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沃金对福利平等理论的阐释与批驳

2022-03-24刘晓兰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福利理论政治

刘晓兰

(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5)

福利平等理论是福利主义的一种新发展,认为平等理论关注的对象应该是福利本身,主张对福利进行平等分配。何谓福利?福利是人的某种主观感受、幸福或者是个人偏好的满足等。福利平等理论认为,世间每个人在一生中应该拥有等量的福利及福祉(抽象或具体),在正义框架之下人们福利水平的平等化具有正当性及合理性。“根据福利平等理论,直到物品的分配使每个人享有同等的福利,物品在人群中才是平等分配的。”[1]

德沃金否认福利平等理论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平等主张,他尝试在福利平等理论的逻辑框架中,以适用平等理论者的角度重新审视福利平等理论的合理性,继而发现福利平等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德沃金通过极端激进的论证方式对福利平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批判,试图通过对福利平等理论的批判,寻找到一种新的更具吸引力的平等替代理论。

一、德沃金对福利平等理论的整体描述

德沃金通过对福利平等理论的考察,将已有的福利平等理论观分为两大类:主观的福利平等理论和客观的福利平等理论。这里有关主客观的分类,主要指主观感受、主观判定、主观选择以及客观外界规定、客观外界认知等。其中,针对主观的福利平等理论,德沃金进一步将其细化为两类:第一类为“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第二类为“感觉状态平等理论”。前者强调主观福利意愿是否得到尊重和认可,后者强调主观感受(好或坏)是否得到满足和关注。

(一)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

所谓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是假定个人的福利就是个体在实现其偏好、目标和抱负上的成功,将成功的平等作为一种福利平等理论的观点,主张资源分配和转移应达到资源进一步的转移无法再降低人们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的可能。同时,由于个人偏好的差异,平等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德沃金依据偏好和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将“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不加任何限制的包含政治偏好在内的一切偏好的满足。德沃金强调他所描述的政治偏好是“有关共同体应当如何把各种物品、资源和机会分配给其他人的偏好”[2]9。此处的“共同体”可理解为国家或者政府,有关“如何分配”理解为国家的某种福利政策或分配政策,如按劳分配、按功绩分配、平均分配或基于人性善(怜悯之心或者偏爱之心)的某种分配形式。

二是有限制的排除政治偏好的非直接相关领域偏好的满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候偏爱或关注的某一领域往往与自己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如A 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并且毕业后将在与专业相关领域进行工作,但是A 却十分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里的人工智能对于A 而言就是非直接相关领域的兴趣偏好。

三是高度限制的仅直接相关领域的个人偏好的满足。此类偏好是与个人的处境和经历密切相关的偏好。如A 的专业领域为人工智能,并且A 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发展,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一切政策或者信息都与A 直接相关,此处的人工智能就是与A 直接相关的兴趣偏好。

以上三种形式是德沃金针对福利平等理论中“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进行的具体划分。“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更注重共同体在满足个人福利时的客观责任,强调共同体为了让个体实现平等诉求,需要满足个体的偏好。

(二)感觉状态平等理论

与“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平行,德沃金将第二类福利平等理论称为感觉状态平等理论,该理论认为“分配应当努力使人们在其自觉的生活的某些方面或质量上尽可能达到平等”[2]10。这里的“自觉”可理解为一种自我感觉、自我判定,这一福利平等理论类型更注重对主观感受的考察。

德沃金避免了功利主义者强调的狭隘划分方式,将自觉划分为“快乐”或“痛苦”(1)两类,他选择用“享受”和“不满足”描述福利平等理论的感觉状态所关注的称心或者不称心的状态和情绪。他指出,这里的感觉状态(人们内心可以确认的)存在的前提是人们从自身出发,希望得到或避免的感觉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会对具体的事物或外界刺激(食物、冷热等)产生直观的“享受”或“不满足”的感受外,也会对抽象的刺激产生同样的感觉。这一类福利平等理论注重共同体在满足了个体福利份额后个体的主观感受。

