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24施修丽
施修丽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掌握外语沟通能力。大学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高效课堂。使大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优化英语思维,加强英语实践沟通能力,全方位提升英语水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带来更加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
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和语言一样,组成部分都是对世界的索引。各类知识都与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各类场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1]。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建立正确的知识概念。通俗地讲,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对自身的认知和现实环境交互碰撞而产生的结果,与真实环境中各类场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处于真实环境时,学习方法也会更具效率。由此可见,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进步需要真实环境的支持与帮助。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传统的知识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比较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真实性、应用性、互动性、社会性等,属于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新型知识观引导下,需要积极转变学习迁移观,在更为广泛的社会情境当中,对学习的迁移进行重新定位,为学习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作用。个体与环境都是学习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两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于知识和学习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心理通常会在构成指导和支持的认知环境当中萌生。认知过程通常由具体情境来决定。情境在此过程中成了认知活动的基础保障。心理和情境的互动,不仅会在高度机械的任务中发生,也会在日常任务中显现出来。人类的认知通常会在自然情境中被激发出来。各类知识属于一种高度基于情境的实践活动。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种交互状态,而学习在此过程中属于一种文化适应性[2]。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理解,逐渐提升相关经验,发挥相互作用,在各种情境中开展知识的有意义协商,并且在各种共同体中通过正确的边缘性参与获得意义和身份构建。通过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可以得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需要将学习者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将学习者作为中心,内容需要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最好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能够让学习者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综合发展,实现身份构建。
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计划进行全面审视,合理融入新的教育观念,令学生能够提升英语能力。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是,基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论点,将认知心理学与学习理论进行融合加工,使学习和实践能够紧密结合[3]。根据这样的理论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当借助情境化模式,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其中,通过知识内容的讲解以及真实实践,令知识内容得到呈现,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掌握,有深层次的了解。在讲解知识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情感思想,使其语言功能认知得到优化,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能够推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很多内容都需要进行情境模拟来促进知识内容的吸收,尤其是在商务英语的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商务英语的具体情境接触比较少,通过商务情境的展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掌握商务英语运用的思维方式。在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思考能力的提升。学生可以常用沟通语言代入自身情感,带来更加理想的英语学习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使英语课堂更加丰富有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促使英语教学凸显实际应用价值。
3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基本教学内容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整个学习系统,每个部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仅是侧重某一个部分的教学,或者没有对某个部分的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将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受到限制,进而影响英语水平。为了更好地解释、分析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别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部分进行阐述[4]。
3.1 听力部分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语言,所以外语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会直接影响他们外语学习时的认知环境。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创建外语学习的环境和场景,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听力环境的创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式,选取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运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将这部分学习资料展示给学生,配合听力教学。利用图片内容解释听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理解英语内容。在听力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在运用英语讲解课堂知识时,需要保证英语口语的标准化,使学生能够置身于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当中[5]。在听力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尽可能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一定关联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需要促进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互动是一种由学习共同体分角色、有组织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小组自主讨论、师生提问互动、小组教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内容的认知,进而保证英语听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学生和英语教学内容是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并且实现合作共享,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3.2 口语部分
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英语思维和英语沟通方式,但是由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普遍侧重英语词汇、 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对英语口语的锻炼和讲解比较少,所以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比较低。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得到良好的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提升口语水平造成了不利影响。想要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需要正确了解情感认知的运用。想要有效提升英语口语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身处英语环境当中,运用英语与其他人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互动。英语生活环境与英语教学环境有明显的区别,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英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方言和俚语,了解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6]。大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口语机会比较少,并且在日常锻炼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口语内容较为“中规中矩”,通常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有较强的联系,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性比较小。一部分学生在应用英语口语的时候过度追求语法结构的准确性,英语的语言表达较为生硬,失去了英语口语交流的真正意义。这样的英语口语学习模式不能带来显著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由于难以塑造本土英语口语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听力教学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感”。在大学英语课堂当中,鼓励学生模仿听力材料中的本土英语者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口语锻炼,教师需要鼓励大学生勇于表达,敢于开口,结合语境和英语表达习惯来提高口语水平。
3.3 阅读部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会面对很多英语等级考试,例如专业四六级、托福、雅思等,我国考生的阅读成绩通常会高于其他三项的成绩。英语阅读材料的创作通常是书面形式,而且语法结构也会比较规范严谨[7]。阅读材料如果是由本土语言者创作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用法习惯都会与中文环境长大的学生存在一定隔阂。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对这种情况给予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转变英语思维。在词汇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识别英语词汇的不同意思。而对于文化背景,教师应当将不同文化的差别和文化背景进行介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介绍文化差异,讲解英美文化中的基本内涵。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一种知识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使学生能够将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促进三大教学元素间的多维互动,稳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3.4 写作部分
英语写作部分的考核通常会要求根据一个主题来进行观点的阐述,这种写作要求不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还需要结合英语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阐释,否则会造成英语文章的逻辑不通。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认知观的冲突,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观与世界观,拓展英语思维。教师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发放相关背景材料。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交流探讨来完成写作,更好地解决问题,分享学习经验[8]。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为了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方法,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将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环境,促进英语水平与英语思维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