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2022-03-24冯德连
陈 旭,冯德连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交织和叠加,国际贸易形势愈加严峻,推进国际贸易及其相关课程建设已然成为研判贸易形势以及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开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足于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技能、高尚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1](P63)。而当前国际贸易课程偏向理论教学,难以培养能系统性分析外贸问题的学生,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2](P48)。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改革是贯彻落实当代青年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改革融入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必然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一系列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文件陆续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例如,对外经贸大学通过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并颁布了《“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教育部在2020年6月1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将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部分学者对如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也展开了讨论。比如,通过挖掘国际贸易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包括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四个自信”[3](P5)、世界贸易活动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价值链分工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4](P5),从“广度、深度和温度”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5](P78)。同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对“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课程”每一章节设计出详细且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并纳入课程考核,从而在客观层面上评价思政改革的教学效果[6](P117)。
即便如此,财经类高校在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思政教学改革主体责任不清晰、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对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关于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一些有利途径。
1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改革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国际贸易理论是以西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在贸易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多或少会受到西方主流思想及价值观的影响。在由此形成的科学意识形态下,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认识难免会受到东西方不同主流价值观的干扰而得出不同判断。一旦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不正确的意识形态带入到以后的就业工作中,则可能会对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影响。由此,高校应在国际贸易理论教育基础上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立足于基本道德准则,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运用所掌握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知识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此外,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动态的、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在过去的实践中,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关政策是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趋同现象严重。将思政教育建立在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改革前沿就是要打破这种僵局,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形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而言,塑造一套独立自主的价值体系,并以此为框架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国际贸易热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对教师而言,其系统深入的学科专业知识为思政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思政与国贸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囿于传统教学理论的思维教学模式得到充分释放,具有更为广阔的教学发展空间。不仅如此,把思政教学效果纳入授课教师教学任务的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热情,为全面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建设添砖加瓦。
2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面临的问题
2.1 思政教学改革主体责任不清晰,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思政教学改革虽然已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快速普及,但仍存在教师对思政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对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内容无法明确相关责任人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校对于思政教学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划分具体的责任分工进而使得整体工作开展进度缓慢[7](P77)。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基层教育体系受到传统观念束缚严重,很难在短期内进行立竿见影的教学改革,面对新事物新问题通常沿用旧观念旧方法加以解决,导致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课程有大量相关理论体系和案例可以作为支撑,教师和学校参与思政教学体系创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而一套较为成熟的思政教学体系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包括做好教师的奖励考核机制、构建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明晰相关责任认定等。因此,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8](P165)。
2.2 教学模式单一
填鸭式教学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被人诟病的一大弊端,沿用到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就是以课堂教育作为模板,授课教师把书本内容全盘灌输至学生头脑中,到最后既难以培养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又无法为企业输送对口合适的专业毕业生。尤其是高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理论型人才趋同,难以满足社会职业需求[9](P103)。而在思政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既无法带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又容易降低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兴趣。此外,教师缺乏与企业接触实践经验,教育观念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实践教学完全依靠实验室以及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加之多数学生不具备职业发展前景认知,被动接受此种僵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培训,极易将以后的任职工作简单理解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大削弱了教学目的和效果。
2.3 专业课教师难以融入思政观念
由于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师大多仅对本专业领域具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接触较少,无论从学习深度还是学习广度来看都弱于专业思政老师,而专业思政老师又对国际贸易理论知之甚少,这就给思政和国际贸易的融合带来了一定挑战。此外,思政教学改革开展的另一难点在于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老师看待问题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专业课老师在关注国际贸易热点问题时往往会从某一事件给贸易参与者带来的利益得失入手,分析贸易参与者应该如何做出反应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思政课老师在关注相关问题时则更多着眼于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以此评判某一事件涉及相关责任人的是非曲直。尽管这两种不同的看待问题方式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评判标准,但会导致专业课教师即便学习了一些思政知识,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还是会偏离思政的内核。
