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基础与路径

2022-03-24陈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教育

陈华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近年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通过注册公益企业或社会组织,将商业模式引入社会服务领域,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公益创业实践路径。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储备大量优秀人才,对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和推动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意义

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或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1]。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现代商业企业相比,公益创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实现经济效益,还能整合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供给,协助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社会服务,创造社会价值[2]。公益创业教育则是指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3]。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应然之举,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还能培养公民的健康人格和综合素质,丰富基层社会公益服务供给,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1.1 公益创业教育能有效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公益创业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4]。公益创业教育就是将公益创业所必需的思想品质、创业意识、创新思维、知识体系等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身品质和素质能力,激励青年学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公益企业家,创办公益组织或企业机构,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助其成长为具有公益价值理念、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

1.2 公益创业教育能有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公益创业兼具时代性、公益性、市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时代要求、市场规律、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理念、责任意识、高尚品质、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素质。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公益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不断延展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达成度。

1.3 高校公益创业能有效促进社会公益文化繁荣

公益创业教育倡导公平正义、友爱互助的社会文化。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特别是注重运用公益理念和创新能力来解决社会问题,能有效激发师生参与高校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本身就是推广公益创业理念、宣传公益创业政策、培养公益创业团队、树立公益创业典型的一种方式,必将促进社会公益文化的繁荣。而社会公益文化的繁荣,必将引导更多的民众关注公益事业、投身公益服务、创新公益产品、丰富公益供给,提升基层社会民众、弱势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文化氛围,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

2 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基础

公益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需求是公益创业发展的根本动因。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政府、企业、高校、社区等的积极推动下,公益创业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更加奋进的姿态展现出了全新的活力和风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自信”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创新创业理念的普遍共识和政策体系的渐趋完善,都为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时代际遇。

2.1 社会传统公益文化的回归与繁荣

公益文化是孕育公益创业意识的土壤,为公益创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灿若星河,素有仁爱友善的优秀传统。与此同时,社会对公益慈善帮扶的需求,以及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成长需求持续增长,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社区机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的公益保障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86.6 万个,接收捐赠收入873.2亿元,拥有持证社会工作者达53.4万人,注册志愿者近1.4 亿人,有1 664.2万人次在民政领域共计提供了4 326.9万小时志愿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民慈善的意识也会逐步提高,公众对公益创业的认识也将越来越深刻,为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2.2 公益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全球掀起公益创业研究热潮。2006年,公益创业家Muhamad Yunus因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功吸引了诸多学者关注并研究公益创业,全球掀起了一股公益创业研究与实践的热潮[5]。二是国内公益创业教育方兴未艾。湖南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大学生“滴水恩公益社团”,开始探索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新模式;次年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对公益创业及公益创业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公益创业学概论》(唐亚阳主编)至今仍是公益创业启蒙的首选教材。目前,创业课程已经成为各高校必修课程,作为创业的一种独特类型,公益创业也逐渐为青年大学生所熟悉。三是公益创业竞赛精彩纷呈。2009年起,公益创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公益创业竞赛越来越多。2014年,“挑战杯”全国赛首设公益创业赛,并将其作为三项主体赛事之一。2018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社会环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仅2020年第12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吸引了全国2 786所学校的17.9万个项目、近百万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其中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类别占比45.52%。四是进行公益创业实践。据民政部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1季度民办非企业单位达51.5万个。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首倡“公益创业”模式第一人袁子弹,从2006年起一直尝试探索多种不同的公益创业新模式,他先后创办了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深圳爱上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爱榜传媒有限公司等多家公益创业组织或企业[6]。

2.3 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渐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商业创业和公益创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便利条件。一方面,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政策支持,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关注社会变革而又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随着“简政放权”和“只跑一次”政府职能改革的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注册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手续和成本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创新创业的热情,激活了商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活力,众多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组织应运而生,其中不乏青年大学生注册运营的公益创业机构组织,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运用商业化、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营方式产生经济收益,以满足自身的发展。此外,受益于国家扶持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众创空间发展非常迅速,不仅为大学生商业创业、科技创业、网络创业提供了支持和便利,也为公益创业提供了平台和空间。据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地区已统计众创空间6 959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达1 889家,拥有创业导师63 207人,举办创新创业活动53 139场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36 813场次,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63 874人。高校(含所属部门、科技园、资产经营公司等)为运营主体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有216家,占全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9.05%,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通道”。

3 高校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公益创业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新颖的公益创业模式和娴熟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大学生情感丰富,精力充沛,是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公益创业的潜在主力。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公益创业理论课程体系、拓展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强化公益创业教育指导团队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意愿、创业技能、创业孵化和初创企业存活率,让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3.1 完善公益创业理论课程体系

