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结构与功能

2022-03-24郭燕来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时空要素

杜 凯,郭燕来

(1.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以来,学界纷纷对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进行了研究。从发表文献来看,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各自看法: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增强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改造力[1];有学者认为,不断完善纪律和制度,强化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自觉[2];有学者主张,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世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学界的观点无疑对我们继续研究该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究其实质来看,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归根到底要彰显其强大功能,而其功能提升与伟大建党精神结构直接相关。本文从结构功能视角来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到底内含哪些要素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4]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伟大建党精神内含着真理、理想、担当和价值四个精神要素,这四个要素形成相应结构,就会产生相应功能。

一、理性认识位置结构,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导发展功能

位置结构是各个要素在伟大建党精神系统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导发展功能,指的是具有主要引导伟大建党精神发展的做功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体现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领导者运用软硬两种力量,优化其要素联结,使得伟大建党精神有机有效地对广大党员干部和民众做功,向着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和要求的目标前进。具体来讲,主导发展功能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影响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要方式、力量大小、进程快慢等做功能力。

发展主导功能是伟大建党精神位置结构的题中之义。首先,伟大建党精神的位置结构要求其生发主导发展功能。理论上,结构与功能是矛盾的统一体,结构指形态,功能指做功能力。一个是显现的现象,一个是隐藏的本质,二者统一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当中。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生发出什么样的功能。在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党组织以后,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积淀起来的精神品质。在这种精神品质系统中,真理处于灵魂位置,理想处于目标导向位置,担当处于关键位置,价值处于核心位置。这样的位置结构势必会形成真理指导实践,目标导向行为,担当促进实践,价值涵养道德的局面自然就生发出主导发展功能。其次,伟大建党精神的位置结构要求其塑造具有相应属性的要素。理论上,要素的属性与要素的结构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生发其功能。如果要素的属性与要素的结构不一致,就会阻碍其功能生成。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要素中,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导发展功能。特别是真理、理想具有明显的主导发展功能。这种主导发展功能的属性与其在伟大建党精神当中的位置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它们是灵魂,是目标。正是它们的位置塑造了主导发展的属性。再次,伟大建党精神的位置结构要求其优化生成该功能的要素结构。塑造了具有主导发展功能的要素,不等于这些要素就发挥了相应的主导功能。还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联结结构,只有优化这些要素的联结,才能够生发出主导发展的功能。具体而言,在伟大建党精神要素结构的各种联结当中,需要优化真理、理想等要素在伟大建党精神结构中的联结。因为上述两个要素最能体现主导功能的要求。伟大建党精神的领导者可以根据具体的实践,动态优化要素的结构。面对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为了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导发展功能,要素的联结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就需要领导者根据具体实践来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要素的联结。

在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的过程中,优化要素位置结构,提升主导发展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以主导意识形态的发展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这种影响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影响方式。伟大建党精神通过真理的说服力、解释力以及对以往社会实践的成功指导来吸引和规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特别是对错误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其指明了今后发展方向。另一种是间接影响方式。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定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的内容、方式以及受众的范围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人们对世界、人生、事物的看法、观点、观念都会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其二,主导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通过各级党校、传播媒体来教授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立场、观点与价值取向,同时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让领导干部了解党的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在学习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取向,让他们了解党的政治路线,了解党为什么处在当下的政治状态当中,使他们在参与互动的政治学习中提升政治鉴别力和综合政治素质。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在向领导干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和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实际上,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之后,就会运用该理论的一些思维、方法来分析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榜样示范的力量,以及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和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其三,主导伟大建党精神的自身发展,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时俱进。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百年党史的历史进程当中,其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过程。譬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与时俱进。

二、善于运用正性结构,激发伟大建党精神协调引领功能

性向结构是事物要素在性质方面的排列和组合所展现出来的结构形态。一般而言,事物的性质相同要素组成同向同质结构——正性结构,性质相同要素组成负向同质结构以及性质不同要素组成正负联结的消长结构——负性结构。我们要善于运用伟大建党精神的正性结构(同向同质结构),激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协调引领功能。激发协调引领功能,是指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协调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意识关于协力配合之功的能力。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协调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意识关系协作之功的能力;二是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协调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意识关系配合之功的能力。

协调引领功能是伟大建党精神正性结构的必然结果:首先,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关系中产生又表现为引领关系的再生。一方面,尽管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伟大的实践过程当中产生,但精神和物质实践并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5]从这个意义上讲,伟大建党精神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精神关系。诚然,在实践基础上会产生诸多精神,但在国家共同体中,统治阶级的精神永远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对社会精神的协调引领无疑构成了统治阶级精神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再生协调引领关系,这种再生指的是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员干部和民众精神在引导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其次,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关系中的存在,又表现为协调引领关系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存在方式,伟大建党精神的存在方式就是协调引领党员干部和民众的精神。这是由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和内在属性决定的。伟大建党精神表现为协调引领关系的存在,这首先是由伟大建党精神的地位决定的。它总是会影响、制约和规范社会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发展。这既是统治的需要,也是获得合法性的需要。另外,协调引领关系的存在可以发现其自身和社会精神意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具有教育、规范和奖惩的重要作用。再次,伟大建党精神在精神关系中的发展又表现为协调引领关系的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协调引领功能实现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不断指导中国实践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强劲,领导干部的干劲十足,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协调引领功能的实现又体现为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员干部和民众精神协调引领关系的发展。总之,伟大建党精神要实现对党组织内部成员以及民众精神协调引领的功能,就必须理顺伟大建党精神要素的性向结构,使其要素按照同质同向的方向排列,形成要素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协调引领的功能。同时,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领导者,要尽力避免要素排列为同质负向的结构和正负联结的消长结构的出现。

