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引导研究
2022-03-24刘任熊陈兰剑
刘任熊,陈兰剑
(1.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a.机关党总支;b.数字商务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并提出“四个服务”使命要求。高等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才是分内职责,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成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也面临着现实困境:一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资源共享与权利转移、渠道拓展与交互重塑、机制转变与图景更新的转换,在实际工作中呈现出传播格局扁平化、信息环境开放化、舆论生态复杂化的局面;二是大学生对全媒体的依赖程度较高,全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获取信息和自主表达思想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阻力,即虚拟性模糊了认知认同、自由性离散了情感认同、开放性解构了行为认同。深入分析全媒体的特点、有效发挥全媒体的作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局面、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传播的四大特征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书籍、电台、电视台等,信息产生源头集中,信息传播渠道易控、速度缓慢,国家对信息传播媒体的管理相对容易。全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简单升级,而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全方位颠覆。《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关键词(2020版)》中指出,“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2]。 这一定义体现了全媒体“全方位的颠覆”。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信息源限制、容量限制和内容限制,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大学生是全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受众群体,对全媒体信息依赖程度较高,其主流意识形态受全媒体信息影响较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分析和总结全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是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笔者认为,全媒体传播的特征可从“四全”维度进行分析。
(一)时间维度:“全程媒体”带来信息传播无缝化
“全程媒体”强调的是信息传播的时间维度。传统媒体时代,受技术限制,新闻事件报道能够做到“黄金24小时”已经非常成功。而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时间尺度被无限压缩,一部手机、一场直播、一条微博、一条朋友圈、一个短视频即能完成信息制作和传播,信息传播走向无缝化。
(二)技术维度:“全息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数据化
“全息媒体”强调的是信息传播的技术维度。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形态和媒介终端单一、孤立,无法有效结合,难以完整地呈现所有信息。而在全媒体时代,所有信息皆可以数据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文字、画面、声音等“原汁原味”信息传播。信息传播通过数据化实现深度融合,可以为受众提供立体式、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三)主体维度:“全员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全员化
“全员媒体”强调的是信息传播的主体维度。传统媒体时代赋予媒体的话语权相对集中,信息传播更多的是“我说你们听”,即:媒体说什么,听众听什么。而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互联网”,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既可以是听众,也可以变成“信息源”,这种身份的灵活切换,势必造成信息的互动性、乘数式传播。
(四)功效维度:“全效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平台化
“全效媒体”强调的是信息传播的功效维度。《人民日报》刊发的《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指出,全媒体“集成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成为‘信息一条街’”[3]。全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受众细分,在高效传播信息的同时,吸引、汇聚用户,并根据用户需求创建功能丰富的应用,通过媒体的平台化,实现媒体的最大功效。
二、全媒体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带来的四大挑战
媒体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全媒体赋能的信息传播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产生了冲击,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带来了重大挑战。
(一)浑水摸鱼:信息传播无缝化会导致意识形态宣传无序
全媒体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易于“浑水摸鱼”。信息传播无缝化瓦解了传统媒体制作信息的“工艺程序”。一些信息因为制作时间短,存在粗枝大叶、片面等问题。全媒体时代,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媒体快速传播信息,而全面、深度的分析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信息极易被淹没在海量的或粗枝大叶、或片面、或浅薄的信息里,形成信息混乱的局面。在一片混乱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乘机“带节奏”“制造话题”,实现其宣传目标,导致维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秩序的难度增加。
(二)鱼目混珠:信息传播数据化会催生意识形态宣传造假
全媒体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易于“鱼目混珠”。媒体被称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是因为一些个人、敌对势力会利用媒体来宣传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谋求和平的过程中逐渐崛起,而某些西方国家不断遏制我国以维持其自身霸权,在宣传上变本加厉地抹黑我国、我党,妄图抢占道义制高点。为此,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全媒体信息数据化特点,制作并传播具有欺骗性、引导性的虚假信息,企图蒙蔽真相,迷惑、挑唆人民群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
(三)鱼龙混杂:信息传播全员化会弱化意识形态宣传引导
全媒体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易于“鱼龙混杂”。信息传播话语权对意识形态宣传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少数权威机构、媒体掌握信息传播绝对话语权的情形在全媒体时代难以存在。随着微信、抖音等全民媒体平台的出现和普及,信息的受众及制作者、传播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且在彰显个性的全媒体时代,某些情境下“权威”更容易成为被审视的对象,参与者更重视自己的声音是否被传出、被重视,他们希望听到“自己的声音”。
(四)漏网之鱼:信息传播平台化会带来意识形态宣传壁垒
