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外国家级制造业 创新中心建设经验的河南思考

2022-03-24林万成苏一博

管理工程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造业中心

林万成,苏一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求,河南省政府不但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简称《河南行动纲要》),还制定了适合我省特点的《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甚至明确了以2020年、2025年为节点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具体目标,即力争到2025年,建设3至5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打造体系完善、支撑效应显著的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体系。[1]河南省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可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吸收其先进经验,避开其不足,以实现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目前,关于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研究有《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2]等为数不多的研究论文,涉及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比较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模式等方面,尚未发现有关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经验方面的研究。

1 国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21世纪以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全力打造服务于本国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纷纷出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政策,如美国建立15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中心),德国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创新中心,英国建成9家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日韩也加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行列。

1.1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

2012年3月,美国政府在重点技术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实施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简称NNMI)。[3]三年后,美国出台《国家创新战略2015》,旨在确保创新战略符合美国发展方向和整体利益,为具体实施提供指导。截至2021年12月,美国建成立了15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中心),构筑了全球创新中心模式:科技(辐射)+产业(网络)+制度(环境)[4]。

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中心)分别由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和商务部赞助。国防部赞助的研究所共有8家:一是美国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研究所,它主要是为加快增材制造解决方案的开发和部署,用以满足国防部的特定需求,如国防部范围内的冷喷涂路线图、定向能量沉积的标准鉴定等。二是数字制造时代研究所,与各大制造商合作,利用数字主线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使劳动力与供应链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网络弹性,以确保国防工业基地具有创新性与安全性。三是美国轻质材料制造创新研究所,致力面向未来轻量化创新中心构建了由制造商和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生态体系,为工业制造基地、国防和美国经济提供支持,如线弧增材制造、混合动力汽车等。四是美国集成光子学制造研究所,致力创建完整的光子集成芯片制造生态系统,使光子学术界和国防部能够在整个产品开发周期内获得先进技术、能力和资源。五是美国柔性混合电子制造研究所,致力开发大气化学传感器、国防应用天线,在其技术中心进行柔性混合电子的设计、开发、原型设计和试验规模制造,实现一系列军事和民用应用。六是美国先进功能织物联盟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先进纤维与织物技术的多种功能开发、转型和应用,通过演示新型“不设限芯片嵌入”方法 ,开发变色纤维,评估劳动力技能,打造机密研发能力,将先进纤维与织物的机密研发应用于国家安全问题。七是先进再生制造研究所,主要是将创新细胞与组织培养同生物制造、自动化、机器人和分析技术的先进成果相结合,以创建研发工具及符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标准的批量制造流程,如实现骨骼、韧带和肌肉的自动化制造,开发β细胞自动制造解决青少年糖尿病问题等。八是先进机器人技术制造研究所,致力解决有关持久性、速度、可操作性和降低人类生命风险的问题,帮助国防部实现与自主性有关的现代化目标。能源部赞助的研究所共有6个:一是下一代电力电子技术制造业研究所,致力支持行业采用先进电源模块、开发用于航空航天的混合电推进器、推动宽带隙电力电子生态体系开发等技术。二是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研究所,致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的集成数字工具、新型热塑性风叶制造工艺等研发。三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研究所,开发边缘智能传感器集成平台、航空航天和整形外科用金属的能源优化、复合材料制动器制造中的能源优化流程模拟与监测等研究。四是过程强化部署快速推进创新中心,致力于强化不间断分散剂生产、化合物节能离析研究。五是内嵌能压缩和排放降低创新研究所,主要是消除各种不同的设计流程所产生的技术和物流复杂性,引导塑料行业向循环经济过渡。六是网络安全制造创新研究所,致力于从科学和劳动力的角度应对网络安全与制造业挑战。商务部赞助国家生物制药制造创新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开发缓冲库存混合系统、提升产品质量测试效率,从事“experience”体验项目,以振兴生物制药行业。

美国打造的15个研究所(中心),旨在融通产学研在制造业最前沿领域的技术开发应用的合作创新,确保美国创造由美国制造及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4]

