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以皖西学院为例
2022-03-24秦杨
秦 杨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艺术教育是指以美术、音乐、舞蹈和文学等形式的审美教育活动,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主要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思维,尤其是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展开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作美为教育主线[2],增设美育专修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积极实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皖西学院作为综合类地方本科高校,其多学科的校情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即跨学科的艺术教育将会带来各专业艺术教育的差异化,这些差异化又为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融合式发展提供契机。同时,契机中亦蕴含着挑战,地方本科高校各专业的差异化会导致艺术教育类课程授课的“真空”,即不同专业的学生思维模式的个体化差异,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认同会存在偏差。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类目、师资队伍、管理平台、教材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亟待优化。
1 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课程种类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多以服务地方产业为主,重“技能”轻“审美”的思维固化,认为这只是“艺术生”“文科生”的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高校阶段对美的鉴赏能力极为缺乏,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高校对美育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课程类目设置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授课对象也未能全面普及,所授课程多为专业艺术课程的翻版,大多以传统艺术理论课程为主,缺乏针对高校阶段学生的美育课程,同时艺术实践类课程较为缺乏,师生关于艺术鉴赏训练的互动环节缺失,无法有效激发非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专业师资队伍短缺
从专业划分来看,艺术教育属于教育类专业,故高校的艺术教育应由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参与主导,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审美、实践和研究的能力,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教师相对短缺,这类课程讲授多由艺术学院的教师来担任,故对艺术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把握、授课对象个体化差异及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把握不足。同时,艺术学院专任教师教授的学生多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在面临非艺术专业学生时很难做到角色转换、内容幻化、模式更新,往往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当然,高校针对艺术教育的教师培训仍显不足,授课教师构成略显单一,造成“因师授课”的弊端。
1.3 管理平台建设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仍存在课程管理平台建设不足的问题,或者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性质、学时要求、学分认定的方面仍较为模糊,多混同在通识选修课类目里,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重视不足,且将课程性质等同于专业选修课,这将阻碍艺术教育在高校的长效发展。
1.4 教材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的教材,或者说没有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通识性艺术教育类教材,教师多是根据自己授课经验进行教学,学生多是从教师的PPT中去感知,从而缺乏课前和课后必要的预习和巩固,而教师授课的难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也随之加大。
1.5 教育评价单一
这里主要是指艺术教育评价手段和主体较为单一,既然是艺术教育,往往会与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创新思维相关,而当下高校仍多以纸质考试的方式为手段,这种方法虽可以考量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应作为分数的主要部分。同时,艺术教育评价主体仍以授课教师为主,缺少学生为评价主体,如学生互评也应纳入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当中,类似“同行评价”的概念。
2 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改革对策
2.1 课程建设方面
首先,优化专业课程,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特点,简化专业性,突出审美教育。其次,深入发掘地域传统艺术遗产,除了艺术学院专业课程外,教师可以发掘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不断开发更多的具有地域性的优质艺术教育课程,如皖西地域的红歌、民歌,民间手工艺柳编、竹编等,地域传统乐器,不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同时,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范围,如各类艺术展览、竞赛和演出,艺术观摩以及一些艺术游学活动等,如参观学习皖西地域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要强化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加强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打破单一的学院艺术教师任教模式,积极外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授课,发挥社会艺术团体的人才力量,吸纳社会艺术资源,充实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如艺术教育工作者、美术家协会的会员,音乐家协会会员,舞蹈家协会会员,各类演艺团体中的德高望重的演艺名家等。再者,聘请地方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高校,展示才艺,传承技艺,弘扬民粹。
2.3 在管理平台方面
首先,成立组织机构,加强艺术教育管理。为了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在学校艺体俱乐部制改革领导小组指导下,设立艺术教育中心,统一管理。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宣传部、艺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相关部门人员共同配合,积极推动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改革,结合实际情况,由学校设立艺术教育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其次,对于艺术课程教学,教务处应建立艺术教育管理平台,并参照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制度管理,严格把关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制订等关键环节的工作,保证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有序开展[3]。再者,成立艺术社团,丰富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2.4 在教材建设方面
聘请艺术教育教师、行业专家、文艺工作者等人员参与撰写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艺术教育类校本教材,并根据学校专业有的放矢地融入一些学科专业元素,以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艺术故事,并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教师将根据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做到以通识化为主,专业化为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及时根据学习效果进行教材的修订,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规范化校本教材。
2.5 在教育评价方面,
首先,完善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内容,强化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理解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评价[4]。其次,明确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目标,放宽考试科目,增加过程性评价。再次,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的权利,使学生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美,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四,教师教学评价,以学生评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第五,开展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相结合。
