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2022-03-24李勇古翠英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评价

李勇,古翠英

(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 843300)

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场所,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根据教学要求,主动承担起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征

一是目标的发展性和建构性。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质来看,它并非是以预防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即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对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解决能力。课程目标会给教学过程带来一定导向作用,教师、学生和环境都会对课程实施带来影响,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体系,这就体现出了目标的建构性。即表面上看似一切已经确定,但在落实过程中会不断丰富和强化。

二是内容的实用性和体验性。实用性即是指会给学生成长产生一定效用,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更能预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疑虑,促使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实际生活体验与感悟完成的,只有在体验感悟中得到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并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项事件做出积极解释,最终才能产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及人生态度。同时该课程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挖掘学生潜能,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必须注重体验性[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从中领悟具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最终内化成做人做事的基本理念与品质。

三是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互动性原则是教师要与学生的心灵发展相契合,基于双方平等的关系,通过深入沟通、合作、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感受与需求,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实现积极人生目标。开放性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学空间,另一个是课堂氛围:前者应落实室内环境布置,从物品摆放、光线控制、空间大小等方面着手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后者应加强心理环境营造,构建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真实把握学生感受和情绪,确保教育效果。

四是评价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含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内容多样,这就使得课程评价时不能使用单一的体系;同时学生在成长环境、个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决定了评价工作不能只以某一标准进行统一评价。因此,评价综合性则是指不能只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要以学生感受及行为改变作为关键指标。灵活性则是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都要以课程的实施状况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此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基本作用,从而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成长的同时,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2.1 注重主体内生性发挥,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主体包含了学生、教师与学校。通过体现主体内生性,能更进一步强调主体选择及整合,主体为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因此,强调内生性,不仅能促进课程发展,还能使主体实现稳定进步。

2.1.1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开设选修课程。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并不能起完全的指导作用。即使课程再丰富,但有限的课堂时间还是会导致很多主题难以全面展开,为此还需引入选修课配合进行,例如《心理分析》《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卫生与咨询》《心理健康教程》等。但要确保选修课类型和作用对象之间的匹配度,使学生能有更多适合自己当前学习需求的选择。

其次,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学校带头,联合相关教师,基于自身办学理念、学生状态以及课程特征,制定出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同时满足生活化和专业性要求的教学资料。实际开发时,要注重与统编教材、专家教材之间形成互补,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其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2]。例如可以将本校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困扰作为整体框架,再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学专著、真实个案、心理健康活动总结等,为保证教材形式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加一些心理学趣闻、心理测验、小知识和插图,使书本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

最后,构建分层评价体系。即应用专业问卷或心理量表,如SAS、SDS、MMPI以及《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全面收集学生课程前后的实际心理状态信息,评估教学效果。对于评价主体,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其他模式为辅;评价对象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评价,以掌握影响课程效果的相关因素;对于评价标准,应以学生行为改变和心理状态转变为基本依据,不能直接使用统一标准简单评价[2]。

2.1.2 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落实学情调查。为使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生活相契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具体应依托专业的学情调查,通过综合、科学的方式,以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内容为核心,对学生需求、特征及个性实施全面总结与分析。例如可以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申请适合的科研项目,对其开展心理测评等。

其次,注重实时性。即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和学生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及时进行素材更新。在教学语言方面,除了要使用学生易懂的表达形式,还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常用表达,如各种网络流行语,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和同龄人交流一样的心理体验,进而真实表达自我。

最后,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实际情境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心理变化提出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除了常规的案例分析法、心理测试以及小组讨论模式等,还可以增设角色演绎、心理游戏、画自画像、沙盘游戏等更有代入感的方式[3]。

2.1.3 应用课程技能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即要带领学生明确和了解自身在不同群体中的位置与能力,使其能在后续经历中持续了解和评价自我。例如可以组织开展一场“认识自我”的主题活动,以“匿名互评”的模式让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同学心中的样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完成后再从生理、社会、心理、理想几个角度着手展开自我评价,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自我认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

其次,带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转为促进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动力,还需在课堂上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座谈会”,将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再准备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卡片,通过提问、小组自由讨论、派代表回答等流程内化知识;同时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最后是如何解决的,或者让大家帮忙找出解决办法[4]。

最后,创造实践机会。学校应尽可能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场所设施,如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量室、户外心理素质训练基地等。同时设置有关人际关系、协作精神及情绪控制等评估性项目,使其融入日常的文体活动中[5]。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组织发展充分支持,与校外组织加强合作,带领大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技能应用强化,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2 建立特色化课程,促进共生发展

2.2.1 应用本土资源

一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与价值取向,能展现出民族思维与文化体系。将其具体理念和方法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能彰显中国特色,还能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承,提升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确立道德标准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内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好有大量内容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如《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能使学生待人接物更为得体;《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能让学生在明确自身价值方向后做出正确选择。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高尚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完善校园环境。对于自然环境,可以基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对校园整体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增加绿植,合理搭配建筑色彩,创造出宜人舒适的外部环境。对于文化环境,则利用校园电子屏、广播、学校官网和社交平台等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娱乐学生身心的同时,促进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

三是重视学科交融。即把其他学科作为基本支撑。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有所差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及理论,对问题形成不同看法,拓宽视野,全面分析问题。如直接把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譬如把生物工程中的分子技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生理机制研究中,或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分析中[6]。

2.2.2 优化网络教育形式

一是合理应用网络课程。如采用微课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心理学理论,掌握相应的心理调适技巧;或应用网络名师直播课、心理讲座视频等建立网络课程。但整体上要将实体课程作为核心,网络课程作为辅助。

二是研发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系统。软件需要具备基本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也要体现出趣味性。例如可以开发专门的线上作业软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作业评估;或开发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软件,以关卡设置为主,引导学生从浅到深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利用在线PK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趣味性;同时还可以研发心理健康帮扶软件,让学生针对虚拟对象展开心理辅导,实现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应用[7]。

三是发挥媒体平台优势。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推出心理健康内容。如应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教育资讯、趣味心理测试、心理美文等。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即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选修课程,或开设心理教育栏目。例如通过心理测评栏目带领学生进行自我认知;通过开心时刻、心情锦囊等模块给学生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等。

2.2.3 建立共享平台

一是定期加强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即相互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相关心得、经验和进展,也可以联合起来设立科研项目,针对共同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在交流当中相互学习经验,借鉴教学方法[8]。

二是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非是单一因素引起,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在授课前,需重点对学生家庭基本状况做出了解,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及时与学生展开针对性沟通。另外,还要树立成人即成才理念,借助社会现实,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从社会评价到社会舆论导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建立课程咨询机构。专业化的咨询机构,一方面能提升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促进课程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作为一项辅助环节,还能减少决策失误。具体可以在学生工作处,设置2-5名专职心理辅导员,通过系统化培训,面向全校学生展开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并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提供建议,减轻高校课程建设负担。

3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但影响其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还与社会未来发展紧密相关。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较为复杂,不仅需要高校从思想上加强重视,还要在行动上跟进落实,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走向完善和成熟。对此,可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着手,全面推动课程合理化设置;并以本土资源应用、网络教学形式创建等手段为要点,建立特色化课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加强理实结合,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评价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心理感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