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2022-03-24王卫卿王永利陆先亮
王卫卿,王永利,陆先亮
(常州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很多学校认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劳动型岗位的需求。为了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有必要积极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在新时期,通过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强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充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有着平等重要的地位,且两者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1.1 两者的目标相互促进
在教育目标方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提升自身劳动意识,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最终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拥有勤劳、敬业等多重优秀的品质。因此,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创新创业也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所以两者的目标是相互促进的。
1.2 两者的内容相互融通
高校的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思想是每一位优秀的青年都需要具备的,尤其是勤劳、奉献等精神,既是劳动的核心所在,也是创新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在进入新时期后,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始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劳动,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1]。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要指导,这一理论指导促使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容互通。
1.3 教育方法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基本一致。首先在劳动教育方面,劳动教育使用的教育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实践,即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劳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夯实基础,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最终走向成功。由此可见,在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1.4 教育功能具有相合性
劳动教育的教育功能在于大学生的精神构建,即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一定的塑造,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积极付出,实现自我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让学生能够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挑战和各种困难[2]。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功能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具有相似的属性,都可以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其解决很多潜在的问题。
2 促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2.1 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与劳动要进行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离不开劳动教育,这也是推进两者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当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且尊崇劳动美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劳动也因此有了全新的内涵,在新时期进行劳动教育,就必须尊重实践。[3]高校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实践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创新创业的潜在元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创业可以将智力劳动和复杂的劳动过程体现出来,这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劳动观念、 劳动技能不断进行融合,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观念。
2.2 促进劳动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
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劳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人才体系的不断完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需要将劳动摆在重要的位置,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劳动在创新创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应用,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高校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促进两者的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促进两者的融合可以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辐射范围较小的情况,并且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通过两者的融合,还有利于提升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劳动观念,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励学生。
3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缺乏全面的认识
从我国高校现实情况来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融合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两者之间的融合认识不足[4]。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也将劳动教育当作是普通劳作,未认识到劳动教育内在的意义,造成了两者的脱节,缺乏促使两者深度融合发展的框架和实施体系。
3.2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协调机制僵化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推动两者的融合,需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协调,但当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协调机制存在僵化的情况。高校无法充分利用社会的现有力量来进行劳动教育,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无法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如果僵化的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改善,必然会导致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情况,进而导致学校、社会、家庭相互之间无法实现协同育人。
3.3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虚化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主要通过几种不同的形式来开展,第一种是学校教师进行引导,在学校内部实施,缺点是比较封闭;第二种是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构建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缺点是活动内容有限;第三种是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赛事,但局限是当前的比赛大多流于形式[5]。所以高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在实施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导致在育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认识不清,也因此忽略了劳动的价值。
3.4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设置固化
课程设置的情况会影响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效果。当前高校存在课程内容单一、教学内容理论化严重和个性化不足等问题,导致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即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和观念无法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体现,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无法深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6]。虽然高校会经常举办讲座、沙龙、创新创业大赛,但是依然无法促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结合,其融合效果并不理想。
3.5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影响逐渐弱化
劳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产生增值效应。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通过实际的劳动来突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时,大多将融合重点放在了理论层面,针对性不足,融合内容也比较泛化。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树立良好的、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创新创业精神,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影响力也越来越薄弱。
4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4.1 加深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认识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对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校要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相应举措。首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全面的学习制度。其次,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并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尤其是要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将学生当作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来构建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劳动能力。
4.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活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融合,高校还需要将融合过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两者的融合过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学校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整合,加深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学校还要加深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让每一个育人环节都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始终坚持劳动教育的观念,构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积极,充满活力[7]。
4.3 进行融合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劳动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课程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而调整课程内容。因此,学校需要将“创新创业+劳动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重点,构建理论课程加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师生积极走出校园,为社会培养全能型人才。
4.4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需要突出实践性的特点,所以不论是校内的教学还是校外的教学与实习,都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教师要着重开展实践课程和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劳动技能; 鼓励学生自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劳动能力。尤其是一些创新创业比赛,是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劳动技能最为有效的方式[8]。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5 培养“双师”教学团队,促进两者融合
培养“双师型”团队,从社会上选聘一些优秀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举措。作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素养,同时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并且将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经验引导下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学校也可以积极对其现有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到一些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以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与此同时,那些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也是高校“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