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创新
2022-03-24李东坡付尧尧
李东坡 ,付尧尧
(1.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 730000)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新时代,青年一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特殊的使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新型网络空间,不仅对我国政治发展、经济变革和文化繁荣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培育新时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优化内在结构,不断向网络空间拓展延伸,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进而厚植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其使命担当。
一、拓展与创新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应然之举
互联网具有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青年人的“精神家园”,但同时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至网络空间并不断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应然之举。
(一)新场域: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与创新的重要动力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3〕。这表明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随时随地连入的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各个领域并带来时代性变革,教育领域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变革也不期而至。网络空间逐渐成为青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诉求的新平台,不仅有效解决了以往信息传播受众窄、时效差、互动少等难题,而且极大地拓宽了青年汲取网络爱国主义养分的多种渠道。“当前爱国主义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形成了现实与虚拟互相交融的新的爱国主义存在样态,这表明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开辟了新的实践场域。”〔4〕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单一“工具论”和“环境论”的功能属性,升级为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空间,逐渐成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场域。随着网络空间高质量的进阶式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智能场域时代,这就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资源和载体等提供了全场域和多维度的支持,让广大青年可以获得多感官、多维度、多层面的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体验。笔者认为,教育场域的新变化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超越时空阻隔,以强大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过程的融会贯通,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最大增量”,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向数智化转型发展。
(二)变革需要: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与创新的深层动因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互相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亟需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丰富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而激发青年的拳拳报国之心、浓浓报国之情、悠悠报国之行。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是内在统一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坚持历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对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进行时代解读,融入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思想魅力和现实解释力〔5〕。网络空间日益成熟的教育条件,推动着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顺应网络发展新潮流,进行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变革青年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实践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形象地勾勒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图像:“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6〕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是最富有理想和创造力的一代,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网生代青年”教育需求的迅猛变化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在网络空间不断进行拓展与创新,推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格局与网络格局互为补充、互融共生、和谐发展。
(三)把握契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与创新的空间机遇
相比于现实空间,网络空间的交互性特征是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青年在网络空间可以摆脱时间、空间、地域以及身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有利于主体间交流和传播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形成交互性学习模式,推进同辈群体在平等、和谐、多向的交流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者及时掌握青年的真实想法和动态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网络新技术便捷的使用方式更加符合青年的教育期待和审美心理,有助于其克服抵触心理,逐渐转变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刻板印象。教育者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能够降低传统教育内容的枯燥感,缩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总之,我们要善于把握网络空间的综合优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性发展
教育者要以技术转型升级和全面推广为基点,以教育过程的要素优化为着力点,以教育成效的创新进步为落脚点,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空间和主体研究边界进行深度拓展。这一举措既是主动回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探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对策的必然要求。
(一)内容的拓展:提升广度、新度和亮度
教育者结合“网生代青年”的新特点、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规律,在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广度、新度和亮度的拓展,有利于广大青年真正理解、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丰富内容、方向原则和时代要求。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广度来看,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亟需向纵深拓展,以有效应对网络时代的各种风险挑战。教育者要注重培育青年面向世界、关怀人类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胸襟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使青年在博大精深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新度来看,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的内容。教育者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向广大青年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聚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磅礴伟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亮度来看,就是要在遵循守正创新原则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吸引力。如通过打造一批能真正触动青年心灵的高品质网络课程、微电影、短视频等文化产品,形成彰显中国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内容体系,让平铺直述的宏大理论“跃动起来”,让“抽象枯燥”的教育内容变得“津津有味”,以切实增强青年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赞赏度。
(二)形式的拓展:大平台和微载体齐发力
