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24张明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民办高校基础

张明丽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登封 45247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课,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大背景下思考人生问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该门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后续思政课的基础[1-2]。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

1.1 思想性与政治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属于思政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思想性主要体现在该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渗透学生心灵,杜绝形式化、表面化,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正三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 理论性与综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涉及多个版块,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呈现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该门课程是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涉及政治学、 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另一方面,该门课程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宣传党的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指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必然有着非常系统、 严密的理论体系去支撑以上课程目标的实现;第三,该门课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去分析和解答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凭借系统的理论体系,促使大学生产生理论认同,进而成科学、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并运用到自身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理论指导意义较为突出[3-4]。

2 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办学主体、经费来源、师资队伍、教学管理、 生源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想要生存并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狠抓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而基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往往不如公办高校的现实,教师的教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民办高校在推进包括该课程在内的思政课高水平建设步伐方面一直相对缓慢,那么,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成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课程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而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去审视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师资结构不合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思政理论基础外,还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通识性知识。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涵盖法律基础教学,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民办高校招聘该课程教师往往注重教师的思政理论教育背景,这就导致了缺乏法学基础的思政教师跨行作业,不管自身学习、理解法律知识的程度如何,都要勉为其难再将复杂而严谨的法律知识传授给毫无法学基础的非科班学生,难免出现讲授者有心无力、聆听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局面。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要求教师至少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但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相比,民办高校显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师的学历情况也如此。虽然学历并不能反映教师的能力,但是缺乏更高深的专业教育训练的教师势必在掌握思政教育的精髓、 把握思政教育的前沿动态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制约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

(3)科研水平低。民办高校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工作量,与之相应,就有更多的工作要求,工作压力又与工作量、工作要求呈正相关。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从而导致科研能力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也存在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领悟、对法律知识的深层次研究,阻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成了制约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新时代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时代目标也变成了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价值类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提供追求社会群体共同进步的价值取向和动力,引领大学生向时代目标奋进。因此,新时代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高校课程教师提出了新标准,教师必须要持续提升职业素养,以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5-6]。

3.1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尤其在民办高校,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的重要保证,而思政课教师又是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因此,政治性是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灵魂,也是提升职业素养的根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必须把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去对待,利用“慕课”平台、校内外培训、同行交流等形式,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学习,不断提升对马列经典和我党相关文件精神的文本解读能力。只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弄懂,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真诚的信仰,进而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最终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实现“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为受教育者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提供有力支撑。

3.2 厚植情怀,做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

如何提升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情怀?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学校层面重视思政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完善教师晋升机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关注教师心理变化,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厚植职业情怀、家国情怀、学生情怀、学科情怀,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当作一份事业、一份使命、一种信仰,用饱满的热情、敬业的精神、自觉自为地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做一名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以理服人,更能够以情感人。

3.3 补齐知识短板、提升专业化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该课程教师必须补充法律知识,具备法治素养。教师的法律知识储备及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法治教育的效果,前文述及民办高校广泛存在缺乏法学基础的思政教师跨行作业,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情况,那么为了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高校优化师资队伍,招聘兼具思政理论基础及法学基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一线教师; 同时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切实提升自身的教育专业化水平。其次,教师要补充历史知识,对日常授课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历史背景应当做到熟识并能够信手拈来,能够从历史角度、运用历史思维去解读相关理论,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要补充其他学科的通识性的知识,同时要时刻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用完善的知识结构、多角度的视野,把理论知识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3.4 重视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主要工作,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同时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也已成为高校里日益深入人心的理念。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想要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重视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这一方面需要民办高校转变思维,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加大科研投入,完善奖励机制,为教师科研提供时间保障和制度保障,创造科研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民办高校教师提高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从按部就班的工作中觉醒,有意识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第三,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有利契机,与公办高校该课程的教师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经验分享,从小项目到大课题,不断积累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4 结语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必须致力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向着“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靠近,以满足新时代对思政教师的新要求。当然,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办好,不仅需要教师修炼内功,也需要民办高校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各种保障工作,助力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蓬勃开展。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民办高校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