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及对策

2022-03-24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思红色思政

胡 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及对策

胡 滢

(湖南师范大学 团委,湖南 长沙 410081)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而言,要补足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之“钙”,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实现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构建和赓续百年党史中的革命传统,都需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的威胁、红色文化宣传话语创新不够和红色文化教育顶层设计不足等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研助教、完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合力、构建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技术赋能、实现云端数据技术有效落地机制,推动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高等院校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革命战争年代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青年大学生一代传承好红色文化,对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持续进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必要之举,也是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举措。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红色文化具有着鲜明的思想政治属性,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高校思政课的课题发展、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构建和传承百年党史中的革命传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个人成长:有助于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

新时代,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推动大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的贡献,就必须培养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十分普及的今天,诸多带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负面信息对塑造大学生高尚品格造成了挑战。要帮助大学生厘清政治信仰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红色文化彰显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承载着责任义务的家国理想,反映着集体主义的道德情结,蕴含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有助于在培育爱国情怀、教育责任担当、涵养道德情操和铸就精神品质等方面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的关键举措。

红色文化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因而其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因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赋予学生以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其能够在红色文化中体悟到百年党史的红色底蕴;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素养,使其能充分积累以红色文化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

(二)对课堂发展: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质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3]。目前,大学本科的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这四门课为基础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以红色文化为线索,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政课教学新内容。

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层面的精神样态,要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要对其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的解构与凝练。从教学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可分为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故事、红色理论等。红色文化资源一般以地方红色历史遗产为载体,具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多样的形式呈现;红色故事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发生过的彰显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的一切事迹;红色理论则是指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理论遵循,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指向的相关理论。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教育面向,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对高校建设:有助于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整体教学水平与教育能力,是推动高校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一环。大思政课是以思政课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是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表现形态[4]。构建大思政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各部门的育人合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跃升式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彰显党建力量,为高校建设评价增添有利指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构建提供重要助力。

红色文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鲜明政治特性、丰富的内涵意蕴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对实现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构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第一,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政治特性为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价值底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思考清楚的问题,而红色文化则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答案。第二,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为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内容载体。教育学生以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内容,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基础问题。以红色文化为教育内容,不仅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也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教育资源。第三,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多元表现形式为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耦合机遇。大思政格局的构建,需要发挥多方合力;而红色文化因其多元的内涵,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起包括教学、科研和行政岗位上的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力量,在此过程中,高校大思政格局能够被有效构建起来。

(四)对文化传承:有助于赓续百年党史传统

中国共产党创建至今,已历经百余春秋。在这百余年的辉煌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顽强拼搏的强大毅力践行着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从而在其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蕴涵丰富、价值重大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紧密相关,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的教育,对更好传承党的革命传统具有着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肯定青年在党历史中的作用:“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5]。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继续传承好革命传统文化接力棒、勇担新时代新的历史责任,是高校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让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党史中的党性,明晰肩膀上的重责,具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红色文化具有着重要的思政价值,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着来自于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

(一)社会思潮层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造成威胁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打着“客观学术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认识历史”的虚伪口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历史进行歪曲解读和全盘否定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会促使青年红色历史认知断裂进而引发心灵冲突,进而可能会瓦解动摇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心灵根基[6]。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正义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然而,在部分反华势力的作用下,一些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没能认识到,网络上曲解甚至抹黑红色文化言论所暗含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因此会在意识形态交锋中败下阵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个客观存在、危害极大的现象,它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具有着不小的负面作用。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攻击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遭受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