全媒体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易于成为“漏网之鱼”。平台化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模式彰显的是用户自身的需要、喜好、个性,本质上是利用技术满足用户自我中心的体验感。意识形态要成为主流,需要凝聚社会成员共识,产生共情、形成共鸣,进而转化成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共同信仰。信息传播的平台化使得一些小众群体聚合在一起,但从社会整体来看,一个平台代表着一类小众群体,这类群体之间传播的信息是孤立且不完整的,整个信息传播的世界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客观上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设置了障碍,带来了壁垒,却利于非主流意识形态隐蔽传播。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引导的四大策略
聚焦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的关键问题,高校可以从主流全媒体人才、品牌、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寻路问径,发挥全媒体样态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监测、管控,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引导工作框架。
(一)人才策略:打造具备主流价值观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实现价值引领
大学生面对新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价值观念和信仰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和文化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广大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一方面,要按规定配齐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三支队伍,并不断提升他们运用全媒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具备主流价值观的制度化、专业化、专职化的全媒体人才队伍。鉴于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在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通过具备主流价值观的全媒体人才队伍,甄别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品牌策略:打造魅力主流全媒体,增强吸引力和传播力
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而言,针对“全效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平台化,必须提升主流媒体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媒体,有效发挥全媒体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是互联网时代与数字时代的“网络原住民”,他们一生下来就和互联网、电脑、手机、软件打交道,这些事物对他们性格、“三观”的塑造及其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有重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也是重要的学习平台、社交渠道、娱乐平台和生活环境。他们碰到问题时,习惯且善于从互联网络搜寻、获得解决方法。全媒体传播的信息构成一个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世界,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们的思想发展,包括意识形态的形成。主流全媒体应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特点,以人为本,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打造品牌载体,使大学生主动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自觉接受思想洗礼和引领,听党话、跟党走。例如:“学习强国”App既提供新闻、信息及大量的慕课等学习资料,也具备投屏、视频会议等先进功能,还支持在线电影、听歌等,既能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提升的要求,又能满足青年人的娱乐需要,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如果类似“学习强国”App的主流全媒体品牌再多一些,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将会更大。
(三)内容策略: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占据全媒体宣传教育阵地
高校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供应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元素为核心,与社会现实、世界形势及时对接,针对大学生趣味与思想的有效结合,创新设计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积极浏览、思考和转发,利用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引导,使学生真正解放思想,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用“全员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全员化效应,大幅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质量和效率,占据全媒体宣传教育阵地。鉴于此,现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用“网言网语”解读社会主义思想、政策、规章、时事等,内容上“接地气”,思想上“通人气”,通过全媒体平台的全时全程覆盖,努力将原有枯燥的“说教式”思政教育拓展为鲜活的“心贴心式”思政教育,实现学生所思所想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有温度地延伸至哪里。“先做知心人,再做引路人”,认真倾听大学生的声音,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此,全媒体才能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管理策略:优化监测技术手段,管控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掌握舆论话语权
在信息传播无缝化的背景下,全媒体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时刻存在。优化非主流意识形态监测技术手段、开展实时信息追踪,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在错综复杂的现代传媒环境中,除主流意识形态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依托先进技术进行传播,其渗透形式更加隐秘,无孔不入。因此,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谁能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占领现代媒体言论的主导阵地,就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进而取得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当别有用心的不实言论、图像等信息通过全媒体传播时,要在初始阶段就能监测和预警,并立刻启动应对程序,提高信息回应能力,在事态发展未明朗前,充分利用全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防止谣言滋生和传播,避免引起大学生群体的猜疑和负面情绪,并化危为机,引导舆论朝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牢牢掌握舆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