要研究江南文化?我们谈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又称“地域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一般来说,其范围有限,并可能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者扮演着主流文化分支的角色。我们以前提出的“巴蜀文化”,现在倡导的“天府文化”,其实都是地方文化,与其相联系的特定区域就是广义的四川,前段时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掘的金面具残片等就是这种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为什么现在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回到“地方”这个概念,从地方性的角度来深入展开研究?那是因为在中国,如果不知道地方性,就谈不上真正了解中国。大家可能来自五湖四海,来到上海后有没有去走一走、看一看,来认识脚下的土地?上海的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上海的文化历史,知不知道江南,有没有去过苏州、杭州?很多人觉得不重要,但这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命题,这应该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引导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基于此,我们在文化研究过程中应该尽量地逃离中心,走向地方,回归地方文化、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

江南的地域界定,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从时间上来说,江南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从空间上来看,江南地域文化是多区域性的,是多元的。常州位于中吴,属长三角地区,是典型的江南。前几年,全国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古城建设,这是国家工程,会对古城进行评级。当时常州市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做一套齐梁文化丛书。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的专家学者,我很荣幸去参加齐梁文化丛书的新书发布会。现场有很多各地的媒体记者,我们上海这些老师主要发表了关于常州的重要性的看法。虽然我们讲了很多,但是记者却无动于衷。会后所有的记者都围在一位台湾学者陈鸿森教授身边。其实陈教授只讲了一个简单的概念,他说要知道古代的江南,就得了解古代的常州。那么了解古代的常州到哪里去看?现在的长三角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原来的那些水乡河道都被填平变成街道,最可惜的是那些古建筑,现在江南城市中老建筑存在地很少。那么我们要到哪里看古代的六朝江南文化呢?他说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到,那就是日本的京都。

京都有着保存完好的古色古香建筑和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寺院。二战中京都之所以没有遭受轰炸,美国最终的选择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古建筑历史悠久,所以它作为古城才最终得以幸免。古典园林专家陈方山教授说过:“目前所见江南古典园林的遗构基本上是清代作品,明以前古典园林的面貌只能到绘画与文字里去探寻。”而在京都竟然与江南古典园林有了交错时空的呼应。京都寺院中的园林同江南园林在造园理念和山水排列、布局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京都寺院中的园林也同中国江南园林一样,大多借景,以背后的丘陵远山,掘土为池,施石为基,并以花草树木和石桥为衬,春吟梅花夏观荷,秋赏枫红冬悟雪,借花草树木以反映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同时,京都这些寺院园林同中国江南园林一样,更多利用对石头的堆砌来体现对自然美的追求。这些干净的瓦沿着交错、层叠的屋面铺设,建筑贴着山,依山形上升,不同高度的瓦屋顶看上去像吴冠中笔下简练的江南村落局部。

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多接触的街道,其最终形象往往受限于过度的人工干扰和偏狭的审美意识。就拿上海来说,这座城市在极度城市化的过程中,除了极具特色的地方外,很多街道变成千城一面,很少具有自己的特色。夜幕降临后,LED灯光秀与城市大楼联手奉献的赛博朋克,让人向霓虹灯屈服,向LED大屏幕臣服。用大型LED屏演出的灯光秀仿佛特别钟爱刺眼的大红大绿,中国城市的夜空好像必须是色彩饱和的舞台。人们总是认为最繁华的、最热闹的就是美,但其实这是现代化、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洗脑”。城市繁荣,却不好看,这已经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夜晚五颜六色的人造光更是让人们的眼睛感到眩晕,人们仿佛生活在混凝土丛林而不是森林中,很少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磁场、自然优美的声音、清新的空气、清新的水、柔和的月色等。所以对未来新大都市的展望,一定是“返者道之动”,就是返回到自然。中国人讲的这个“自然”,不是那种原生态的自然,而是通过一种现代化的人工回到自然。水乡是江南非常重要的审美遗产。