3 皖西学院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方向
3.1 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
3.1.1 在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学校积极调动全校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校通识课程模块设定了一批“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要求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2个学分才能毕业。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较为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面向全校开设了涉及绘画、音乐、设计、摄影、美学鉴赏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拓展了学生选择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2021年春学期,共开设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41门次,其中线上课程10门次、线下课程31门次。开设:红色经典诵读、美术鉴赏、摄影摄像、音乐欣赏、文学鉴赏、国画花鸟、通俗歌曲、吉他演奏与鉴赏、红色革命歌曲、马克笔手绘、舞蹈等课程,受益学生4162人。2021秋学期,共开设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49门次:其中线上课程36门次、线下课程13门次。开设:家居设计、安徽民歌鉴赏、家居空间设计、工笔人物画、标志设计美学赏析、红色经典诵读、色彩感情与色彩心理、葫芦丝、风景绘画欣赏、服饰美学与搭配艺术、皖西革命文学、设计艺术表现、红色革命歌曲、摄影艺术等课程,受益学生人数为4539人。同时,皖西学院艺术教学俱乐部管理中心成立书法、国画花鸟、剪纸撕纸艺术、摄影、摄像、地方红歌、葫芦丝(皋陶龠)、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52个俱乐部,本学年安排2019级、2020级学生选修艺术俱乐部课程,通过教务处选修课平台进行选课,完成4学时,开设艺术教育90门次,受益学生人数达8701人。
3.1.2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建设力度。目前,学校承担公共艺术课专、兼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7人,主要来自皖西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较好地满足了公共艺术课教学需要,学校也正积极拓展师资队伍结构,打造艺术教育课程团队。
3.1.3 艺术教育管理方面
首先,成立组织机构,加强艺术教育管理。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学校积极推动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改革,结合皖西学院实际情况,由学校设立艺术教育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在学校艺体俱乐部改革领导小组指导下,设立艺术教育中心,教务处、团委、艺术学院、文传学院等相关部门人员共同配合,教学由艺术学院负责指导各艺术俱乐部开展教学、艺术展赛等活动。立足皖西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艺术学院、文传学院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成立52个俱乐部。进一步转变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优化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发掘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寻求有效途径,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其次,艺术课程教学管理较为规范,对于艺术课程教学,教务处严格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制度管理,严控教材征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进度表制订等关键环节的工作,保证艺术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
再次,成立艺术社团,丰富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学校现有映山红大学生艺术团、青年美术研究会、舞蹈协会、春泥文学社、河畔诗社、话剧社、华夏仪章汉服社、吉他社、书画协会等艺术类社团27个,会员共计5000人左右。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类社团的发展,着重培养有特色、有潜力的社团,在社团发展和会员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大学生播音与主持协会的侯茹晴获得全国经典诵读大赛省赛二等奖;大学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爱好者协会的文善彬获得湖南省竹笛葫芦丝擂台赛银奖;新媒体协会的“皖西学院那些事”公众号在全省高校自媒体排行榜中常年保持前十;组织参加安徽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乙组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两项,甲组二等奖一项,三等奖5项,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二等奖一项。
最后,皖西学院已经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真执行美育2学分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形式构建学习内容,组织教学。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改革,结合皖西学院实际情况,由学校设立艺术教育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教务处、团委、艺术学院、文传学院等相关部门人员共同配合,教学由艺术学院负责指导各艺术俱乐部开展教学、艺术展赛等活动。立足皖西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艺术学院、文传学院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成立丰富多彩的艺术俱乐部。不断进行皖西学院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改革的探索:第一,完善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内容,强化对学生审美感受、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评价;第二明确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目标,放宽考试科目,增加过程性评价;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的权利,使学生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美,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四,教师教学评价,以学生评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第五,开展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皖西学院艺术教育实施与评价改革的研究能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
3.2 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3.2.1 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及教学水平
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创新思维、文化素质三合一为目标,要注重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与提高和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各类艺术课程的数量,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外出进修、改革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更加丰富的育人途径。
3.2.2 加大艺术教育教改研究力度
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同人类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美育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核心内容。力争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美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继续整合资源,积极开展与美育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成立美育教育教研室,组织美育教研活动和教学交流活动,不断地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和育人水平。
3.2.3 继续发挥综合优势
根据专业特点,以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发展方向、能力和特长等,设计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可适当增加教学院长、主任导学、专家讲学等各种形式的讲座。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等给予学生审美体验和美育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通过这些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推动了学校艺术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