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类专业“专创”教育有机融合研究与实践

2022-03-24冯嘉俊肖俊霞姚艳陈莲芬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创化学融合

冯嘉俊,肖俊霞,姚艳,陈莲芬

(1.肇庆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2.肇庆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各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1]。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结合不紧,部分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部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2]。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作为理工融合专业之一的化学类专业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学类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专创融合”的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人才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也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基础学科着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但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应随知识经济发展而转变。化学类专业是典型的理工融合专业,着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部分高等学校仅仅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上做简单的加法,而不是在统一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共同体认知的整体构思[3]。

1.2 “专创融合”的教学内容不完整

化学类专业中除了理论课程以外,还有实验课程、专业实践等模块,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缺少信息技术、仿生材料化学、纳米化学、新能源化学、生产管理、供应链等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观意愿不强烈,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和管理生产的能力不强[4]。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学校在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时忽略了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案,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模块中的学习流于表面。同时,在部分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大,跟化学行业相关的实际案例较少,从而使学生无法深刻感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实验课程,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训练,学生对这方面了解甚少,也无法从专业课教师处获得相关指导。在部分高等学校,学院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平台短缺,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不多,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或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1.4 具备“双创”教学能力的师资短缺

尽管各高等学校都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但主要目标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的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双创”教育理念和技能。化学类专业的专任教师主要针对某一细分领域进行研究,知识面广度不够,无法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

2 “专创融合”的对策与实践

2.1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专创融合”的目标定位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将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置于与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5]。我校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通过构建“115”塔式培养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100%全覆盖、结合专业成立创新创业精品工作室、遴选具有成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实行精英式培养,建立起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成长机制。依托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平台以及二级学院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基地等,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宽松和开放的运行模式、实行设备模块化管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行科研创新项目导师制等举措,构建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有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

我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化学类专业,该学院建有省级粤西林产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肇港环境污染控制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和环保型PVC 热稳定剂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心、省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实验室、校级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西江分析检测有限公司等教学科研平台,化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学院的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在院内平台的实践经验进一步锤炼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完善行业痛点分析、产品特点分析、技术壁垒挖掘、商业模式优化以及项目团队组建等,初步形成一个要素完整、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且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优秀项目。学生团队在经历萌芽发展阶段以后,可申请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平台继续参加培育,纳入校级重点培育项目库,继续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建设。比如“思远环境—智慧无废城市共享平台”项目,由大学生团队依托环境与化学工程的科研项目转化设立。该项目主要针对高等学校和政府机构,通过为高等学校和政府机构设计建立智慧无废校园和智慧无废城市获取收益,谋求发展。项目初期以学院科研平台为基础,以高等学校为人才库,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通过以垃圾分类为主线的无废校园(例如纸箱回收、餐厨趋零、塑料回收、春泥护花等)建设,设计和开发绿色分类站、厨余垃圾源头减量设备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垃圾转运车、垃圾堆肥产品和校园废弃物炭化技术,同步依托无人机、3S 技术等研发智慧无废校园信息化产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近年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和选拔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优质项目,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多项校级和省级奖项,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该学院本科生的一堂“必修课”,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互通互融,将创新创业作为重要教学环节。

2.2 完善“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建设

将深刻的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将严谨的创业项目运作逻辑融入专业实践,不仅限于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大类课程模块,还可以结合院校特色开设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创业实务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一流课程建设等专项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并将课程建设考核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的参赛获奖情况挂钩,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线上线下“金课”的教学以及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中。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公开课、慕课等优质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适合本校学生层次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的案例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我校化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教育课除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核心理论课以外,还开设了精细化工专业实训、专业技能训练——课外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性实验、化工产品分析与检测等专业教育课,为学生专业分流、专业发展和毕业以后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6]。同时,也可将化学与信息技术、仿生材料化学、分子器件等前沿理论和技术引入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研究的综合性和问题导向性,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社会发展和变革孕育出以学生团队为核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充分利用院内、校级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等,选拔对自己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相关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进入项目组,形成导师主导,学校、学院提供场地、资金保障,学生积极参与的局面。鼓励教师通过课前预习、翻转教学、课堂讲解、分组研讨等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通过课前课后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提升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难度,创新性地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创业案例,构建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分析化学开放型实验课程改变了“菜谱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挑选与工农业生产及相关分析检测部门紧密结合的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的小课题作为开放实训内容,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前对实验提出的问题开展科研资料研读,根据实验内容自主撰写实验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化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确定需要获取的关键数据。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可改进的地方。最后,学生要以项目汇报的方式提交作业,举办开放式实验报告交流会,教师仅作为嘉宾和专家,汇报主体是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与实际生产相关的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相关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7]。

2.3 实施“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专业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科技特派员的选拔,聘用企业技术骨干、企业家、创业成功者等方式,建设了一支“双师双能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8]。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如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获奖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查指标。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或机构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要着实提升“双创”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创”教学团队[9]。化学类专业属于理工融合专业,与生产制造、环境检测等行业联系紧密,必须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一支由创新创业理论教师、专业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师从专业基础课教师中遴选。

近年来我校积极鼓励相关教学单位主动联系企业,用优质企业资源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于2020年与企业共建环境健康产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进一步创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推荐专业教师到共建企业挂职锻炼或担任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创”教学水平。同时,学院积极输送本学院学生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接受培训和相关企业实习实践,深化合作内容,进一步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柔性聘任一批理论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讲座沙龙、项目实操、模拟答辩等形式将国内外创新创业和专业课程融合的先进理念引进校园,让教师对创新创业有更加全面的认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创新创业和专业课程结合的教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外实训实习项目大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3 结语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教学改革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丰富“专创融合”的教学内容、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化学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显得更加关键。因此,我们应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组合式融合(新课程与老课程并列组合并逐渐衔接)、渗透式融合(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精髓和方法改造原有的专业和课程)、专业群建设融合(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课程)等方式深化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与合作单位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特色示范课程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专创化学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