(二)话语构建层面:红色文化宣传话语创新不够

要让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话语进行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建构。青年大学生从小成长于流行文化盛行的年代,接触互联网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思维也最为活跃,对红色文化话语创新的需求也最为强烈。虽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已非常高,但却没能从口号式的宣传方式走出来,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与阐释。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青年大学生对口号式的宣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因而更难以产生对红色文化本质内核的学习愿望,只会以应对考试的姿态不求甚解地背诵若干概念式的句子,却不能领会这些句子背后的底层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红色文化宣传话语的创新度仍旧不足,无法满足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三)高校自身层面:红色文化教育顶层设计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红色文化因其所具有的强大政治滋养功能,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有所体现。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前还普遍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仅仅以思政课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上升到最根本的信仰教育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红色文化的信仰内核就无法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设计尚且停留在书本大纲教学阶段,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案设计没有体现出红色文化教育的特点,这就使得思政课堂缺少了生动性和活泼感,也不利于发挥红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不理想的现实情况,要从思政课教师的教研结合、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和互联网技术的合理运用等层面思考对策。

(一)以研助教,完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思政课教师,而高校教师一般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要让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就不能将红色文化研究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相割裂,而应当使二者相结合,既做到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又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力度。红色文化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从研究的角度看,红色文化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红色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富矿区”,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从党史研究的角度看,可以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发展史来挖掘党在不同时期精神谱系的具体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可以通过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功能和载体来梳理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成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应投入更多精力到红色文化的研究中,努力多产出质量高、有创新性的成果。

其二,思政课教师要将红色文化的研究重点与思政课的教学热点结合起来。红色文化研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作为研究者当然可以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对其进行多样化的研究;但作为思政课教师,分析并解决学生大脑中最为迷惑、最为不解的问题,从而培养出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才是最重要的职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教学热点,有针对性地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从而在红色文化中找到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答案。

其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中。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远大梦想、崇高信仰和伟大精神进入学生的头脑。要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就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学习红色文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迈入到红色文化研究的门槛中,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善于思考的青年人才。

(二)发挥合力,构建高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除了思政课教师之外,还包括普通专业课教师、各级团委工作人员、辅导员及所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党务工作者等。实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贡献,也要充分发挥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合力。

其一,要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普通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思政课程固然重要,课程思政的功能也不可被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因此,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尽可能地宣传红色文化、宣讲党的理论,推动课程思政发挥良好效应。

其二,要发挥各级团委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力量。高校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在人事关系上一般具有交叉性,在工作内容方面也有诸多契合之处,且二者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团委干部和辅导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类团学工作,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其中,从而在全校构建起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这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三,要发挥所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力量。我国公立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的党务人员因为具有着党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属性,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高校党务工作者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好辅助作用,为构建良好的思政教学环境和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三)技术赋能,实现云端数据技术有效落地机制

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化,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步入了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让云端的红色文化相关信息被整理为既能在高校课堂落“地”、又能在学生群体中入“脑”的思政要素,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其一,高校要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定式中走出来,提高对线上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进行线上教学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常态。但线上教学并不因为它是一项被迫举动而丧失其本来的价值。红色文化教育本身是一项思想文化教育的活动,线上教学因其突破了空间的阻隔具有了极高的便捷性,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重视线上课堂,创新线上课堂备课模式,增强线上教育教学成效,推动红色文化的价值在线上更添亮色。

其二,高校要善于探索建立教学信息共享模式,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除了少数科研教学实力极强的“双一流”大学外,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是各有其特色、难以做到大而全的发展。对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是不少高校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而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红色文化研究人才难度较大、现实可行性不高,因此,高校要善于取长补短,加大经费投入到网络教学资源的引进中来,从而在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其三,高校要在利用数据信息技术的同时做好价值甄别与信息筛选工作,杜绝与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相悖的内容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互联网平台上关于红色文化的内容虽然多,但借“红”的名义讲“黑”的内核的内容也不少。如果将带有明显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信息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则会对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更要擦亮眼睛,用心用力甄别和筛选出真正适合于思政教学的有用信息,以保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刘建荣.红色文化的道德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 2022(3):24-29.

[2]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 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叶方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66-7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6]陶俊怡.论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红色记忆的 深层破坏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6): 106-11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 -2-28(01).

[9]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G410

A

1672-1047(2022)05-006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17

2022-09-03

胡滢,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助教,校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团学理论。

[责任编辑:蔡新职]

猜你喜欢

大思红色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红色在哪里?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