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
——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4巢天羽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校企

巢天羽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人才。但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痛点不断暴露,再加上人才的短缺和水平的参差不齐,金融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可谓是困难重重。高校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对于培养一批严谨、专业、高效的金融人才十分关键。

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解读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一种注重细节的态度,在金融行业可以具象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文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要求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证券服务人员、银行服务人员和其他金融服务人员等。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召开的下半年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全面提升金融管理和服务精细化水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进行理解、细化和落实,让金融智能化转型的目标有效贯彻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并发挥作用。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精细化的管理体现在细化客户群体、细化操作流程、细化风险管理、细化本钱约束、细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著名的资本管理公司AQR认为:成功往往蕴藏在细枝末节之中,只有那些专注细节并且持续执行的基金经理,才能把因子投资在理论上的超额收益转换成实实在在的银子。也就是说,金融专业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转换和发挥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注重并把控细节。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实现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推动力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正蓬勃兴起,我国金融业开始步入一个与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相对应的数字化新时代,金融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行业转型发展的焦点。随着线上金融需求的增长,金融机构积极加大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CFA协会的罗兰贝格和领英曾经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行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金融行业用人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特定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以及面对新兴业务的创新能力。在未来,金融行业对于金融从业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有高学历,还要有高质量的工作成效。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提高国家未来金融行业人才质量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创造力的内在推动力。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金融行业属性的客观需要

对于各大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等。在金融专业的课程当中,风险管理也是重点内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需要进行大数据分析筛查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信贷业务、大数据风控等练习,这也是未来从事金融行业的必备技能。在操作过程中,小到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大到筛选因子、模型选择,最重要的就是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注重细节,以达到获得更高收益、降低风险率的目的。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具有多样性,尤其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业相关岗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数据分析是重点任务,包括收集客户数据、识别客户需求、分析数据信息并进行评价和重组,从而进行私人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如何做到数据精确匹配、客户精准定位乃至差异化竞争,这都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用人要求,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解决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痛点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步入四期叠加阶段,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证券化、国际化和微观化。国家急需一大批实践型金融人才。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痛点在于: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混合型金融人才,另一方面金融专业毕业生大量剩余。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思考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金融市场需求角度出发,结合金融企业和金融行业特征,在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一批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痛点。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创设工匠文化氛围

工匠文化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土壤,而加强工匠校本文化培养是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所在。从2006年开始,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挖掘出了两大校本文化资源:一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典范和工匠精神的代表——杰出校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邓建军;二是“孝老爱亲、 感恩知责”的典范——余美芳老师家庭事迹。基于以校本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理念,学校以两大校本文化资源为发轫点,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六大载体并打造成“有理念、有载体、有实践、有成效、有总结、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使“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以及邓建军倡导的“专注、精益求精、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浓郁的工匠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从学校各级管理层到师生员工都很自然地在引用、传播相关理念。

(二)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要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金融的配套措施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离不开基层服务人员,而高职所培养的正是这种复合型金融服务人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基础金融”“个人理财实务”“保险实务”等,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地融入工匠精神,以达到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目标。比如,日本工匠秋山利辉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不能成为一流匠人”。根据秋山利辉的实践经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教师在“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养老规划”项目中,重点围绕该观点展开教学设计,贯彻了学校“孝老爱亲、感恩知责”理念,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三)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是职业院校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工匠精神,要从三个层面落实。

一是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但实际上很多实习工作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无关,学生专业技能无法得到锻炼。此外,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市场需求乏力,很多校企合作单位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导致合作无法继续。因此,仅靠单一的企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校企合作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专业教师需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始终以“高职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需求”的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育教学中用自身的工匠精神去引领学生;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用他们的行业经验诠释工匠精神,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树立职业理想,深植职业观念。

二是健全实习考核体系。考核人员可以由金融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二级学院领导三方构成。二级学院领导重在“领导”和“沟通”,一方面要根据学分管理办法, 明确课堂实验、实训基地实践和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实习大纲;另一方面要维护并稳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保障校外实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实习保障。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紧密配合,实行小单位管理制度,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成果考核和检测,以达到督促学生严谨、高效完成实习任务的目标。

三是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挖掘本校金融专业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学情、兴趣等要素,将学校文化中工匠精神元素与最新的行业特征相结合,提高专业品牌形象,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合作。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