江南美的核心就是一个“水”字,水就是江南的美。江南是一个空间概念。但谈江南的美却离不开时间的积累。从时间上看,中国历史对江南有三次重大发现。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中国文化的一个轴线的改变:中国的历史分成两大阶段,东汉以前是东西战争冲突虐杀,但东汉以后渐渐变成“南北之异”。东西翻转为南北,从崇尚武力回到崇尚文明建设,一直到今天,这是非常重要的改写中国历史的大转变。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三次因社会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第一次是中国历史以东汉为界,从崇尚武力征伐的东西对峙,翻转为崇尚文明建设、和平发展的南北之异,这是改写国史的大转变。第二次是西晋末天下大乱,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大量的中原读书人带着他们的书,带着他们的经典跑到江南来,在南京定居,在吴地定居,慢慢在江南扎根,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衣冠南渡”。中国的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第三次是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这渐渐地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一座城市——杭州。仅以意大利学者路易吉·布雷桑编著的《从马可·波罗到卫匡国:西方人眼里的杭州》一书中一些传教士、贵族和商人所实录的浙记片断为例,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到外国人眼中当时的杭州是何等繁华。马可·波罗在杭州游记中写道:“第三天晚上,便到达雄伟壮丽的行在城(杭州),此名称是‘天城’的意思,它表明,就其宏伟壮丽以及所提供的快乐而言,这座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都无法比拟的,生活其中的人们恍如置身天堂一般。”

从历史上来看,江南文化的发展有三座高峰。第一座高峰是六朝时代以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为中心的高峰;第二座高峰是宋元时代以杭州为中心的高峰;第三座高峰是明清及近代以苏州为中心的高峰。江南文化的历史就是由这三座高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文化成果、文化人物形成的。

江南有一种江河行地之美。要了解江南,大运河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江南文化要有经济基础,没有一个繁荣的经济不可能支撑一个繁荣的文化。从经济学角度讲,所有运输当中,水运是最便捷且便宜的。运河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凿,但直到隋唐才真正成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南方的稻米、丝绸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因为有了水路,就像我们今天有了物联网,人们才越来越发现江南之美,江南的特产、美食甚至风景越来越广为人知。江南是一个依水而生也是依水而兴的地方,而江南文化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今天的江南。整个大运河流经华北平原、山东半岛、江淮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尤其是江南地区,可以说它有“水乡泽国”之称。两千多年前,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货运强大的公用,孕育了沿岸各个城市的文化。所以我们才会说,大运河是一条中国文化的生命线,也是江南文化的血脉。

江南水国的空间诗意美,首先是和平农耕之美。我们都知道古诗中有“古道西风瘦马”与“小桥流水人家”的区别,“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江南空间诗意。“胡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古代北方金戈铁马,“胡马”的概念只能在北方出现,而胡马世界的消退,杏花世界的降临,表明了一个和平世俗的安宁社会的到来。“春雨”描述了江南一定是有水的。江南有水的滋润,有水的灵性。江南因为有水的滋润慢慢走向丝绸、桑叶、茶叶、水稻、工商、渔业、耕织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今天能得到水乡这样美好的、丰富的水文和繁荣的鱼米之乡,是经过我们的先民一步步治理而来的。《苏州词典》中描述,关于三点水的字,比如浦、溏、沆、河等,有大量的字与人工治理水系有关。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让水乡既保持它的自然,又保持它的文明,非常了不起。

资源获取方面, “下载、观看教师授课视频”选择人数最多为142人,占比63.96%,“获得课程相关信息”选择人数为124人,占比55.86%,“获得辅助学习资源(如教师推荐的一些拓展资源)”选择人数为116人,占比52.25%。

水乡是古典中国这条巨龙的点睛之处。水乡是中国之“血脉”“脂膏”。有了水乡,才有真正的男耕女织、渔樵农桑,才有真正的江南奇迹,才有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跟自然变成共同体。“小桥流水人家”包含江南人生活的温馨、灵秀、细腻,都跟水乡有联系,描绘出和平安宁的生活,既入世又超世的一种生活理想。

