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视域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思考
2022-03-24师吉金
师吉金
(1.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辽宁师范大学 海华学院,辽宁 大连 116400)
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学术界已经从二级学科的视角对中共党史、党的建设(或简称党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术界要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一级学科建设要求,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进行新的探索,以获得新的成果。
一、凝练学科及研究方向
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之前,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作为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问题还不是十分明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后,如何构建合理的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许多学者都提到了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不是原来的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二级学科的简单拼凑,如王炳林提出:“从学科的长远发展看,不应简单化处理,需要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谋划学科建设,把党的历史、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以及理论指导等问题有机结合,统筹规划,整体设计。”〔1〕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讨论二级学科构建及其研究方向时,思考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提出的构建方法与探索方向也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先从宏观或从整体设计的视角对中共党史党建二级学科构建及其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考要将二级学科框定在中共党史党建的范围内。确定学科边界范围对学科建设很重要。中共党史的研究边界、研究范围很清晰,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党的建设的研究范围。从文字上说,党的建设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之所以特别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在党的建设作为二级学科时,很多学科建设单位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后,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延续这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为二级学科。这实际上涉及学科边界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设置,不能超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边界,不能将边界之外的内容作为二级学科设置。我们可以设想,设置了二级学科,就要在一级学科的框架内,以一级学科为基础,按照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就要按照学科范围确定研究范围,撰写相应的学位论文。如果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超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范围,甚至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里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即马恩列斯的建党学说,或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为研究范畴,那就不是中共党史党建的研究了。
二是思考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中,要处理好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关系。学科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这是必须明确的,但是,课程设置应该比学科更宽泛。特别是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要设置一些突破二级学科界限的课程,要特别注意打通党史与党建的界限,注意从一级学科的角度设置一些基础课程,以保证为学科发展、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考虑到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也要设置一些突破一级学科的课程,诸如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都可以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会影响学科设立,也不会影响方向设立,而是在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科建设有积极作用。此外,一些不便于在学科研究方向中体现出来的内容,都可以在课程设置中予以体现,如学术史、范畴史、学科方法、学科话语,等等,这些内容单独设立二级学科不合适,单独设立研究方向也不合适,通过开设相应课程则能予以妥善安排。这种情况,在比较成熟的学科中也是存在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促进了学科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科队伍和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是思考在保障学科边界的前提下,为各学位点突出学科特色留出空间。由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性,加之从全国范围看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学科建设基础,随着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全国会有很多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设置这个学科。虽然,受限于学科研究基础和学科人才队伍,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单位相较于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单位会少很多。但是,可以预见,绝大部分原来设置党史、党建学科的单位会申请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原来党史党建力量较强,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设置党史、党建学位点的单位也会申请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也不排除一些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的单位,由于申请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的难度较大,转而申请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这样,众多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如何在学科范围内形成自身的特色就成为研究者必须注意的问题。过去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证明,有没有特色是该学科能否在某个学位点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看早期的几个中共党史学科的博士点,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都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当然,特色研究方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各学位点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初建时期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是思考二级学科要体现出中共党史党建的系统性。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密切相连又有所区别。怎样将党史党建系统化地统一于一级学科内,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原来的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中就存在着。只不过当时是二级学科,难题存在于方向设置上,还不那么明显。现在建立一级学科后,问题更加明显也更加突出。中共党史党建所设置的二级学科,不能将党史和党建割裂开来,必须体现出二者的内部联系。
从以上四个角度进行思考后,笔者认为在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内二级学科及探索相应研究方向时,既要使相应二级学科包含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内容、符合学科边界,又要使各学位点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设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具体包括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对中共党史党建进行研究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也包括了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也包括了党的建设的理论。这个层面的研究为后面三个层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因此,这个层面的研究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立之初,就要特别注意研究好、解决好这个层面的问题,以保证学科的良性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既涉及历史,也涉及现实;既涉及理论,也涉及实践。因此,在学科建设中要拓宽视野。这个层面侧重党的建设的研究,其中,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特别要强调对党的建设的实践的研究。第三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外无产阶级政党的比较研究。将中共党史党建和国外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建设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成立之前,这一层面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如今,应在学科建设中注意这一研究课题,力争有较大的突破。在比较研究中,既包括理论的比较,又包括实践的比较,但研究的侧重点应落在中共党史和党建上,要通过比较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借鉴。第四个层面是各学位点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设立特色二级学科,如地方党史党建、行业党史党建,等等。这能使各学位点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有较大的空间,容易形成研究特色,同时也对学位点建设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特色研究方向上深入研究、真正彰显自身的特色。