以上是德沃金从总体出发对福利平等理论进行的归纳分类和基本描述。他指出,任一平等理论的主张都不能将主观和客观割裂看待,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进行针对性批判,需要将具体的福利平等理论进行分类。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吸引力,需要从理论适用者的角度进行考察,有且仅有任一理论主张让适用者感到没有被平等相待,都应重新审视理论的合理性。

二、德沃金对“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的批判

德沃金首先针对“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进行了递进式批判。他通过不断加大对偏好的限制,逐层指出“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中的不合理和局限性。

(一)对毫无限制的一切偏好满足的批判

德沃金认为最广泛、最不受限制的成功平等是实现人们包含政治偏好在内的一切偏好满足的平等。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的政治偏好保持一致。不仅如此,形式上平等地满足了每一个人的政治偏好和每一个人的政治偏好满足程度的高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德沃金抛开复杂的现实因素仅仅假设存在这样一个社会,能够实现这种广义的成功平等理论。这个社会能够满足人们不受限制的个人偏好在数量上实现平等,即人们的政治偏好相对一致,即便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也可以通过某种补偿加以弥补,不致引起较大的冲突和敌对。针对第二个问题,他提出用试错的理论加以修正,对资源反复进行分配,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针对这些问题,德沃金假设存在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持有大致相同的政治理论,即便有个别有异议也可以通过对个人偏好的弥补加以修正。在此描述的基础上,如果一旦存在政治偏好因满足程度不同而予以补偿的情况,其余的平等主义支持者就一定会有所反驳。具体分析如下:

在政治偏好问题上,如果我们假设存在一个人A 因为其政治理论没有得到采纳或者被否认,从而对A 造成了某种损失(物质或精神),为了弥补A的损失就必须用最常规、适用范围最广的物质补偿方式进行修正。假设这种福利平等理论观具有吸引力,那么接受这种福利平等理论观的人一定希望排除掉一种极端的情况即种族偏见。(2)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将A 的种族身份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接受A 是白种人时,在A 的政治偏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给予补偿;但是当A 的种族身份发生变化,当A 是黑种人时,除身份地位很高的白种人以外,很难有人可以接受黑种人因政治偏好得不到满足而得到比自己所持有的更多的物质补偿。因此,第一种情况“当政治偏好遇到偏执的人”时,不受限制的成功平等理论就很难被接受。

更进一步分析,如果这种描述适用于种族偏见,那么其他的平等主义支持者诸如“错误”的平等主义者以及功绩至上的平等主义者也会有所反驳,即为什么自己的平等主张和偏好没有得到补偿。事实上,为了不引起公众矛盾,福利平等理论主义者必须牺牲拥有政治偏好的人,将政治偏好排除在考察范畴之外。但是德沃金指出,在一个良善的社会中,它将社会所认同的某种平等观看作一些人持有的政治偏好,同时另一部分不持有该偏好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施以补偿,这里就默认这个平等观理应是每个人都应接受的公正的存在。因此,一个人如果和这个社会所秉持的平等观相左就被视为持有错误的政治偏好,这个社会因此剥夺了其享受补偿的权力。我们会发现种族偏见并非给予受种族偏见影响而获得更多补偿的正当理由,如上论述被正确的平等观所谴责。

人性立场与政治偏好立场之间存在张力。事实上,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政治偏好。我们同样采用德沃金的极端假设,假设没有人坚持任何形式的非平等主义或错误的平等主义政治理论,但是他们有着自私或者仁爱之心的区别。假设A 和B 都不具有某种政治偏好,唯一的区别是A 的立场是自己的处境,而B 则因有仁爱之心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旦我们支持B 的仁爱主张,那么A 就要因此得到更多的补偿。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拒绝B,拒绝尊重仁爱之心,否则会与我们的价值立场、道德直觉相违背,所以不加限制的政治偏好又一次陷入了论证危机。如上所述,毫无限制的成功平等理论不具有吸引力。

