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中以“六个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研究

2022-03-24张妍妍李鹏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高育人技能

张妍妍,李鹏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40)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双高计划”的实施,将引领职业院校走上持续寻求改革创新、产教科融合的发展之路,使职业院校逐步建设成为富有内生动力、特色鲜明、支撑经济产业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职业院校[2]。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已不再仅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是对高职人才的思想政治、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引领创新改革的文化育人模式,以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各项“高素质”的养成[3]。

1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对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

1.1 “政行企校”对高职人才综合素养的现实需求

在“政行企校”共建交流中,通过调研得知,对高职人才最重要的素养需求集中在八个方面:严谨负责、忠诚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奉献、创新攻坚、学习进取、技术技能。这些需求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提出了迫切的需要,需要文化育人充分发挥作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

1.2 高职人才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现代经济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革新愈加迅速,对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需求也是日新月异。高职院校三年的知识及技术技能教育内容、时长和实践训练都有限,存在容易被替代,与职业、岗位不匹配等问题。决定高职人才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养还在于人才的道德品质、进取精神、行为习惯、通用能力及文化修养。通过文化育人,高职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终身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3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

高职校园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4],但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体现高度价值认同、鲜明职业特色和注重质量、引领创新的“双高”院校校园文化还没有建立完善。现有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仍存在硬件文化环境建设不足、软件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不系统、与第一课堂教学融入不深和职业文化及特色文化不凸显等问题[5]。文化育人没有发挥应有的全过程浸润作用。文化应成为师生共同行为习惯和内生动力,成为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动力[6]。

2 以“六个融合”为导向的文化育人的建设内涵

“价值认同、情感陶冶、文化素养、工匠精神”是“双高”赋予高职院校新时代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目标,探索构建以“质量与创新、职业与学业、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学校、中国与世界”六个融合为元素的校园文化育人内容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将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7]。

2.1 质量与创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体现在技术技能培养的全过程。新时代中国制造的质量意识、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追求和高职人才的基础底色,应作为“双高”建设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元素。让学生在成为工匠的过程中,认同质量在生产制造过程的重要价值,寻找技术技能革新的创新方法。

2.2 职业与学业

加强职业与学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融入企业文化、职业和岗位标准,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及职业形成归属感与自豪感,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习惯[8]。这对高职学生更早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高职人才迅速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人才缩短了适应的过程,能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的无缝衔接。

2.3 艺术与技术

文化素养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亦应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内容。美育是人持续发展的能力,艺术与技术技能的结合才能制造出有灵魂、有生命、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将从解决基本需求转为对精神、人文和艺术的更高追求和体验。高职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再与技术技能有机结合,将有效提升现代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4 传统与现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技艺博大精深,要坚持传承与创新,以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技艺融入现代产业的生产制造中,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技艺在现代工艺中得以创新发扬,让其中的优秀精神得以在现代产业中得到传承与发展[9]。

2.5 地方与学校

“双高”建设院校还应立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共建服务地方的平台和机制,促进地方建设发展和学校的自我发展。要将地方文化、地方产业、地方社区、企业及农村等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校园,以各类共建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6 中国与世界

“双高计划”强调,要让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建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文化向世界推广,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引领者。因此,要加强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的交流,让高职人才认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特色职业教育。

3 以“六个融合”为导向的文化育人建设路径

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基础上,融入“六个融合”文化育人元素,选择“三类课堂”作为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推进第一课堂主题化、第二课堂课程化、第三课堂项目化的路径建设。在实践中积累丰富、多样、开放的实践活动载体,并建立评价机制,最终形成立体、多元融合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新格局[10]。

3.1 第一课堂专题化建设

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主阵地,丰富原有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挖掘更多教育载体,将原有以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智育内容,拓展丰富为以“六个融合”为元素的德育内容[11]。

将第一课堂充分进行专题化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专业教育,将专业发展现状、前沿技术信息、发展前景、素养要求等专业教育内容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学业及职业规划教育,将学业与职业规划有机统一,明确奋斗目标、素质要求及实施计划;加强企业认知教学,在实训实操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认知教学,使学生充分走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生产实况、需求及困难,融入企业精神氛围及素养要求。

3.2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

以课程化建设方式推进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六个融合”文化育人元素,分类设计第二课堂素质培养模块,选择优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精心组织开展并达成实践活动既定课程育人目标,形成较为科学系统而又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课程体系[12]。

通过优化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课程供给、活动课程自主选修,满足学生素养提升的个性化需求。做好第二课堂活动的顶层设计,将“六个融合”文化育人元素充分融入活动课程体系中。例如:系列主题团课,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学习;“六文明”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开展自律养成教育;“一院一品”专业文化系列活动,推进专业、职业文化及其素养的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技艺传承”系列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博雅通识系列讲堂,实现人文艺术、通识知识的普及;“学术科技”“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等[13]。

3.3 第三课堂项目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操工作过程中人才所需的技术技能及品质素养。充足有效的第三课堂实践实训项目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不断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成效。

将第三课堂实践实训进行项目化建设,以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为培养侧重点,开设实践实训项目课程[14]。例如,“专业模块化实训课程”项目,培养各专业专项技术技能所需的特定素养;“1+X”证书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复合型技术技能,丰富学生的就业本领;“劳动课程”项目,在劳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大师工作室”项目,聘用“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工匠大师,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学交替”项目,打通校企人才紧密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岗位素养精准、精细化培养。

4 总结展望

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育人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代职教人才培养所需,明确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深挖校园文化育人的文化元素,构建丰富、分层次的育人路径和载体,让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另外,我们还应探索建立可量化的、信息化的文化育人情况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四种维度纳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集支持、评价、改进为一体的量化赋分信息化平台,及时诊断培养情况,评价培养质量,分析问题及原因,进一步调整培养方式,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双高育人技能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