全世界很多国家很多城市都找不到水乡,更找不到像中国这样的江南水乡。水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地貌,它是中国江南最独一无二的,水乡是华夏文明数千年来修行的一个善果。上善若水,大家应该珍惜水乡作为古典中国的重要的自然遗产和精神遗产。现代人想进入城市,可以得到城市的活力;想游水乡,可以体验水乡生活的宁静,城乡相得益彰。每个周末晚上崇明岛的大桥拥堵,就是上海人向往水乡的证明。魔都各式各样的灯光工程,万人如海的紧张节奏,环境脏乱导致物候消失,让现代化的大都市枯干了那一缕“江南秀发”。

水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宜居概念。水乡不仅具有外在的风景,也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性,比如:清莹、平静、安宁、柔情……作为古典中国的重要自然遗产与精神遗产,水乡是上海最后一缕“江南秀发”,要像爱一个人一样去爱水乡。江南灵光在于水乡,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让这一缕“江南秀发”慢慢枯干。而我们对未来新大都市的展望也一定是“返者道之动”,通俗地来说就是“返自然”。个人希望可以做到每一个小区都有湖,上海的周边有若干水乡自然保护区,有养老、休闲、疗治、茶通、健身等功能的现代水乡文旅区,在上海恢复一千多条河流,两百多个湖泊。

江南水国的空间诗意之美,另一个表现是生生之美。什么叫生生之美?“生生”是我们中国古时候所说的一个理念,《周易》中的“生生”,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生生”总体的意思就是让生命不断地去生长、不断地去向上、不断去生生不移地发展,生生不息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生之美,这后来也变成了联合国教科文关于生态保护的一个基本观念。那么为什么说上海和江南具有这样的美?在中国这个地理空间当中,江南与东海为邻,海上日出之地。而中国文化当中的日出之地居于东方,东方是春神,是充满希望的。朝霞与朝日共生,碧海共碧天一色,所以我们说江南在地理上富有生机且有无限展开的空间。唐代诗人宋之问面对江南就写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句诗整个视野非常大气,景观描写也非常开阔,具有视觉冲击力。盛唐诗人王湾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是这样的描写。“残夜”“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而且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恰好完美体现了江南的生生之美。白居易的这两句:“不厌东南望,江楼对海门。风涛生有信,天水合无痕。”为什么他会不厌其烦地想往东南方向看?因为那个地方是最能够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的。所以我们从这些诗歌当中看得出来,中国的诗人描写他们认为的最有希望、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这样一种空间的展望,都是向江南所处的地理区位的展望。这是江南得天独厚的这样一种生生之美。

江南水国的空间诗意之美,还体现为包容之美。江南文化之所以有丰富的包容性,从地理方面来看,自禹于吴地疏通三江五湖始,江淮之南,吴越之间,表里襟带,形成一个以太湖为中心,水网密布的广大区域,便于相互之间交通往来。至近代,东南沿海也是最早受西学东渐影响的地区。从历史上看,吴越文化自先秦以来即与中原文化及楚文化开始了交融渗透。人才吸引方面,除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导致的被动“衣冠南渡”之外,江南亦以其环境之美好富庶不断吸引四境远近之人才竞相趋之,异地人才的加入不断为本地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昌明光大本地文化的同时,使得江南更具魅力,形成人才吸引的良性循环。万物归之,人才归之,之所以能够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以及各种不同已知的文明都是因为其极强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国的数千年的文明之中,江南才会聚集流动的力比多能量,可以不断地为这个地方带来新的活力。直到今天江南这个地方也是聚集中国人才最重要的一个区域。

关于江南水国的审美风韵,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出了精彩的解读。

江南经典文学与水关系紧密。“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当初在湘江边上的话,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先秦时期。我们的文献、我们的经典、我们的大诗人早说过了,江南已经在那里了,那时候江南这个概念很大。中国最早的关于秋天的意象,就是屈原在他的《九歌》里面说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江南可采莲”来自汉乐府《江南》,这是一首描绘美好水乡、活泼且充满着民间喜气的爱情诗歌。