随着网络空间大平台和微载体的迅速崛起,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互动式传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网络空间门户网站、教育平台、社交平台等日臻完善,已逐渐成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以教育部重点推广的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易班平台、学习强国为代表,加之现代化科技手段(AR、VR、MR)的日益成熟和广泛运用,青年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主动性和体验感得到显著提升。教育者可以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使得广大青年可以省时省力、细致全面地了解我国不同省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等。教育者可以通过发挥网络互动仪式链功能,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和重大纪念活动,如“我和我的祖国”“五四精神传承有我”等快闪、网络接力系列云活动,使青年在更广泛、更丰富、更便捷的互动仪式中常怀爱国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网络微载体、微形式、微实践占据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高地。以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三微一端、一抖一手”现代化、新颖化、潮流化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微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以更加细致入微的运行理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微短文、微课堂、微视频、微电影深入辐射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为青年群体开展线上线下相贯通的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此外,教育者可以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三)方法的拓展: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至网络空间绝不是对线下教育方法的摒弃,而是要守好线上线下两大阵地,将线下的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三种基本方法结合“互联网+”优势进行结构重塑,形成引导式和互动式的新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理论灌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在和谐的网络环境中以平等交流为前提、双向互动为手段,坚持灌输与互动相协调,实现“垂直灌输”向“平行灌输”的转化,进而激发出青年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拓宽灌输的作用范围。“互联网+”智慧育人模式是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依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精益求精式改进,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方法更加关注青年的个性化需求,私人定制式信息推送成为常态,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在现实空间中的教育泛化缺陷。另外,现代化网络教育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推动“智能+”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向多样化和精湛化转变。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法是从基数层面提升其工具属性,精湛化的网络教育方法则是从质量层面提升其人文属性。二者都是对原有方法体系作出的有益补充,能够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在青年群体中更具艺术表达性。协同使用“智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不仅是对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自我教育法的拓展与创新,为青年人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广大青年立足中国实际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和舆情,积极投身于多元化项目实践中,以推动教育成效的实践化转向。
(四)空间的拓展:加强场域间融合
互联网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使其不再囿于现实之域。网络空间的拓展并非是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土壤的迁移,而是要摆脱以往两个空间的平行甚至是分离状态,真正形成现实与网络高度融合的存在样态,为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基础性条件。“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空间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政治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空间概念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7〕爱国主义教育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其发展空间必然要紧随社会变化不断进行动态延伸,从有限范围内的现实物理空间拓展至无边界的智能网络空间。空间的拓展打破了青年与爱国主义教育要素间的线性联系,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直接场域和间接场域的有机结合,进而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覆盖,有利于纵横网上网下多维沟通,达到多场域的无缝隙弥合。一方面,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非现实性的,它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而为人们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型网络空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必须“在场空间”转变为允许“缺场空间”,消除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空间隔阂,推动线上线下齐唱爱国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构成了现实空间的“三位一体”格局,尤其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打开网络育人新思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场域贯通,以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域间合力。
(五)主体的拓展:促进主体结构完善化
网络空间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范畴被无限拓展,任何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是潜在的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潜在的教育客体。爱国主义教育从传统的“单一主体”拓展为网络空间的“双向主体”,形成了主客体互换、平等交流的新趋势,即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互性或复合性主体关系。“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场域,具有新型的主客体形态和自组织机制,所形成的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互动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8〕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开放结构,赋予了主体结构之间的动态延展性。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形态不断丰富,为完善主体结构奠定了重要基础。网络空间消除了职业、民族、学历等身份信息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单向灌输为主要方法的爱国主义教育固有模式。青年依托网络融媒体传播优势,既可以成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主体,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获取教育信息,成为选择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青年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强化。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网络素养不断提升,为优化主体结构奠定了素质基础。网络空间日新月异的现实状况,要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加快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节奏、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笔者认为,只有主客体双方的网络技能不断提高并进入相对“持平”状态,才具有实现主客体关系无缝衔接和转换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才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结构愈益完善化。
三、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对策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动态发展的网络环境,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者亟需深研技术优势、精掘网络资源、巧用渗透功能,对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教育方法进行融合与创新、话语体系进行艺术化改造,深入探索现实与网络双向互连、直面未来的创新对策,以实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一)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网络空间信息庞杂、共享速度快,既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时也隐蔽着许多阻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精包装”信息,容易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群体带来信息选择困惑。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创新要从实现教育内容的协同运行开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鲜活度和层次感是决定爱国主义教育能否走进学生心灵、融进学生灵魂的关键。”〔9〕教育者首先要优化、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使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达到最优。如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梳理、整合碎片化、分散化教育信息,以避免内容重复;优化传统教育内容,防止新内容缺失,实现优势集聚;解决好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现实问题阐释不力和对青年吸引乏力等难题。其次,要摒弃简单叠加式的整合手段,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精细化分类,发挥网络空间主流因素对分散和碎小信息的凝聚作用,形成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再次,要及时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不断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并把这些原创性观点、引领性论断、生动性话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时代升华;要善于把网络热点话题和舆论焦点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体系,用好网络舆情教育新内容;要对抽象教育内容进行具体可视化转换,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借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准推送;要及时做好追踪、反馈和评估工作,真正落实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接地气、有生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地在青年群体中传播。
