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2022-03-24史强马欣陈革新
史强,马欣,陈革新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材料相关的基础知识,材料成分、组织、结构、特点等都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十分复杂,内容逻辑性、抽象性较强。为了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展现出本科院校的培养力度,需要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全面升级。
1 教学方法
1.1 调动学生主动性
《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材知识点呈现的方式较为直接,引进定义的方法也相对单一,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对教师列举的知识内容难以有效理解。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一些生动、形象、新颖的内容,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1]。
例如,在前言部分以“可口可乐碳酸饮料容器材料的选择”为例,列举容器材料所需满足的条件,对比不同容器在承载可乐时的差异,分析玻璃、塑料、易拉罐的材质特点,进而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竖直的钉子掰弯,但是怎么能将弯钉子竖直呢? 这种浅显的生活现象能够引发学生的研究与讨论,进而降低单纯理论知识的陌生感、距离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内涵的丰富性和科学教育的人文性,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纯理论知识造成的教学局限,也能够给予课堂教学更多的变化与可能,为后续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
1.2 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教师讲授信息的传递,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社会建设逐渐深化,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等问题纳入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动性。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材料科学基础》对后续学习、就业的重要性,明确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理念。教师可借助导学制度,形成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依从的引导式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整思维模式,进而有效掌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3]。应用型本科《材料科学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并非灌输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案例相结合,借助“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
2.1 引进多媒体教学方式
《材料科学基础》的授课模式可以动静结合、灵活调整,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以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晶体结构三维图像、晶体结构缺陷运动、相图立体图、 质点扩散等内容无疑是学科知识的教学重点、难点[4],学生仅通过讲授、文字解读等方式难以理解其中的核心,教师可借助三维动画展示的形式,使学生从虚拟现实的角度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抽象概念,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教学方式的一种,而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万金油”,教师不可夸大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能将多媒体教学全面取代传统教学。一旦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则可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建设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与需求,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如果长时间使用多媒体授课形式,学生在交替频繁的课件内容中不能够有效消化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利用传统的板书进行讲解不仅能给学生充分的理解、反应时间,而且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体现得更为直接[5]。需要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工作方法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创建多样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将多媒体教学与教师板书教学相结合,利用二者的优势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发挥不同教学模式的引导作用、教育价值,展现出工科教学的针对性、指向性。
2.2 开展讨论,学生试讲
《材料科学基础》是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初探”,也是由理论基础向专业实操过渡的重要课程之一。《材料科学基础》教学课程为64 个学时,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板书结合。与此同时,还可适当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小组研究、学生授课的形式,打破教师单一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课堂中的多角度互动交流[6]。
教师可设定一个研究问题,将学生划分成3~5 个小组,每组根据既定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讨论,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完成一节课的讲授之后,可以根据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邀请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讲解时间为5~10min,在讲授结束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讨论。这样一来能够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的全面提升。
3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改良的关键性因素便是教师,学校只有做好了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为后续的课程改良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下,本校《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师组成员有13 人,其中8 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则是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整体队伍相对合理,且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绩斐然。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课程改革的整体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师资力量[7]。首先,需要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进行培养和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明礼诚信的基本素养,在教学中将言传身教落在实处,既能够教授专业知识,又能够渗透德育教育;其次,举办科研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竞赛等,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再次,需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择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深入班级、深入科研第一线,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8]。最后,实施产教融合、以产带教等教学形式,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活动,促进本校业务水平全面升级。
在师资力量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国际化、现代化建设要求,避免出现坐井观天的封闭式建设,阻碍学校课程改良的整体进程。为了保证师资团队建设能够在国际化视野下得到有序的开展,院校在进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理念,这样才可以保证各个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院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各个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学校还可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既能够收纳全球领域内的教学资讯,又能够充实教师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加完善的学习信息支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展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凸显工科专业的教学特色[9]。
4 考核方法改革
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力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学内容、研究命题尽量结合材料成型、参数研究的内容,与工科专业的切实需求相结合,降低对公式、 概念的教学力度,转而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评判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考核内容的设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创新意识,减少学生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与此同时,还需要改变期末成绩完全以试卷成绩为准的现象,学生每学期的总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率、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与预习等方面决定。实验成绩则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思考状态、完成项目水平等方面。其中成绩与期末成绩则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知识获取和掌握的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督促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中,降低期末复习的压力,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综合成绩[10-11]。
5 结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良和调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一线教师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挖掘,逐渐探索出适合现阶段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总结教学重难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同事们研究讨论,才能够实现课程教学改良,转变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