(二)对有一定限制的非直接相关领域偏好的批判

德沃金将这类偏好称为非个人偏好,所谓“非个人”是指个人不直接参与或没有直接关联的偏好。德沃金认为只有对“成功的平等”加以限制才能更好地描述成功平等,这里限制的对象就是非个人偏好。为了让论证更容易被理解,他列举了一系列超寻常的非个人偏好,比如渴望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等。针对这类偏好,可理解为我不参与但是我关注的某种偏好,从社会角度出发,没有必要为了满足一个不切实际的、与个人无关的、虚无缥缈的偏好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某些所谓的非个人偏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满足的。德沃金指出,真正的“成功的平等”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偏好甚至是单纯地补偿某种非个人偏好的落空,否则任何人都可以烧脑地编造一个难以实现的非个人偏好以获得补偿。如此一来,福利平等理论就丧失了吸引力,并且失掉了其本身要追求的某种真正的平等。

有些学者认为德沃金对这一偏好类型的反驳太过激进刻意,故意将个人的偏好极端化,不符合实际。但是德沃金本人只是通过极端的例子以论证“有关非个人的偏好在何时是合理的或补偿这种偏好在何时是合理的”[2]20。此处我们做出某种理论假设,社会资源将以某种公平份额用于对每一个人的关切,当社会中的任何人没有享有该公平份额时,理应得到补偿;但是,如果一个人享有补偿的代价是侵害他人的公平份额,这样的补偿就不合理。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一点是:任何人在接受补偿以满足某种平等的同时不应当侵害到他人的公平份额。

因此,福利平等理论观真正要关注的应该是个人抱负(偏好)的成功,这是在对政治偏好和非个人偏好进一步限制后的落脚领域。因为“如果政府有权利或责任使人们达到平等,那么它也有权利或责任使人们在包括其政治权力在内的处境或环境等方面达到平等,而不是使他们在自己不同的政治信念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上或他们有关理想世界的不同观点的实现程度上达到平等”[2]21。事实上,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相对的平等、有所限制的平等才更合理。

(三)对最严格限制的个人偏好满足的批判

个人偏好的成功平等,这种平等形式是德沃金认为的成功平等理论中最严格的形式。德沃金认为如果能够论证这种形式中依然存在不足就足以证明“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是不合理的。为了更好地进行递进式的批驳论证,德沃金将个人偏好的成功平等理论区分为相对成功的平等理论和总体成功的平等理论两种形式。

相对成功的平等理论。德沃金指出这类形式的福利平等理论观以某种哲学心理学为前提,在这种形式下要求分配能够使每个人的生活和处境偏好得到满足,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们平等的最大化。德沃金假设了一种理性化场景,假定在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自主的选择和决定。他们还能在此基础上,既区分出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又区分出对待世界的态度赞成或不赞成。人们完全根据自我选择和偏好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使自身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并且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整体道德评判的某种限制。这里的限制是个人承认也认可的某种限制,是在限制和偏好共同作用下的自主选择的某种生活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描述中,天然地承认了人是社会人,会受到社会某种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做出自身的选择。何为“相对平等”?此处的“相对”不是他人评判的相对或者较他人成功与否的相对,这里的“相对”是与总体相比较的范围的相对。相对成功是个体依据个人偏好而实现的自我设定的某一个分目标的成功,这里的相对依旧是针对主体自身而言的相对成功。

人们选择过怎样的生活不是单纯地由主观意念决定,而是建立在他们可以利用哪些资源以及可拥有的资源数量基础之上的。人们会根据自己可利用的自然和物质资源进行选择。运气、机遇和习惯都会对此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个选择都不约而同地折射出某种偏好。偏好就成为我们判定相对成功的一个要素。事实上,相对成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一个人整体人生价值追求中的很小分枝,是整体人生价值的缩影。二者之间不是分离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相对成功的平等是这样来分配资源的,它——很可能分给这两者中前者很少、后者很多——使每个人在实现这些极为不同的目标时都有同等的成功机会。”[2]25相对成功侧重于对成功机会的评估,强调的是人在自己重视的方面取得成功。然而共同体并不能单纯地依据其对成功机会的评估就决定给谁分配更多、给谁分配更少,这显然不具有合理性。

