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2-03-24叶群
叶群
(温州商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不仅要求高校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而且要注重课程开展的效果。所以,高校怎样有效地提高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及能力,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在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对创业进行了试点教育,这也是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开端,其试点教育高校主要在上海交大、 清华大学及黑龙江大学等共九所学校进行,在试点创业教育开始之后,其他学校也开始进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教育部在2012年对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并印发了相关的文件,主要要求包括:高校设置“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此外,为了让更多的高校进行该课程的建设,各省相继发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各高校积极推动,诸多高校编写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专著,如吴勇主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2]。
2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教学过程主要依靠课程讲授,是实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即“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3]。很多高校基于此文件,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课程。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课程效果比较明显,整体上看,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个特点:一是推进快,二是普及广。
3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高校创业课程建设主要基于人才培养目的来进行,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的地方,还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对于一些有创业天赋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4]。此外,还要对这些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重视和关注。我国很多高校对于人才培养中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并不明确,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强化也比较薄弱,还有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学校要把握好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3.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够完善
研究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许多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结合实践。也有部分高校直接开展实践类活动,例如直接举办创业设计比赛,这样的活动往往会因为没有理论支撑而中途夭折。另外,大部分高校会单独开设“双创”课程,例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础》。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内容需要完善,需要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3.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够完善
一些高校还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只作为公共选修课。尽管很多高校针对相关文件要求进行了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培育和孵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所有课程应该连贯成体系,相互配合,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其实创业是一门集专业、 系统、 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全国高校都开始逐渐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且已经构成比较成熟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5]。比如课程结构体系还需要完善,课程建设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没有多学科融合发展,知识的实践有效性不高,没有规划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学体系等,这些方面制约了高校创业课程建设的发展。
3.4 没有重视培养创业素质
有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看成创业理论学习以及技能的培训,这样的教育形式是比较片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培养技能,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内容,把创业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把创业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结合在一起,培养出拥有较高创业素质的大学生。
4 优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4.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的构建目的明确化
第一,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一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高校应该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和相应的教学改革,通过“双创”课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制定是以培养人才、 为国家提供创新创业人才为最终目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实施必须以学生适应社会、能够全面发展为指导方向。
第二,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高校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有所作为。首先,应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全方位及多样性等因素考虑到,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及热情[6]。其次,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在夯实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并重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加有能力的创业者。
4.2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实践
第一,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具有较好的创业意识是毕业之后参加创业以及能够顺利创业的前提,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增设《创新创业基础》《创业理论》 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创新创业思维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前具有明确的选择定位,并能够在毕业之后正确选择职业和创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就业、提高创业机率。此外,《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创新精神开发》等课程有利于学生创业思维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就业能力。
第二,丰富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开展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为日后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创业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年级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高校应开设系统化的选修课,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三,为学生搭建开放的实践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促进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应当积极融入体验式教学、模拟实训等实践手段。通过实训平台、模拟沙盘、模拟创业实践等媒介,让学生提高合作意识、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浙江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网络模拟操作平台,让学生在网络中模拟创业流程,能够使学生及早适应将来的创业。
4.3 强化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上,高校需要和目前创业市场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微调,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创业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找和专业课程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亮点,把创业以及专业作为培养人才的方案,研究新的教学课程,形成“专业+创业”的模式,在这其中包含基础课程、创业培训、专业教学,在实施专业教育的时候融入创业理念以及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不能进行有效融合与转化实践的问题,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5 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是否实现了初设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其中评价的意义就是规范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行为。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两个部分,其中内部评价机制主要是微观部分,是对创业教育课程或单一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的评价; 外部评价机制主要是宏观部分,是对创业教育整体实施状况的评价。
构建完善的内部自我评价机制,借助评价及时找出问题、纠正问题,完善创业课程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生作为接受创业教育的主体,是课程教育的参与者,所以对创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最有发言权。另外,课程评价体系也需要高校的监管部门和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关于课程评价的标准,评价是否已经构建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机制,诊断准则不应只有创业人数这一项,还应该检查教师设定的课程完成程度。
第三,关于评价的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不能只重视实施的结果。如果创业者受益,这属于显性结果;如果创业者在创业期间获取经验,这属于隐性结果; 甚至有些结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比如说创业者拥有的能力[7]。因此过程评价更为科学以及合理,评价的时候应该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使用。
第四,借助第三方评价,管理、监督、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体现社会价值,就需要充分使用完善的外部评价体系[8]。
创业课程教育评价的标准,应使用外部评价标准和内部评价标准结合的方式,外部评价标准综合性强,主要是看中能力以及素养,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但有一个缺点是外部评价更重视结果。
6 结语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应该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开拓精神的人才,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丰富课程体系以及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三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同时应当转变教学理念,营造创业环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