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2022-03-24庄皓翔费琦杨雍
庄皓翔,费琦,杨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北京 100050)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步,3D打印开始应用于骨科各个领域,包括各类手术如关节置换、畸形的治疗、骨肿瘤的手术治疗等,人们基于逆向工程技术,利用CT或MRI等设备采集患者骨骼、关节等部位的外形数据,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然后用3D打印方式制造教学和手术参考用的模型,常用于帮助制造个体化假肢、假体、手术导板或进行骨修复等。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3D打印技术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3D打印技术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1.1 3D打印技术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的背景
椎弓根螺钉因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是临床上最坚固和最常用的内固定技术,目前椎弓根螺钉技术主要分为寰枢椎螺钉固定和下颈椎螺钉固定,适应证主要有颈椎的创伤、畸形、肿瘤和退行性疾病[1]。但是颈椎椎弓根的直径细小、毗邻结构复杂而重要,且具有个体解剖的差异,故徒手置钉手术的风险很高。目前,多数脊柱外科医生是根据解剖标志、术前X线、CT影像学资料及术中X线透视观察定位进行徒手置钉,但有研究表明,C1-C7徒手置钉误置率可达18.3%[2],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等。为了提高置钉精度,2001年Goffin首次报道了利用3D打印辅助置钉,术前通过CT采集数据,将其导入MIMICS软件进行设计导板(材料为医用级丙烯酸树脂),之后利用立体光刻快速成型技术打印出来,随后他们在尸体上进行试验,在第一组尸体置钉(C1-C2)准确率为60%,总结原因发现这是因为导板的旋转稳定性不足导致的,随后在第二组尸体标本上辅助置钉(C1-C2),准确率为100%,说明利用3D打印导板能够提高置钉精度。
1.2 3D打印在寰枢椎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椎弓根较小,徒手操作更易造成椎动脉、神经损伤。据报道,徒手放置C2螺钉的误置率为17.3%[4]。Leary等[4]将60名II型齿骨突骨折(Grauer 分型)(240颗螺钉)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接受徒手置钉治疗,B组接受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治疗,结果发现A组120颗螺钉有98颗是安全的,22颗不安全;B组有118颗螺钉是安全的,仅2颗螺钉是不安全的,说明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可以显著提高置钉的精确性。Wu等[6]利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技术治疗20例C1-2骨折,共置入80枚螺钉,术后CT示,C1、C2螺钉的置钉深度与理想轨迹高度相近,证实了3D打印技术对置钉精确性的提高作用。Guo等[6]发现,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的螺钉可接受度明显高于徒手置钉,且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也明显减少。以上研究表明,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枢寰椎置钉的精度,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此外,人们还一直研究新型的3D打印导板,以进一步提高置钉的精度。Chen等[7]设计了一种用PLA(聚乳酸)材料打印的3D打印导板,取消了原有的螺钉导向通道的设计,只保留了螺钉孔的位置,用一个向内移动的导航杆取代了双侧的螺钉导向通道,他们在12个尸体标本中放置了48颗螺钉,术后拍摄CT,根据kawaguchi标准对螺钉精度进行评估,除1例为1级外,其余皆为0级,证明该新型模板对寰椎椎弓根螺钉辅助置入效果有效且精准。
1.3 3D打印技术在中、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自1994年Abumi首次报道应用于临床之后,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一直是下颈椎固定的有效方法。但下颈椎椎弓根细小,毗邻结构复杂,置钉不准确会造成严重的后果。Kaneyama等[8]对20例患者利用3D打印导板辅助放置了80颗螺钉(C3-C6),术后CT显示,78颗螺钉(97.5%)完全置于椎弓根的皮质内,2颗(2.5%)突破了椎弓根内壁,露出不到一半的螺钉直径,所有螺钉与计划轨迹的平均偏差为(0.29±0.31)mm。郝申申等[9]运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132枚(C3-C5),根据术后CT Kawaguchi标准进行评估,其中0级125枚 (94.7%) , 1级3枚 (2.3%) , 2级4枚 (3.0%) , 无3级螺钉。为了进一步提升置钉的准确性,Pijpker等[10]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导板模型,他们在术前对5名尸体标本拍摄CT采集颈椎信息,之后用聚酰胺打印出来,该导板的特点为增加了尾部定位的钩子、交联支撑结构和金属嵌体,将该模板应用于4具尸体标本,置入86颗螺钉(C1-T2),15颗用传统导板辅助置钉,71颗用新导板辅助置钉,术后CT发现新导板辅助置钉入点偏移平均为0.66 mm,而传统导板为1.20 mm,说明该新导板较传统导板具有更好的辅助置钉精度。当然,3D打印导板技术辅助置钉技术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要求术者具备应用设计软件的能力,不能用于急症等。
2 3D打印技术在颈椎侧块螺钉中的应用
目前颈椎侧块螺钉的置入基本都是徒手置钉,徒手置钉会造成临近结构(椎动脉、神经根等)的损伤[11],且频繁使用X线透视,给术者和患者带来高辐射暴露的风险[12]。3D打印导板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辅助技术,对置钉精准性提升、减少置钉相关并发症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北京友谊医院杨雍和费琦团队[13]将1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C4-6双侧,共72颗螺钉)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在3D打印导板的引导下辅助置钉手术(C4-C6),B组进行徒手置钉手术(C4-C6),术后发现两组螺钉的可接受率和优良率存在显著差别。这表明,3D打印导向板可以提高侧块螺钉置入的精度,增加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目前关于3D打印辅助置侧块螺钉的研究较少,未来还需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3 3D打印在颈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虽然颈椎肿瘤的发生率很低,但颈椎及邻近的结构复杂,故手术切除的难度大。传统上主要用X线、CT和MR在二维平面上获得肿瘤模型,难以准确预估病灶区域,术者难以较好地把握肿瘤及病灶周围情况,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瘤体切除不完整等情况。而3D打印技术的应用,利用三维重建技术为复杂的颈椎肿瘤病灶制作仿真模型,提高了医生对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的认识,便于术前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3.1 术前快速成型模型制定手术方案的临床应用
