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03-24孙建竹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科产学研协同

孙建竹

(辽宁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1]。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的背景和需求,如何紧跟新时代发展要求和现代社会进步的步伐,把脉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育人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新文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背景

从2019年我国启动新文科建设以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动,国内高校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举办了“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2022”,尤其在202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建设,提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学科交融、社会评价等。

文章以辽宁科技学院为例,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全面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共建创新平台与实践基地,共建应用型课程,拓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广度、深度、厚度。以旅游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为目标,构建与新文科发展相适应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2 新文科建设的内容

2.1 突出新需求导向

新文科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培养,因此,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培养学生对于时代性、现实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理性思维力或实践动手能力[2]。

2.2 强调学科交融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建立能够有效促进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课程体系和选课模式的调整。为推进“新文科”建设,高校应建立综合性和通识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科技融入新文科建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培育新型人才

“新文科”的建设应顺应媒体整合、智能化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引导师生积极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3]。因此,“新文科”的建设需要有效促进文科和文科之间、文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可以让学生具有会通中西的文化视野,培养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3 辽宁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

3.1 学校优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作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单位,辽宁科技学院还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并广泛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产教融合的在新工科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中已经取得很大成功,为新文科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同时,2015年我校成为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联盟的各项活动,利用省级平台,搭建“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2020年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成为教育部“1+X”证书试点专业,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供了平台。2021年旅游管理专业加入辽宁省旅游职业教育综合体,进一步深化了校校合作。

3.2 校政企合作多点开花,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平台

学校主动对接辽宁省“五大区域战略”和“一带五基地”,为本溪市、营口市、辽阳市、丹东市等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服务;与本溪市南芬区、本溪县、桓仁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助推本溪市旅游产业发展;受本溪市人大委托,承担《本溪市旅游发展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助力本溪市旅游发展法制化;与大连海昌发现王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确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打造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学生实践、师资交流等方面的联动机制。

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辽宁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学校邀请本溪市文旅局、辽宁省旅游企业、辽宁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和依托我校成立的旅游研究所等相关专家、企业领导参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应用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和完善;参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实践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指导实践,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学校聘请企业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兼职授课,派出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促进师资的双向流动。

3.3 建设创新平台,拓展产学研平台

以“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与本溪市文旅局共建本溪旅游研究院,同时依托旅游管理专业成立的旅游研究机构等平台与辽宁省各级政府、相关旅游企业紧密结合,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旅游人才进行协同育人实践。

4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思考

4.1 深化应用型改革的思路

学校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全面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共建创新平台与实践基地,共建应用型课程,拓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广度、深度、厚度;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为目标,构建与新文科发展相适应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和模式。

4.2 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1)深化“政产学研”多元融合,构建立德树人新机制

将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立德与树人有机融合,统筹校内和社会两个大课堂,建设实践育人平台;聚集政府领导、旅游企业中坚力量、社会精英力量,搭建“知名导游进课堂”“与知名旅游学者面对面”等思想育人载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意识品质。

(2)整合“政产学研”教育资源,构建育人资源拓展机制

增强社会办学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度。充分利用政校、校企、校地等多元合作,对接“政”“产”需求,有效衔接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产业发展链,形成实习实践基地协同、育人经费保障协同、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等新机制,将校外资源转化为旅游管理专业优质教育资源[4],大力推进“订单式”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3)发挥“政产学研”四方优势,构建教学改革协同联动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地方服务性。坚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实践、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联动;建立校内校外的双循环体系,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撑科研”联动。如利用智慧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科研成果,旅游专业老师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等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教学也对科研实现了支撑,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科学研究和实际调研中,相关研究和课程在提升学生旅游欣赏水平、激发爱国爱乡情感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3 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1)以需求为导向,培育“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

通过面向地方需求、立足产业发展、依托研究优势、注重应用反馈,强化“政产学研”协同联动,形成高水平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多方面、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拓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完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我国当前教育实践和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5]。

(2)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抓手,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融合

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协力互动,通过政校共建、校地协办、校企合作等形式协作融合形成跨界的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校校协作和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培育新文科人才的院校联盟、政产学研联盟、校企联盟等,形成跨地域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联动,将学校优势资源向外部拓展,对接辽宁旅游业发展,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支撑区域发展、行业建设。打破单向思维定式,通过柔性引进、虚拟仿真等途径,将政府、产业、企业等育人资源引入校内,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融入,促进校内外优质资源融合共生,构建四方联合开放办学新型合作关系,形成内外部资源融合共生的发展态势,实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资源汇聚模式创新[6]。构建科研教学融合措施,形成“对内科研与教学互促、对外学校与社会互通”的内外双循环体系,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撑科研”联动。

(3)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动力,构建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立德树人体系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标准、资源的配置、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保障[7]。从人的存在、发展和价值出发,从立德树人的效果评价出发,不断激励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向同行[7]。在教育评价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通过优化构建学科思政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和课程思政体系,强化“政产学研”四方思政育人功能,注重将教学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实现了全过程全员“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形成富有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立德树人”育人平台和载体,立足培养“懂国情、知社会、敢担当”的高素质创新旅游人才到重点行业和基层就业服务,实现立德与树人有效融合。

(4)推广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典型经验

深度主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地方重大发展任务中,探索推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改革新模式,形成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有效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校际互访、教学研讨会、通过教改项目等实现校际合作,将其推广至相关企业和院校,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5 结语

当今,我国旅游业正面临各种新的变化,如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文旅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这对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创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文科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豆文科作品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