二、处理资政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资政育人和学术研究的需求既是中共党史党建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前提,也是这个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资政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一)重视中共党史党建的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资政育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2〕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在资政育人中更是具有独特之处。中共党史党建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党的发展至关重要。学习研究党史党建,对于资政育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3〕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从一开始,就具备资政育人的功能,或者说,重视资政育人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特点之一。众所周知,对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的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特别是在延安时期,学者们开始了对党史党建的系统化研究,在研究党史党建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为延安整风的顺利进行和党的七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了确保七大开得成功,毛主席认为有必要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一个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活动,以提高高级干部的路线觉悟,统一全党的认识。”〔4〕这既是为资政服务,也是为党员干部教育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良好地发挥了中共党史党建资政育人的作用。例如,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提出党员按照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分三级进行理论学习,在第一、第二级中,都包括学习党的历史。第一级学习政治常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常识;第二级学习理论常识,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5〕。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课程,同时兼具资政育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党同样注意党史的资政育人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在讲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指出:“全会认为,《决议》的通过和发表,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必将产生伟大的深远的影响。”〔6〕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7〕。这几个统一,都是论述党总结自身历史经验教训对于全党的作用,对于党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说明了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推动伟大事业发展的作用。
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资政育人的功能。“推动党史学科发展,对于深化党的历史研究和宣传、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至于党建学科,“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予以设置,直接目的就是加强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培养党的建设专业人才提供学科支撑”〔9〕。因此,这个学科必须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推进自身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提高党的领导力、凝聚力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认识,使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资政育人功能得以真正发挥出来。
(二)促进中共党史党建学术研究的发展
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密不可分,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就没有支撑;没有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中,必须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在中共党史党建几十年的研究中,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有的成果质量很高,为党史党建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支撑,体现了党史党建研究的繁荣。龚育之曾对党史学的繁荣与萎缩有过一个说法:“恐怕是有萎缩,更有繁荣。而繁荣中又有诸多问题。”〔10〕这是 17 年前的说法,17 年后的今天,党史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有新的繁荣。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和一些成熟的学科相比,党史党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著名党史研究者张静如曾将中共党史研究的问题归结为“浅、窄、粗”,并具体说,“浅者,研究中叙述多,分析少,理论性弱”;“窄者,研究领域小,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粗者,分析不细致,用材不讲究”。〔11〕党建研究成果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这些问题今天仍然存在,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想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进行中共党史党建的学术研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已有成果,可以了解学术界研究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虽然党史党建研究成果有“浅、窄、粗”的问题,但毕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定量的已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继续研究、创新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不关注已有研究成果,那就可能出现重复研究,而重复研究对学科建设没有意义。“重复劳动,不仅学者脸上无光,亦是学术界羞耻,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12〕同样,如果不关注已有研究成果,也会影响创新成果的出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也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创新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内容、资料、视角、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弥补现有缺陷、拓展研究边界、实现交叉对比,推动创新成果的出现。
二是根据学科性质、学科特点进行全面研究。检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会发现存在研究视域不宽、没有涵盖学科全域的问题。或者说,学科范围内各方面的研究不均衡。这与部分学者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范围的认识不清楚有关。研究视域不宽、研究不均衡的问题,在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分别是二级学科时已经显现,有的学者也多次呼吁解决这些问题,如张静如多次强调中共党史学的学科范围,但是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从而全面解决这一问题。现在,中共党史党建成为一级学科,又是一级学科的初创时期,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有意识地拓宽研究视域、促进各方面研究的均衡发展。在具体研究中,要特别处理好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关系。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政治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资政育人的学科功能决定了相当大比例的学科研究成果要为党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发展、为人类进步服务。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科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如对学科方法、学术史、学科范畴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说来,成果较少,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虽然有学者呼吁解决这些问题,但学术界付诸行动的人不多,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在一级学科建立后,中共党史党建学术界应力争改变这种状况,这才有利于学科建设。