马立敏等[14]对2例颈椎高位脊索瘤患者术前行CT扫描采集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制作出与实体1:1大小的颈椎模型,进行术前模拟手术、置钉手术方案,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并且能够指导术中精确置钉和肿瘤的准确切除,减少了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陈雍君等[15]将20例上颈椎哑铃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3D打印模型术前模拟组,B组为常规手术组,结果发现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5),说明利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模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张同同等[16]纳入了11例颈椎肿瘤患者,术前CT采集数据,之后逐层打印出1:1解剖模型进行术前手术模拟、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复查发现1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X线显示病变部位完整切除,植入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以上研究表明,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模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一些不足需改正,例如模型的的打印精度不够高,一些小血管神经等软组织不能很好的重建等。
3.2 3D打印替代内植物的临床应用
传统上一般使用钛网做为颈椎椎体切除后的结构支撑,但钛网会下沉或移位,造成颈椎曲度的破坏,且使用钛网需植骨,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3D打印技术开始应用于重建椎体。Xu等[17]首次报告了1例利用3D打印椎体重建的因C2尤文肉瘤切除术的青少年患者,术后拍摄CT,显示植入物骨结合,没有下沉或移位。Yang等[18]报告了1例运用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的6级复发性脊索瘤患者,通过术前CT采集数据,设计了1个特定尺寸的3D打印人工椎体,同时还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1个多孔假体(材料为钛合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右上肢疼痛和肌无力症状明显减轻,9个月随访没有发现局部复发,没有发现假体沉降、移位或断裂,说明个性化3D打印假体具有良好的承重性,可抵御沉降或脱位,远期可降低翻修手术的风险。Li等[19]报告了1例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利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颈椎重建的病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2个月随访X线平片和CT扫描显示植入物没有移位或沉降。Li[20]等报告1例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寰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患者,他们术前利用CT采集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制定钛合金微孔个体化植入物,术后随访期内,患者疼痛显著减轻,CT检查示植入物与周围骨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在术后7周时植入物仍处于良好的位置,且有骨融合的迹象。Mobbs等[21]报告了1例C1-2脊索瘤的患者,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金属钛定制假体,通过前路手术植入,术后经9个月的随访,假体屈伸位X线没有显示移位。Hunn等[22]报告了2例颈椎肿瘤性破坏的病例(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多发性骨髓瘤),他们利用3D打印钛金属人工假体,术后随访14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稳定,术后也未发生并发症。以上研究表明,利用个性化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椎体重建的初步临床效果良好,但是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4 3D打印在颈椎畸形矫正方面的应用
颈椎畸形可继发于颈椎外伤、颈椎先天性发育障碍、脊柱结核、风湿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常涉及到多种解剖结构的变异,且周围毗邻脊髓,椎动脉、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及风险远远高于非颈椎畸形。近年来,由于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患者影像学资料制作脊柱模型,制作个体化导板,在术前规划、术中置钉、植入物个性化设计、医患沟通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4.1 3D打印在颈椎畸形矫正术前规划方面的应用
于崇龙等[23]利用3D打印技术治疗了9例先天性颈椎畸形患者,7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部分改善1例,死亡1例,死亡的患者主要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结论认为,3D打印技术在颈椎畸形的应用可帮助术前了解畸形的解剖特点,提高置钉精度,且有利于与患者家属沟通。李浩等[24]利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模拟,确定最佳手术方案,术中均按术前规划完成,术后随访CT、X线示矫形效果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
4.2 3D打印在颈椎畸形矫正植入个性化人工椎体方面的应用
夏天等[25]报告了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通过术前CT采集数据,制作了3D打印的个性化定制钛合金融合器,术中采用短节段凹侧撑开技术进行矫形,术后随访行CT,发现平均矫正率为64.45% ,且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紧密接触,未见透亮带,融合器无位移和下沉,获得了较满意的矫正效果。Niu等[26]告了1例上颈椎畸形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患者,术前行CT采集数据,以钛粉为材料制作了带有定位和定向孔的个性化枕颈椎后路融合器,术后行CT示内固定良好,寰枢椎完全复位,术后6个月融合器和骨质已经融合。3D打印技术为上颈椎畸形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思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 总结与展望
由于颈椎解剖复杂,邻近结构重要,造就了颈椎手术的复杂性。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应用在颈椎置钉、肿瘤切除和畸形矫正等方面,初步研究表明可有效提高置钉的精度,帮助术者进行术前模拟和脊柱重建,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但是,3D打印技术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简化设计软件的操作步骤,让更多医生能学会其操作方法;提高术前模拟模型打印精度,为术者制定更加精确的手术方案;改善打印材料和降低打印材料的费用,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这一技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更大样本和更长随访时间的报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3D打印技术会广泛应用于颈椎手术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