讲到中国的诗歌就会讲到山水诗,浙江永嘉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在世界历史和世界艺术史上,西方的山水诗要远远落后中国山水诗差不多一千年,山水诗是江南重大的文化成就;讲到美术绘画,一定会讲到水墨画,水墨画就是在江南发现的,五代开始出现了水墨山水,烟雾蒙蒙的江南才会有水墨的山水;讲到中国戏剧,就会讲到百戏之祖的昆曲,昆曲又叫水磨调;讲到书法,一定会讲到王羲之,一定会讲到《兰亭集序》,曲水流觞,与水有关;讲到江南音乐一定会讲到山水清音,一定会讲到《潇湘水云》;讲到中国园林,“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是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一定不能离开水;讲到小说一定会讲到《红楼梦》,《红楼梦》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的祖辈在南京苏州做织造,长期受江南文化影响,他笔下的“大观园”原型大多来自江南苏州园林。《世说新语》中提到一条中国最美的小道,叫山阴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读书人都想去走那条道,体会“尤难为怀”。“雪夜访戴”是中国古代名士潇洒自适的经典人生观,“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剡”是一条水路,王子猷一路划船去,如果没有这条水路,他就感受不到一路上那种“兴尽而去”的风景。袁宏年少家贫,但非常有才华,曾经受雇替人运送粮食,适逢镇西将军谢尚坐船出游,袁宏吟咏自作《咏史诗》,谢尚赞叹不绝,二人十分投合,成为真正有文学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一个经典。王昌龄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玉壶是冰清玉洁的人格象征,他是在水边相送,来表达为官者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王维的诗歌,“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只要有水在的地方,就会传播情感,就会传播友情,一层一层水波传递给朋友无限的相思。李白的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表达对朋友的相思,用水来表达的。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个词写出了江南的人和山水、山水和人之间的美妙融合。整个江南的山水和整个江南的人,气质永远在一起,鲜活儒雅、清莹透明。

《春江花月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很独特。因为张若虚只写了一首作品,但是这首作品足以使其成为大家。如果我们把唐诗比喻成一顶皇冠,《春江花月夜》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诗歌前面八句写出了一种永恒的美,烂漫、高华,非常的高贵,无限的透明,它是一种绝对的美。接下来八句,已经是另外一个意思了。他说在这样一个美的面前,人生是如此的有限,每个人的存在有很多缺憾,人跟宇宙相比,宇宙是无限的,人是非常渺小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说在人和宇宙的关系面前,人不是因为宇宙本身而美,而是宇宙因为人的情感而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如果没有相思,如果没有扁舟子,如果没有诗赋,没有无穷无尽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宇宙就会变得孤独、空渺、隔绝,所以人跟宇宙在这个地方就关联起来了,就像无处不在的月光和无处不在的水光一样,人和宇宙之间和谐共生。“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宇宙不是那种空洞的、隔绝的、冷冰冰的,而是有人的情感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句写出了一种水波荡漾后的无限情感,永远无尽的相思。诗歌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有中国文化的灵魂,这才是我们的江南美学。

“水德江南”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是开放性、体认型的理论话语,也是长期以来历史上江南地域特征与人地关系互动过程中的生态、生产、生活以及哲学意义上的观念结晶。主要包括这七点,分别是柔与刚、生与杀、清与浊、容与不容、执与不执、隔与不隔和有与无,它们都包含着哲学当中的辩证关系。

提到江南深厚文脉之所,则可以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来描述。十大佛教名山、名寺,江南各占了四座(九华山、天目山、普陀山、天台山;杭州灵隐寺、扬州大明寺、南京栖霞寺、浙江国清寺)。在这样的地方居住,感觉自是不同。

关于江南文化的审美品格,今天我说了这么多。如果同学们想深入地领略江南文化的审美魅力,还是应该实地去走走。我的解读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你们肯定会在此之外有一份独特的感受。

注释:

[1]本文根据作者2021年10月25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其后本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中学举行。

猜你喜欢

水乡江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