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易产生投身公益社会服务的美好意愿,但由于缺乏社会经历和实际管理能力,很难由志愿者自然成长为公益创业者。高校通过开设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创业意识,提升公益创业知识技能。大学生可以将公益创业实践活动与个人社会价值实现、专业学习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创造性地用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并最终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受人才培养方案学分总数限制,高校创业课程多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进行,鲜有独立设置的公益创业课程。因此,高校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完善公益创业课程模块体系,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南京工程学院以自编创新创业教材、KAB/GYB/SYB创业技能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见习、创新创业人物访谈、创业计划大赛为辅助,构建了40课时的公益创业教育三级分段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制定公益创业课程培养目标时,不能仅仅以培养创办企业人才为目标导向,而是要将公益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观。在设置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时,既要遵循理论知识体系规律和青年学生认知特点,也要根据学校优势学科、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科学设置富有时代特征、本校特色、专业特点、社会急需的多层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理念、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公益创业课程模块要更加贴近学科专业方向,低年级课程目标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高年级课程目标则侧重于创业技能和实务锻炼。对于少数有兴趣和潜质创办公益组织的学生,则需要进行专门技能培训、个性化创业指导、一对一项目孵化,综合训练提升公益创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能力。

3.2 拓展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获得创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公益创新创业的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构建多样化的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南京工程学院是全国产学研合作典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多年来始终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弘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创新学院、创意工坊、创业基地、创造车间”为主体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行创业训练,走出宿舍即能体验创新精彩”。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途径。高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工程化实践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南京工程学院依据现代工程与产业技术“跨界整合、交叉融合、高度集成、快速多变”的新特征,与中机联、中电联等6大产业联盟和100多家国内外龙头企业机构深度合作,建设了1万多平方米的工程化项目教学基地,打造了80多个项目工作坊,共建了240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7]。公益创业大赛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公益创业者才华和创意的机会平台,好的创业项目更有机会获得大赛资金扶持。高校可以联合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搭建公益创业大赛的服务支持体系,打造公益创业活动品牌。此外,高校创业园是专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体空间和孵化指导的实践基地,公益社团是最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辈教育”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公益社团和创业园见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转化。

3.3 搭建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目前,大学生公益创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相较于商业创业而言,公益创业面临的首要困难仍然是创业资金的筹集,许多大学生参加公益创业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启动资金。公益创业初期,经费多依赖于政府,服务多依赖于志愿者,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服务水平不稳定,经常给公益创业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利用地方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丰富资源,搭建公益孵化平台,为公益创业项目提供技术和基金支持,推动公益创业成果的转移转化。另一方面,高校更要依托自身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创业项目孵化、企业经营指导等全流程服务,切实提高大学生初创企业的风险化解能力。众创空间“天印梦工场”,既有经营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初创企业和大量的孵化项目,既支持商业创业,也开展公益创业孵化,还有功能完备的大学生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大大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天印梦工场”形成了“创新推动创业、创业激励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师生互融共创、学生抱团发展”的文化氛围,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扶持资(基)金专项”种子基金和“江宁科创投·南工程创投中心”,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186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等45家。“天印梦工场”公益创业培育中心(2013年成立)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基础,鼓励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公益创业,孵化出了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等,注册社会组织20余个,占南京市江宁区示范组织的60%,年开展公益服务项目200余项,直接带动千余人就业,年营业额达到3 000万元,培育出了江苏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江苏好青年、南京好人等数十名,已经成为南京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创业团队集群。

3.4 强化公益创业指导教师团队

公益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极具创业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作为保障。高校还没有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学科,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创业型教师还是空白,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兼职公益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工程实践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加强现有专业师资的创业教育培训,如经管相关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发挥他们在理论水平、教学经验、贴近学生上的优势,能够满足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三是聘请政府机关、企业商会、初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作为校外导师,以弥补校内教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历的不足。如众创空间“天印梦工场”组建了由知名教授、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科技园区领导、投资机构负责人、财务专家、律师团队、持证创业指导师(创业园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等组成的近百人的专兼职创业导师队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沙盘模拟、项目辅导等,帮助创业团队解决生产经营难题。为充分发挥“师生互融共创、学生抱团发展”文化理念,“天印梦工场”大学生创业者于2015年自愿组织成立了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创客商会,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南京市工商联成立了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客商会,依托南京工程学院校友会成立了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以创新思维拓展构建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专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4 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公益创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潜在主力,社会现实需求和公益文化氛围为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