在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的过程中,理顺要素正性结构,激发协调引导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协调引导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发展。一般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与经济基础之间常常表现为三种关系:一是超前经济基础的发展,二是基本保持与经济基础发展一致,三是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因为,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精神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尽管最终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所谓适应,指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引导方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这就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各要素之间的联结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准绳,体现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也协调引导社会经济建设,具体表现为为经济建设发展营造舆论声势。一般来讲,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之前,主导意识形态要发出权威的声音,告知社会全体成员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什么,营造一种舆论声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造势”。纵观党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举措,我们不难发现,主流意识形态会宣称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部署,其目的是赢得绝大多数人支持,减少发展阻力。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整体小康”到“全面小康”,都先造舆论声势,然后推动经济发展。其次,协调引导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内含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要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抑或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伟大的建党精神还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担当和无畏精神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没有担当,就不会促进事物发展。正是有了担当和无畏精神以及不负人民的情怀,才会激发出不断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智慧和方法。再次,协调和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外,还有众多其他属性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一种常态。一方面,只要不是以取代或反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都会尊重并保护其存在和发展。比如,对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都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保护和尊重公民的信仰。同时,引导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理因素的发展。凡是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团结的因素,中国共产党都会支持,鼓励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国家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和力量。另一方面,坚决批判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型意识形态的错误。这种批判与抵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展开:一是批判其理论的伪科学性。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媒体发表相关文章,揭示其理论的非科学性,让社会大众认识该意识形态的错误性和误导性,强调该思想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指导中国具体实践。二是批判该意识形态在实践中带来的危害。如果一种意识形态是不科学的,那么它在实践过程当中一定会带来很多危害,甚至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坚决批判。

三、科学定位时空结构,开发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建设功能

时空结构指伟大建党精神各要素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内的联结方式。在本质上,它体现为各要素在时空内的有效、有机、有序的排列组合。凝聚建设功能是指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凝心聚力的建设功能。

凝聚建设功能是伟大建党精神定位时空结构的必然逻辑:首先,伟大建党精神存在于具体时空当中。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与发展于具体时空当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空间内,伟大建党精神要素的联结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空间内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认知都不一样。比如,在中国,东部和西部空间内,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尽一致;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人们思想方式也不一样。因此,空间对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功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时空共同决定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时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存在方式。社会大众的精神状态总会随着时空的转化而不断变化,伟大建党精神要素应以时空转化来进行相应的联结,以满足时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诉求。就此而言,只有定位好要素的时空结构,才可以开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凝聚建设功能。其次,顺应环境时空,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建设功能才可以最大效度地显现出来。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各要素在特定情境里,其优势动机、注意中心、人们的心境、情绪、情感、思想和精神状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力量。”[6]118实际上,这种环境就是伟大建党精神要素在特定时空组合的回应或反射,体现了适时适地的要素联结。这种联结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有利条件来推动和实现,这些有利条件包括和谐平等的融洽氛围,兴致高昂的情绪,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注意力集中,领导组织协调运转,被领导者对伟大建党精神不反感甚至抵触,在优美的环境中引导,理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等。上述有利条件体现了恰当时间与合适空间的有机组合。总之,领导者要善于把握环境提供的有利因素,审时度势地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要素的时空联结,同时还要善于转化环境不利条件的时空境遇。所谓不利条件,指的是阻碍或延缓伟大建党精神要素联结的内外环境因素,包括伟大建党精神要素内部的不协调、机制不健全、社会民众情绪不高、外部环境负能量多等。这些不利条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利条件的认识,化不利为有利。“在确定的时间内选择最优的空间,或在既定的空间内选择最好的时间,以优化的时间补充空间相位的缺陷,以优化的空间来弥补时间相位的不足。”[6]120在伟大建党精神要素面临环境不利的条件下,领导者要尽最大可能进行时空转化,运用时空各自优缺点进行相互弥补,达到最佳结构状态。

在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的历程中,定位要素时空结构,开发凝聚建设功能呈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凝聚力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纵观近现代史,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之一在于是否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空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凝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次,凝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定位好自身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团结一切国内外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再次,凝聚力量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定位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8]进入新时代,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对国家发展时空定位的准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由上观之,伟大建党精神四个要素形成相应结构,会产生相应功能。新时代,我们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理性认识位置结构,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导发展功能;善于运用正性结构,激发伟大建党精神协调引领功能;科学定位时空结构,开发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建设功能。

猜你喜欢

建党时空要素
跨越时空的相遇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镜中的时空穿梭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