总体成功的平等理论。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相对成功平等理论拥有更大的外延,其建立的基础是更核心的人生价值或某种总体抱负。为了更好地讨论总体成功的平等理论,德沃金将个人自身对其总体成功的评价与其实际上多么成功的客观判断进行了区分。一个人的自评可以反映其内心的人生价值信念,而所谓的客观立场则是掺杂了其余因素后的评判。德沃金假定总体成功的平等理论的平等指“人们从各自的、可能各不相同的哲学信念出发,由自己做出判断的总体成功的平等”[2]25。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对他们的生活总体上有多好的评价的差异不是想象的和信念上的差异,而是成果上的差异时,这种差异才是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想象中的差异”[2]9。他指出,衡量个人成败的标准应当是应然的标准(更加客观的标准)而非自以为应然的标准(自我想象的标准)。否则,任何添加了自以为应然的标准的衡量都是没有意义且不合理的。

德沃金为了更好地论证“如何衡量总体成功的大小”,引入了“合理遗憾”的概念。所谓遗憾就是想做而没有做,或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一旦在前面限制了合理,就有了参照标准。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个人在生活中合理遗憾的多少和总体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成反比,一个人合理遗憾越多,他实现总体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遗憾越多,自我满意度就越低,总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反之亦然。

如何规定这里的“合理”呢?所谓合理不是人们遗憾自己根本不可能获得的东西,而是人们没有得到他们有权利、有机会得到的那份物质资源、精神享受从而感到遗憾。我们可以发现,确定某种遗憾是否合理完全取决于与其相对的某种分配假设,分配是确定合理遗憾的前提和基础,单方面地通过合理遗憾讨论衡量总体成功可能性大小的标准难以立论。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感到遗憾、懊恼正是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自己未能拥有理应拥有的份额,“他们被剥夺了别人所拥有的使生活变得更有价值的机会”[2]35。正因为如此,德沃金指出根本不存在一种总体成功平等理论的检验标准,它既适用于平等又独立于有关分配平等的假设。所以总体成功的平等理论的拥护者其实缺乏为其辩护的最合理依据。因此,德沃金也并不赞成这种福利平等理论观。

至此,德沃金对“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认为“福利即成功的平等理论”不具备社会适用的合理性,并不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平等理论。

三、德沃金对“感觉状态平等理论”和“客观的福利平等理论”的批判

与“福利即平等的成功理论”相同,德沃金在对“感觉状态平等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再一次用三种限制形式进行了限定。因此,与成功平等理论一致,德沃金也将感觉状态平等理论进行了受限制和不受限制的区分,具体分为三种:不限制享受来源,实现人们在享受方面平等最大化;限制享受来源为非政治偏好,实现人们在直接感受到的享受方面平等最大化;限制享受来源为个人偏好,实现人们直接获得的享受方面平等最大化。

德沃金分别针对享受平等的三种限制形式的划分进行了反驳论证。首先是不受享受来源限制的享受平等,德沃金指出人们获得享受的来源呈现多元化。一个人的享受来源可以是多种的,如个人偏好、政治偏好与其他偏好。假设一个人的个人偏好得到了满足,获得内心享受,但是其政治偏好和其他偏好却未能得到满足和享受,且一个人所有偏好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第一种享受平等理论是不成立的。其次,德沃金对于享受平等理论受限制形式同样持反对态度。他指出受限制的享受平等的形式,它的最大吸引力是“使他们在关系到他们的个人处境时他们同等看重的东西上达到平等”[2]37。但是这种吸引力既经不起推敲又不具有长久性,因为不同人赋予享受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一个人可能更看重A,但是他们在B 甚至C 方面和他人相比会变得不平等。因此,德沃金也不赞成享受福利平等理论。

德沃金除了对主观福利平等理论是否平等进行批判外,同时还指出两种复合理论:一是观点和立场引发的疑问;二是时间问题引发的疑问,因为个人偏好的多元性会随着时间发生变更。德沃金将含有客观因素的福利平等理论都归为这一类。他列举了三种客观福利平等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反驳。

