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022-03-24李敏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科技中国 2022年2期
关键词:功能型科技服务

■文/李敏(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新型研发机构以其创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在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代表类型,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的核心支撑,旨在围绕重大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放协同等模式创新,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共同开展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从而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增强创新的策源功能;完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服务,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现有的15家功能型平台进行的实地调研、访谈与跟踪,梳理了此类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十四五”期间持续、健康地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上海科技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自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为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本市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的《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细化了具体要求和管理模式。2016以来,上海市分四批布局建设了15家功能型平台(2016—2019年每年启动一批),覆盖了上海的9个区,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总体来看,平台建成了一批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研发与转化中试线、测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合作机制,孵化带动了一批科技企业和产业集群,基本完成了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一)建成了一批研发与转化共享设施,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能力逐渐形成

多数平台围绕所在行业领域技术创新过程或环节,陆续建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研发中试设施、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测试实验室、数据标准库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产业化提供产品开发、技术验证、工艺研发及测试解决方案,对外服务的基础能力正在形成,对外服务合作网络逐步扩大。至2020年5月,15家平台服务全国用户1600家(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为主),服务收入累计超过13亿元(未计孵化企业、服务客户增长等间接回报),覆盖了产业上下游和产学研各领域。其中,微技术工研院以相关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共性技术和先进的中试服务为支撑,2019年服务收入超2亿元,与一批客户形成服务或合作关系。生物医药平台组织抗体药、生物药、细胞制剂等30余家子平台,提供中试服务累计达到40万次。

(二)形成了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机制,推动技术产业化的合力得到加强

平台作为企业化运作主体,大多数在建立之初就充分对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在沪研究所等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吸引他们出资和参与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三分之二的已启动平台均有高校或院所参股,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科技成果的来源和质量、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参与,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共性技术研发、对接全球优质资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集成电路平台聚焦装备制造、材料、芯片设计等领域核心技术,联合相关高校、芯片制造企业等用户及高水平研发力量,集聚高端研发人才,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支撑产业链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工控安全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汽车、航空、轨道交通、水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在功能安全、工业信息安全、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安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三)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团队,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各平台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建设与运营,部分平台在集聚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共计集聚和培育各类人才1700余人,在孵企业160余家。智能制造平台承建了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的全球第10个、中国第1个项目中心,建成国内首条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线,通过联合攻关、孵化和投资,带动和集聚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北斗导航平台精准把握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找准行业发展共性需求,通过研发攻关与服务等,与华测导航等科创板上市公司共同带动了青浦区导航产业的发展。机器人平台牵头起草智能化与可靠性国家标准16项,孵化培育相关企业10余家,基本形成辐射长三角各机器人产业园的服务能力。

二、上海科技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动荡不断加剧、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大背景下,功能型平台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在调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吸引龙头企业参与、集聚各类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还不够紧密

一是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基础还需加强。上海提升产业能级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赋能,需要强大的产业基础的支持。新形势下,上海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关键的技术材料等“五基”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关键的技术材料、关键的产业基础技术、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建平台存在研发实力、研发基础和行业影响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平台依托园区、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而建,规模小,研发实力、整合创新资源能力、人才集聚和团队建设等方面不够强,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龙头企业和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不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龙头企业普遍具有熟悉国内外市场发展态势、深刻了解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研发与攻关基础较好、人才集聚力较强等特点,对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带动能力。当前布局中龙头企业参与度、国有企业之外的多样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还不够高,影响了平台作用的发挥。

(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成效有待提高

一是从服务模式看,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不够充分。部分平台的主要服务模式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或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提供有限的设施设备的共享、检测服务或者测试解决方案等,对影响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不够,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少,解决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需求的响应能力不足等。

二是从管理模式看,平台运行的内生动力尚显不足。当前对功能型平台既要求坚持非营利性机构定位,又要求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价值导向存在冲突,实际操作存在诸多矛盾。一些平台在项目周期内可以提供部分免费或低收费的开放共享服务,但非营利的要求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久而久之,不论在技术储备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呈疲弱态势,难以形成能够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核心能力。

(三)集聚力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合力尚显不足

一是调动各方参与平台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有优势。企业最了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高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细分领域科技成果和人才储备,中小科技企业在某些特定领域有着突出的技术优势。当前功能型平台在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共同解决问题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依托国有企业建设的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机制与国资管理规定存在矛盾,且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尚需完善。

二是政策协同性还不够有力。功能型平台要求以企业属性开展市场化运作,导致现有的人才、税收、成果转化、国资管理等各项政策尚不能很好地支撑以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为主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运行。此外,市区两级政府支持的协同性不够强,两级政府对平台建设定位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

三、对上海市科技创新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上海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在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上述目标,功能型平台要不断完善在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布局,鼓励有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承担或重组现有平台建设。要强化平台企业的市场定位,发挥市场化机制在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中的作用。要围绕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涉及产业基础的关键技术加大攻关;加强相关研发设施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的服务,促进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培育和形成,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产业能级提升,进一步优化平台布局

一是全面梳理,系统谋划。“十四五”期间,要根据上海市重点产业、先导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基础零部件等“五基”领域短板,形成较全面的“卡脖子”技术清单。要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平台整体布局。对已建平台,结合清单内容充实、调整、完善主要发展方向;对清单内的其它关键核心技术,结合各区产业发展定位,有计划地启动相应平台建设。

二是顺应市场,择需遴选。要根据平台的整体布局,选择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各类企业承担或重组现有平台建设,鼓励产业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要广泛挖掘有市场、有基础、有能力并且有情怀的企业,依托它们的人才、技术、设施、管理、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加大应用基础研发力度,解决“卡脖子”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吸引、支撑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和带动市场的创新活力,自然地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二)聚焦“卡脖子”技术突破,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改进服务模式,明晰功能定位。功能型平台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成为一个能够整合各类创新要素、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带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平台要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涉及产业基础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明显受制于人的基础性、通用性核心技术及事关国家安全和产业生存的“卡脖子”技术。要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有利于产业培育与发展、业内公认的产品研发与攻关的工程化平台、中试线、检测评价、数据标准库等公共设施,并且服务能力能够随产业发展和用户需求不断完善、提升,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是理清管理模式,调动内生动力。要强化平台企业的市场定位,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平台与企业的内生动力。平台企业要有充分的人、财、物管理自主权,能够按照企业发展需要组建团队,加强管理,开展各类市场活动。鼓励平台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做强做大主业,同时能够根据平台的任务要求组织力量完成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工作。对企业承担的平台功能,要根据其完成情况,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三)发挥牵头作用,构建创新要素协同高效的生态

一是以市场化机制调动各类创新要素参与平台建设。要鼓励平台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等各类高水平研发力量,采取共同研发、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使用等问题由各方协商约定,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规范。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合力推动创新生态建设。已建国资平台企业要充分放权松绑,在政策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对其承担的平台功能任务,可参照科研院所在人才、税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管理。同时要简化管理流程,鼓励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的投资、创业孵化,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激励机制等。此外,要提高市区两级政府对平台建设的认同度,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形成推进合力。

(四)坚持目标导向,完善对平台的支持方式

一是结合考核给予平台持续稳定的支持。要从全生命周期的维度,改进对平台的评估考核,保持支持的相对稳定性。要根据平台的功能定位,依据对核心技术突破情况和市场化服务情况加强对平台的考核和支持。优化考核指标及要求,重点考核平台对产业技术的贡献度、综合服务指标完成情况和对产业带动情况等,对运行良好平台给予持续的支持,确保平台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功能型科技服务
功能型党支部发展的现实语境与发展展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科技助我来看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