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徒制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2022-03-24赵威
赵威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高等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逐步发展到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对于应用型、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如何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关注,以更好地促进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 现代师徒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
现代师徒制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是在综合教学经验和企业人才培养探索基础上形成,其将学校开展的学历教育与企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师徒制本身就具有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功能[1]。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存在脱节的现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的成果与本专业教学成果相联系。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而在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中教师的作用,营造师生协调效应,有效地解决日常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过多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育理念:下沉不足和学生创新创业观念落后
当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高等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化,即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和比赛获奖为导向、管理指标化,即在下达相关通知的过程中强制性地要求二级学院按照比例限项申报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过程中,有时需要以任务式的形式分配给二级学院,需要管理部门主动介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申报,完成相关指标。
2.2 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
第一课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渠道,学校将创新创业基础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面向全校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但是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班级基本为合班教学,每个班级60-120 名学生,班级学生人数众多,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缺乏,负责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师主要为职能部门行政人员及二级学院专职辅导员,大部分任课教师并没有参与过创业,也没有参与过SYB 的相关培训,掌握的创业实践知识较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设计相对吸引力较小。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则主要集中在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社团、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但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寻找指导教师困难等情况;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主要形式为自行组建团队、自行招募成员,在创业过程中缺乏专业课教师及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的黏合度较低,教师的科研成果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转化较少。
2.3 教育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脱节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新创业学院承担,但是创新创业学院作为职能部门人员有限,所以目前创新创业基础任课教师主要为职能部门行政人员及二级学院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的参与度较低,行政人员和专职辅导员能够通过培训和学习较好地掌握创业概念、创新机会选择、创业资源等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于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无法很好地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的技术含量[2]。
对于项目教学,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多以团队形式来进行申报,在申报时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开展研究,在指导教师选择方面鼓励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的指导,但是在项目组建后,特别是后期项目成果进行产学研转化时,由于目前学院和专业设置以及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比较关注专业技术知识,忽略了其他领域的相关性和支持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成果转化很难突破专业的限制。
3 现代师徒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3.1 建立现代师徒制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优化教育资源供给
3.1.1 建立现代师徒制创新创业项目团队
创新创业项目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项目团队的组建,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下的创新创业团队应该结合创新创业的各要素,选择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员共同组成创新创业团队,确保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顶层设计中,整合校内相关资源,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创新创业课任课教师、企业(行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项目相关专业学生、财务以及市场营销相关专业学生共同组成创业团队。
3.1.2 现代师徒制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指导教师的选取标准
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应以德才兼备为基础,对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选择,应该选择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任课教师,相关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师的选择,应该选择具有KAB 大学生创业讲师资格或参加过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训、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区级以上奖项的教师。对于校外企业(行业)指导教师的选择,应该选择具有两年以上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教师[3]。
3.1.3 现代师徒制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协同运营机制
在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中,专业课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课任课教育能够较好地结合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进行识别,并对创新创业项目技术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能够从专业知识方面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创新创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背景,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相关产品以及创业流程具有一定的经验,有助于帮助团队认识商业模式以及规避创业风险。团队中财务及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财务及营销知识,有利于促进团队的协同运营。在创新创业团队组建的企业正式创立后,团队指导教师还会就新企业的开办以及新企业的生存管理给予指导,直至企业发展成熟。
3.2 优化课程衔接制度,提升教学实践性
运用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基于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课程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培养,但是想要提升具体课程之间的系统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产生人才培养效益,则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衔接制度[4]。主要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评价制度等,其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分阶段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重点进行较为细则的规划和相对具体的安排,详细说明某一具体阶段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整个创新创业教育有章可循、平稳推进。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想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则应该加强校企人才与教育资源的流动及互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项目教学来推动整个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形成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及分类分层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组织实施过程等指标的综合评价[5]。
3.3 注重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建立“名师傅工作室”
在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过程中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激发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对于现代师徒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有重大意义。一是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现代师徒制的教师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两个方面,对于学校校内的教师要积极搭建培养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以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对于企业导师则应该注重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优秀导师,将其引进教育体系中,共同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6]。二是积极建立“名师傅工作室”。“名师傅工作室”的建立以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为依托,以校内骨干教师和企业(行业)技能大师“双师”共同带领学生学习,以校内的商业街作为学生创业孵化平台,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学”,通过针对性地培养,促使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全面学习,在指导和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交融,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保驾护航。
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利用高校以及教师的相关资源,促使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获益,有助于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