第一种是兼有主观和客观因素在内的福利平等理论。这种客观福利平等理论仅仅从某些方面而言是客观的,其平等形式的目标是“使人们在合理遗憾的数量或程度上达到平等”,此处合理遗憾之所以生成是因为他们自觉自己未能过上价值更大的生活而有所遗憾。德沃金认为这一要求限制了个人(主观)对合理遗憾的认定。因为存在一种情况,即一个人会因为时间、地点或者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对赋予生命以价值的东西发生改变,这就要求依据这一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平等的实现。但是我们发现这种平等形式的评判标准是以一个人已有的情况为基准的,当情况变化时却不予以重新评估,自然合理遗憾的计算就有失偏颇,因而不具有合理性。

第二种客观的福利平等理论是一种更为客观的总体成功的平等理论。这种平等理论要求从外界出发进行价值的再判断,如果社会普遍认可亲情的重要性,即便某人自身不在乎,但只要他承认这种亲情的存在会带来温暖抑或其他好的感受就应当由第三方(我们普遍认为的政府官员)依照这种约定俗成或者普遍认知的价值观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达到平等。但是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德沃金认为这样的主张实则侵犯了个人的自主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由主义的原则。他认为即便把这些显而易见的不足抛开不论,我们依旧会发现针对一个人应有遗憾的评判标准仍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分配假设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支持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拥护者就一定需要制定一个有关公平分配的独立理论。但是如果这一理论设定出来与之前的理论相背离,其论证的内核就会不攻自破。因为之前的理论在多数人看来也是合理、有效的。因此这一客观福利平等理论德沃金也不赞成。

第三种客观福利平等理论强调绝对的客观因素的平等,忽略主观感受。这种观点的认知前提是一个人的福利取决于其可利用的资源(3)。这种观点不接受个人对福利的评价,认为如果两个人拥有相同的客观资源(物质财富、受教育水平等)且在自身身心都健康的情况下就已经达到了同样的福利平等理论,他们不考虑某人是否在其中会感到不满。德沃金指出这一理论无疑用资源替代了福利本来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观点的规定,只要求人们在规定的资源上达到平等,但是却未能对资源进行区分和定义。德沃金认为这并不是某种福利平等理论,也不是德沃金自己主张的资源的平等,仅仅是概念的偷换,是形式或者说数量的某种满足。

至此,德沃金完成了对“感觉状态平等理论”和“客观福利平等理论”的批判,认为不管是福利平等理论的任一主张都是不成立的,都存在严重的理论不足和逻辑缺陷,并不能实现理论自洽和逻辑闭环。

四、结语

福利平等理论一度是极具吸引力的平等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平等诉求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福利平等理论出发对平等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福利平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平等理论主张。我们可以发现,福利平等理论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在于其强调共同体为满足个人福利所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福利平等理论却忽略了每一个享有福利的个人同样要对自己福利的满足负责。个人与社会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选取德沃金对福利平等理论的批判进行分析,正是因为德沃金试图站在福利平等理论适用者的角度,不仅考察理论逻辑本身,将道德、人性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进行考察,同时还针对当个体被超对待和没有被平等对待等情况进行了批判。他力求最大限度地沿着福利平等理论的理路挖掘其本身的局限性。继德沃金对福利平等理论的分析批判后,不管是福利平等理论主义内部还是其他拥护平等主义的学者都对平等理论进行了发展与修正,陆续将个人选择、责任以及道德等因素纳入到平等理论的考察范畴,缘于此,平等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

注释

(1)早期的功利主义者边沁等将快乐和痛苦当作福利,后期的功利主义者以及支持福利即感觉状态的学者认为“快乐”和“痛苦”的划分过于狭隘,人的自觉的范畴要远远宽泛于这两个描述,如沮丧、无聊等。

(2)此处仅针对德沃金反驳提出的极端案例,因为在西方社会种族偏见的普遍存在,我们有必要在讨论政治偏好的时候予以说明和区分。

(3)这里的资源从狭义上理解即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广义上理解即包括物质资源、体能、智力、教育和各种机会在内的资源。

猜你喜欢

福利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