三、建设学科队伍
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人,前述问题的解决,关键要有一支能研究学科问题、贡献自身力量、促进学科发展的学科队伍。在党史研究队伍方面,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党史研究队伍分为两支:第一支主要由高校承担中共党史或相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党校党史教员、党史研究部门业务人员组成,人数多、力量大;第二支主要由高校和社科院系统尤其是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构成。第一支队伍中,根据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于2014年7月所作的调查,不计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系统,全国党史部门在编业务人员8 949人。根据2020年最新统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已超过10万人,如果粗略按公共政治理论课的配比计算,大致有2万人左右从事与中共党史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13〕。第二种观点认为党史研究有三支队伍,即一支是党史和文献部门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一支是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高等学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党史教学科研人员;一支是热心参与党史工作的老同志。第三种观点是在前述三支队伍的基础上,加上了关心党史工作、从事党史题材创作演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党建研究队伍未见有具体的统计,但通过研究成果来分析,也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党建研究队伍,其成员相对集中于各级党校、高校。此外,各级社科院、研究室等部门也有一些党建研究者。但整体而言,党建研究队伍人数少于党史研究队伍人数。
如果从上述情况来看,几万人的队伍对于一个一级学科来说是很壮观了。恐怕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外,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人数的学科研究队伍。但是问题在于,这支队伍的工作重心在于教学,而专门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人数是大打折扣的。就高校的情况看,由于不开设中共党史党建的课程,专门进行中共党史党建学术研究的教师,集中于极少数开设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学校、部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中共党史课程)的学校、一些培养党史党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校,其他学校的教师基本上只是完成公共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较少进行专项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工作。而那些专门进行中共党史党建学术研究的教师,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又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他们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中。这进一步导致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者队伍人数不成正比,研究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建设中共党史党建的学科队伍,当务之急是解决如下问题:一是抓住时机。在当下,这时机就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立和“四史”学习教育的契机。过去党史研究队伍人员流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本科生、专科生中不再开设中共党史的课程,代之以中国革命史课程。“05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后,高校也不再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致使很多原来从事党史、革命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转而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研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很多教师将研究重心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随着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这种情况必然会改变。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改变了原来学科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级学科、发展迅速,而中共党史、党的建设是二级学科、发展缓慢的状况。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14〕。这将改变高校不开设中共党史的状况,从而解决高校中党史党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有效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队伍建设,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提升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队伍的素养。随着学科队伍的壮大,成员各方面素养的提升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成员,提升素养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素养。这是任何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者尤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因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政治性非常强,所以对研究者政治素养的要求非常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成员要自觉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不能以任何借口来掩盖政治错误,以任何方式鼓吹和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第二,学术素养。任何学科的学术研究者都必须有学术素养,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者也是如此。目前,中共党史党建的学术研究队伍总体上学术素养还有待提高,甚至一些人缺乏必备的基础学术素养。因此,要强化中共党史党建的学术研究队伍对学科边界、学科范围、学科内容、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内容的认识。其中,要特别注意强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者对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关系的认识,因为这一学科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在宣传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的任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者要处理好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关系,要使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互相促进,以研究促进宣传、以宣传促进研究,特别要强化自身以研究促进宣传的意识。第三,创新素养。一般来说,创新素养是政治素养和学术素养的组成部分。这里将其单独列出,是因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创新的难度较大。早些年前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共历史研究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想创新很难〔15〕。现如今,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此外,还有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些人尤其是青年研究者对过去的固定模式不清楚,创新尝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固定模式的破除固然能促进创新,但是不了解中共党史党建的研究历史,就无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研究范式,相应地必然会制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成员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结论观点、使用材料、研究方法、研究领域、探索视角、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创新探索。
总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目前仍处于初创时期,学科建设的任务很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所有的学科建设者共同努力,力争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较好地解决学科建设各方面的问题,使这个新的一级学科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促进学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