1.2 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1983年,柏林创新中心成立后,德国先后建立了近200个创新中心。Adlershof高科技产业园是德国最具典范意义的创新中心,在德国和欧洲,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2013年4月,德国的《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书》发布,产生了广泛影响。英国于2012年1月启动了制造业发展、复苏政策,并在次年10月发布了《制造业的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即《英国工业2050计划》(《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a new era of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the UK》)。该计划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以生产为中心的价值链的再制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制造之后进行销售’”[5]。2015年3月,韩国政府参照德国“工业4.0”战略的基本设想、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开始建设本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投资超过1万亿韩元,用于研发8项核心智能制造技术,缩小与相关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在日本,“东京圈”已成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地带,并逐渐发展成制造业基地,金融、信息、航运、科研、文化教育等中心和人才高地。

2 国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

2.1 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研究

在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设计既有自下而上来自企业、政府、学术界集思广益的信息,又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法规、战略的贯彻。这些战略设计给中小型企业、新兴行业及发展资金不足的行业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同时,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还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大规模公私合作机制。为确保美国在全球保持先进制造业领先的地位,参与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9个联邦机构共同建立并部署了全面合作的创新方式,这种方式能让美国创造成果跻身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并由掌握专门技术的美国劳动力在美国制造。二是确保美国创造由美国制造,15个研究所的会员在各自特定重点领域内合作参与各项技术的竞争前开发,同时研究所会员还响应号召,积极应对美国最为紧迫的挑战,确保美国创造由美国制造,技术不外流。在日本,政府颁布了《新事业创出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及新技术的运用,实施中小企业创新研究制度(SBIR制度)即“以补贴形式援助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商品、新服务、经营革新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及成果产业化”。日本经济产业省等7部门每年发布技术创新支持方向,制定补贴及委托费目标额度,按创新所处阶段分别对中小企业择优提供资金支持。[6]在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书》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战略及技术上的支持,鼓励他们申请创新项目,也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创新以获得研究专项资金支持。[7]德国政府尤其重视初创公司和小企业保护,通过创新引领发展、保持德国制造业强国地位等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创新发展机会。

2.2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注重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知识产权保护,甚至还专门制定了详细计划与规定。美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十分严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知识产权专家,强调保护知识产权能力。大学的合作、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之类的行业中心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议题。“就此,企业可以很好地使用各种工具,来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8]德国政府围绕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营发展的总体战略,在知识产权管理职能、产学研合作、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员工培训奖励、评价机制等方面,制定体系完善、富有成效的制度规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自主管理和保护。这是德国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重点。[9]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世界最高水平的专利审查制度,二是制定领导世界潮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是建立强大的知识产权侵权应对机制。

2.3 构建专门的运营网络体系

美国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Manufacturing Extended Partner,简称MEP)是一个专门面向中小制造业的网络运营计划,已有30多年历史。它的运作架构具有地域网点式、人员的多样化、结构组成合理性等特点,能为制造商提供新产品开发、新客户开发、新市场拓展,能在供应链中提供高价值的渠道和机会。MEP与联邦机构的合作,有利于他们有效便捷地利用资源,为各机构间提供沟通渠道。在资金运作机制上,MEP实施的是成本分摊式:联邦政府拨款支付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即每个运营中心所需差额,由州、地方政府或者私人实体资助,其中也包括向客户收取费用。这种模式大大促进了MEP的有效运作,它将鼓励各中心充分利用资源,改善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商务部长Penny Pritzker曾经指出,“MEP是一个成功的公私伙伴关系的范例,致力于帮助美国在21世纪保持竞争力和创新。MEP不仅为纳税人提供投资回报,而且为使用其服务的企业带来真正的经济利益。"[10]MEP为河南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网络模式。

2.4 完善创新中心的运营模式

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是公司合作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实行的运营模式是分级会员制,即将会员单位分为若干级别,每个级别缴纳会费不同,拥有不同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进入创新研究院的执行委员会和技术咨询委员会的会员单位,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知识产权等诸多权利,以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为目的,满足提升制造能力、自身产品设计能力的需求,从而创造更多利益。这种会员制运营模式是美国大型制造商愿意加入研究院、成为高级会员、持续为研究院出资的核心因素,也是制造创新研究院能够实现自主运营的重要保障。日本政府为创新运营模式,在颁布《高校科研成果向民营企业转移促进法》基础上,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旨在加速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转让,早日面向市场,产生效益。[7]这些技术转移机构由日本高校牵头组建,采用会员制管理方式,实施股份制运营模式,代表日本政府实施技术转移、转让。

3 国外国家级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制造业在国际上的优势不断发生变化,其研发投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研发投入不断降低