(二)促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既是传递教育内容的独立存在,又是体系化的整体性存在。教育者如果只是机械地合并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则传统的方法优势难以在简单的组合中得到最大化发挥,而各自的不足又未能在有机的统一中得到最优化弥补。为此,教育者要从协同角度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联合建设,创新传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方法体系的互通互融机制,形成网络与现实高度融合的新方法体系;要深度融入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比较鉴别与自我教育等基本方法,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精准滴灌”“云实践”等新方法,以构建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矩阵。教育者要融合多种网络教育方法,弥补传统方法缺陷,形成“优优互促”局面,进而焕发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体系的新力量;要通过研究青年在网络空间获取知识、表达观点的行为规律,了解青年对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喜爱倾向,因势利导化解青年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困惑。网络教育方法体系融合与创新的价值旨归是达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时空“泛化状态”,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这就需要发挥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实效强的优势,以蕴理于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景化运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被网络工具所异化,忽视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而是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教育内容的鲜活度和方式的灵动性,以提高青年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
(三)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契合与艺术
“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话语则是知识、研究范式和话语权力的集合体。”〔10〕爱国主义理论只有通过合乎时宜、合乎情理、合乎兴趣的话语表达方式,才能使青年从中得到理论的教化、情感的触动和实践的感召。新时代,网络社会语境的深刻变化正推动着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走向重塑。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对有些青年不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面临“破与立”的难题。这里的“破”是指,要破除传统话语体系中过时、过冗、过硬的内容,消除青年对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政治性过强和晦涩难懂的忧虑。“立”是指要构建符合时代特点、青年接受习惯和传播规律的网络话语体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青年群体的思维、情感、心理、话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和需求,厘清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的逻辑进路,以期达到直抵人心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主动把握网络话语的生成特点和规律,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形式的生活化、传播的媒介化,向广大青年讲好“博、智、深、远”等爱国主义理论。具体而言,教育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话语、宣传话语、官方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通俗话语和青年乐于接受的“微言微语”“网言网语”“习言习语”,以使其听得懂、听得到;要把爱国主义理论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小众叙事,构建青年爱看、爱说、爱用的话语体系,以消除有些青年对传统话语表达的抵触心理。
(四)强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综合与渗透
互联网经历Web1.0门户时代和Web2.0社交时代的跨越式发展,进入以人为本、安全高效、智能互联的Web3.0融媒体时代,成为当前最具传播影响力的媒介形式,为广大青年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便捷高效、功能齐全的学习工具,极大地丰富了青年接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在带来教育优势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载体运用单一化、浅显化等问题。实践中,只有多种载体相互协调配合、发挥综合效用,才能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解决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运用单一化的关键是激活微循环、畅通主渠道。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还需要辅之于其他形式协同开展。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网站、专题平台、网页专栏等主渠道作用,兼顾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知乎、学习强国等微载体功能,以减轻主渠道的“超载”压力,增强微循环的“承载”能力,促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越来越融媒体化。笔者认为,解决网络载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的关键是构建资源丰富、传播力强、影响力大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全媒体传播格局。相关部门要纵深开发网络媒介隐性渗透功能,利用大数据对青年人常浏览常使用的网站、平台、APP进行精准分析,深研广受青睐和高频使用的系列载体,加大对该部分载体的细节性渗透功能开发,建构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系统,以筑牢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
(五)注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技术的耦合与赋权
现代科技手段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爱国主义教育变革的技术高地,为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转型汇入了强劲动力。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为此,我们必须注重网络技术与生活接轨、需求契合、未来呼应,完善基础保障机制,加快网络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满足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全阶段、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耦合需要。高效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催化剂作用的关键,是要紧扣爱国主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多种网络技术进行适配性耦合。教育者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技术进行定位分析,深度挖掘其功能特点,进行适配性耦合,内嵌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打造全息化、动态性和沉浸式立体场景,构建可视、可感、可触的爱国主义教育数字生态。“智能技术赋权下的学习空间以智能增效彰显存在样态,以学习者身心状态的解蔽指向价值旨归,以意识世界展现情感共通。”〔11〕为此,我们要提升网络技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赋权增能效果。一是要加强教育者对网络技术的敏感度和重视度,提升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熟练度,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更具吸引力、过程更加流畅、内容更加精准。二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网络技术赋权。教育者通过培养青年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自身兴趣和需要开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以达到教育资源按需分配、教育对象具身体验的理想状态,进而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向智慧化迈进。
(六)实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统筹与生成
近年来,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建设取得较快发展,表现出资源数量大、内容新、形式多样等特点,但在网络教育资源探索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导致教育信息的发布缺乏规范性,资源质量有时也无从界定、无法保证;部分网络资源呈现出相对无序状态,导致资源的正常使用无处着手、无法深入;资源重复性建设和分类不明确现象,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针对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条块分割、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现象,亟需教育者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协同化处理。因此,统筹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是发挥以网育人优势的关键所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云共享数据库,将全国范围内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金课、慕课、微课、经典案例、各行各业的爱国先锋和典范、各省区市的本土事迹和红色资源、经典爱国影片等上传到数据库中,实现优质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空间的瞬息万变性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能动的,突破了现成性或预设性资源的局限,从以往注重客观世界现存资源的使用,转变为从实时更新的网络空间中动态生成教育新资源。为此,我们要不断挖掘网络空间的潜在性优势和生成性资源,壮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从而使广大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