2.4 课程思政改革成果检验方式亟待改善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体现出“思政”属性,这就需要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要进行创新。以往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检验标准上主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思政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则需要从多方面检验思政教学效果,这对参与课程改革的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看,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试卷考核为主,以及通过学生的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0](P46)。然而,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思政水平,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仅停留在试卷和口头上面的“形式主义”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因此,如何改革现有教学成果检验方式以达到测试课程思政建设的德育和智育效果是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思政建设的改革途径
3.1 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思政教学改革责任主体
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是要完善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制定改革方案、明确分工、建立教学监督体系以及完善教师教学任务考核以及奖惩机制等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形成校领导指挥、改革小组安排和监督、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具体落实的层次分明的思政教学改革分工体系,实现每项工作从制定到落实都清晰明了。此外,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小组,将思政教学改革任务分配至各个部门乃至相关责任人,有序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编写和教学方案实施上,要明确责任主体范围,以此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总体目标方向下取得符合预期的实际效果。改变教师和学生“被动式”接受思政建设的最根本方式是将思想政治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真正注入师生参与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中[11](P95)。
对于老师来说,在开展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任务时,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项普通的教学任务,而是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开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此外,授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国际贸易相关实务操作和理论讲解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围绕打造国际贸易思政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的目标在专业教学基础上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创造性。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应积极采取政策宣传、思政教学改革成果竞赛、搭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建设平台等多种方式鼓励师生积极自主参与到思政建设中。要明确“立德树人”这一总体课程建设目标,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即摒弃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辱会深刻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因此要以国家和民族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激励自己更加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建设。
3.2 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思政教学方式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在教材编写上,服务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入展现时代思想建设内涵的新内容,以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平台和服务作为新载体,打造兼具外贸时事热点追踪、外贸实务操作、当代思想政治建设的高质量教材。将传统教材、网络教材以及与教材相配合的各种形式的辅助资料纳入教材管理中,并完善教材成果认定标准,将教材编写质量作为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在课程教学上,利用慕课、超星学习通和钉钉等APP平台进行快速签到,以及精品资源电子教学、增强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随时测评,让国家贸易课程的思政改革真正“活起来”。在课程教学中实行校院领导考核监督、同行专家课堂听课制度,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取得实质性成果。此外,在全球疫情持续反复的背景下,线下课程向线上转变是新媒体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线上思政教育改革既有大量线上教学资源和经验提供支撑,也会极大减少老师和学生进入新教学模式的适应时间。
在教学交流上,新媒体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实现沟通零距离。本校教师之间可以在线上沟通整合国际贸易课程,简化重复繁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效果显著的高校和老师充分发挥“领头羊效应”,引领整体课程思政改革高效发展。同时,学生之间打破高校围墙限制,交流课程学习经验和课程改革心得,共同推进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
3.3 鼓励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完善的思政课程设计还需要教师从了解教学内容、深入调查研究、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关注现实问题,同时需要将广博的知识积累运用到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当中。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团队包含不同的职称、政治面貌、专业以及研究方向的教师,保障团队成员结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同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比较优势提出专业化模块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议,比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分享课堂经验,扎根于一线思政教育的讲师可以分享思政授课经验,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多年的教师能够分享国际贸易实务与热点知识等等。进而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知识的有用性,同时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思政教学竞赛,组织教师将授课内容和思政学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将教师参与教学竞赛的获奖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教学评优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12](P51)。目前,各高校已开始陆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其中涌现出的“思政教学示范课程”和“思政教学优秀教师”成为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中流砥柱。以此为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对于推动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4 创新课程思政改革成果检验方式
除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对阶段性改革结果做出总结,吸取有利经验并推广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展开检验。
一是以学科竞赛方式促进思政教学。开展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主体是学生,因此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思政教学改革取得的实际效果十分重要。以学科竞赛方式促进思政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学科竞赛除了要考查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还要检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是否具备优良的素养。例如,在外贸技能竞赛中,不同团队分别模拟不同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分别负责国际结算、货运代理、报关报检等具体业务,以此检验各个团队在应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变化下的反应和协调能力,最后根据自身团队的贸易运营情况和思想认知总结出一篇具有思政内涵的比赛报告。
二是将课程教学与业务实训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上,可以将思政内涵融入课程案例讲解中。例如在介绍贸易条约和世界贸易组织时,除了对世贸组织的原则、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进行介绍以外,还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加入我国自入世以来进出口贸易给国家发展、全球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积极性改变,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对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目前出口转内销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全球贸易大背景下构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贸易体系。在相关业务实训方面,由于国际贸易学科涉及多门专业知识,因此开设足够的课程单项培训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职业规划不能仅以自身利益作为依据,而是要以服务社会为重要准则,积极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螺丝钉”。
4 结语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思政教学融入国际贸易课程,探索思政教学改革之路,有助于加快学生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地位提升的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对全球贸易产生持续且深刻冲击的背景下,通过将课程思政、专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国际贸易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化学生对当前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的认知,进而培育出具有广阔宏观视野、扎实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