投资和创新是重振国家的经济基础的两大手段。在发展国家创新中心过程中,各国的研发投入并不相同。虽然美国是全球研发资金投入绝对数最大的国家,2009年的研发投入仍占全球研发总投入的30%,但这些年来他的份额在不断缩小[11]。美国2015年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总投入的12.27%,居世界第七位,落后于韩国、日本、瑞士等国家[12]。由此可见,减少投资、降低研发投入使创新制造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2 就业与人才培养矛盾增大

制造业的停滞不前,出口额的降低,不断造成大量就业岗位的丢失,从而使新的产能投资也停滞不前,进而使就业机会减少、产业工人待遇低、技能低且没有提高途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圈。工作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效率提升,这是美国主流观点。但是制造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能力却是大家都公认的,并且处于各个不同行业的领头位置。人才的技能与就业的情况是不可分开的两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解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问题,也是解决产业工人就业的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德国、日本、英国、韩国创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的问题。因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应对策略、解决方法,是我们要关注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3.3 外包现象和外企竞争加剧

制造业大量外迁,不但会破坏国家制造业产业链,也会使很多产品无法在国内完整生产,甚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例如,美国企业在海外的研发投入大致是其本土投入的3倍。28万个中小企业无力外包研发岗位,不得不在人力成本上与海外对手竞争[13]。例如在电池的生产上,美国已经失去了其领先地位,亚洲公司将是其电子技术产品发展的重要竞争对手。德国和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外,外国企业的竞争会影响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德国针对外包和外企竞争问题,无论是高科技战略还是工业4.0,都制定了应对策略。因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促其发展的关键。

3.4 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问题

制造业创新是一个研发、生产和转化的完整链条,技术开发与转化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创新技术完成商业化应用或进入规模化生产,才能算得上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从科技到生产力中间的“鸿沟”,是阻碍美国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障碍,也是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成果转化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各国创新制造业发展必须面临的挑战。创新技术商业化是一个企业自我运转和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它解决得好坏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好坏的关键。

4 河南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设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激发企业创新、保持企业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发展已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紧密联系。河南省在建设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时,可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推进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1 加快创新中心的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

河南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总体架构、结构布局,在人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确立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培育单位,并考虑在中心下设若干个区域分中心。同时,既要依托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创新实力强的地区建立创新中心,又要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谋划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区域布局,力争实现3至5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的目标。河南省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以引导市场运作为保障,明确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建立专门的统筹管理机构,注重发挥服务功能。应当在保护知识产权,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保驾护航。

4.2 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化建设

河南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应借鉴国际多元化创新和开放性模式,注重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企业、非营利科研机构四大主体的紧密连接。政府科研机构代表的是国家利益,他们最关注的是国防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研究;高校的科技创新主要立足于一些前沿的基础研究,受政府的资助频率频次高;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他们重视应用领域的研究;非营利科研机构则代表公共利益,主要立足于公共产品的研发。[14]

4.3 强化创新中心知识产权能力建设

美国知识产权的使用有成员单位间直接签署商业化知识产权的合作协议,有根据项目共同开发知识产权、按照投资多少按比例享受成果,有通过激活原有的知识产权,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等三种形式。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人才的流动对于知识扩散强度的影响。人才的流动是不可控制的,并且能促进新知识的转化和扩散,也会给其他工业化国家吸收这些技术带来机会。因此,如何发现这方面的人才和相关合作者是非常值得关注和跟踪的一条人才战略路线。加大人才定向交流、扩大接触面,从而吸收相关人员,这些都是可以借鉴和探索的方法。

美国、日本、德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本。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新中心知识产权的管理,首先,要制定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规定,该规定不但要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还要注意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阻碍,为成员之间创造和共享知识产权提供平台。其次,知识产权的管理规定要能够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创新中心建设的热情。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可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纠纷应对机制来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研发成果,进而鼓励研发者继续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性的研究中去。

4.4 将中小企业纳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体系

目前,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企业应该是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未来它们所要购买用于智能化制造生产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可以激发上游的智能化制造设备研究开发与生产的活力。因此,河南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当注重中小企业培育,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所以,在创新中心建设中,一定要把扶植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创新成果转化等各类服务,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河南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不但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指导下开展工作,还要放眼全球,学习世界上制造业强国的先进经验,分析其发展中的问题,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中心自身也应不断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全面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应积极参与河南省国家级、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建设,协助其实现成果转化,为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创新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形成三位一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河南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才能走在行业最前沿,真正实现制造业创新的建设目标,才能领先创新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潮流,真正为中国制造业高效快速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制造业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