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22-03-24费新宝郝张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赛互联网+院校

费新宝,郝张艳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费新宝1,郝张艳2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2.黄冈市中医医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互联网+”模式,对大学生而言是开启未来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造就了越来越多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青年学生。通过剖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探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提出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及创业园区“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驱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教育改革也已经步入深水区。以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1]。“互联网+”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技能和实践进行重组和创新。当今世界正迎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青年学生要主动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潮流,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高职院校以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培养方案具有现实意义[2],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有的学生甚至通过发掘新项目成功走上创业之路。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并予以完善提高。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当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结合自身优势与专业特点,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但从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且同质化较为严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够系统[3]。“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期间各参赛团体提交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多都存在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等诸多问题,尽管参赛规模和人数逐年递增,但从大赛的结果来看却不尽人意,能够坚持并且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比例较低[4]。笔者综观现状并结合课题研究,将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面临的现实困境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虽然高职院校每年都会接到组织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但是由于各校在对于大赛的定位、动员学生参赛的意愿以及支持学生参赛的力度上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学校在派出的参赛队伍数量与质量上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很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不充分,甚至部分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宗旨大相径庭,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办赛初衷相违背。

例如,很多学校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常只会关注那些有意愿或者有资源的学生,急于树立典型和编制案例而忽视了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赛中来,对于意愿不强或者资源不足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一些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空谈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培养思路和沟通交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大多是学校就业指导处的老师兼任,缺乏专业度更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有的学校虽然会邀请校外名企高管或者专家来授课,但由于时间紧张、资源短缺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有限。如果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以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那么对于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路径也就无从谈起。

(二)资金不足

自“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办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100多所高校的75万大学生直接参赛,参赛人数和规模十分庞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开拓国际视野,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就参赛情况而言,在一些优秀创新创业项目与具有创新创业才能学生大放异彩的同时,众多乏善可陈作品的出现也反映了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不足。后者在高职院校提交的作品中较为明显,其背后既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问题,也有资金不足的原因。据课题组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支持,一部分院校硬件设施滞后直接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削弱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能力培养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高职院校育人的各个环节,是高职院校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时代潮流下对于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做出的回应,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的重构,更是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然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增速均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并且地域差异显著,其中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是少之又少。资金不足最终会导致好的教育理念、方案无法实施,教育模式出现断层,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层次、素养要求以及相应的培养内容都会缺失,也就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标。

(三)多元化主体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多元化主体的参与,要想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实现自我之用必须强化多元化主体参与。除了教学主客体,还需要政府提供平台、资金以及相关政策支持,也需要鼓励企业、创业园区利用兼职师资、技术咨询等方式全方位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校政企多方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共同创业。针对以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国家倡导和大力扶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当前已经在高职院校扎根,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多元化主体的欠缺,目前高职院校诸多创新创业项目仍停留在理论创新阶段,尚未实现创新创业的上、中、下游对接与耦合,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教育生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尤为关键,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合作成果有限,形式教育大于内涵教育,“双主体”共同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效有限,院校如何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企业与创业园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解决均依赖校企深度合作,充分沟通和磋商。政府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质量监控者,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撑,社会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源泉,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念,另一方面可以为创新创业项目赋能,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但目前对于社会力量如何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属摸索阶段,科学协商合作体系有待构建。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及创业园区共同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一致前进的内驱动力,各方摸索共进,才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视阈下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媒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又充满激情的舞台,大学生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创业才能,并结合所学专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实现理论科研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为个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统一,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则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环节均将成为空谈,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媒介可以实现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实现知识技能与自主能力的双重提升,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宣传、动员并给予参赛团体充分指导,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之后,需要经过实践、训练将一个个方案策划落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媒介,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驱动学生将零星想法转化为完善的方案策划,学生再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落地实施,将参赛作品进行展示后接受大赛评委的指导与评价,实现了从想法到项目转化的完整流程。

(二)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与软硬件资源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5],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和模式开展“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把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送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且积极鼓励普通教师立足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加入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人才共享,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型人才,发展校外兼职导师与校内全职导师并行的教师队伍,校外兼职导师在实践方面相对较为突出,校内全职导师理论方面较为突出,彼此互相探讨,形成良好的课程设计模式和风格[6]。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软硬件供应也不可或缺,尤其是围绕“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对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7]。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师资、课程体系、设备设施的配置、实践平台搭建等诸多要素,必须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只有软硬件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育才能够落实到位。

(三)完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联动的过程,需要 “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模式[8]。所谓“五位一体”系统育人模式是指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创业园区五方作用,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联动、打好组合拳,以高职院校优势专业为依托,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实践和试验的完成以及信息的收集和更新需要企业、园区支持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最终才能够深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学习内容。社会、企业、企业园区以及政府都是创新创业育人的“联合主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主体联动,需要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推动下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与安排[9],政府、社会、企业与园区联合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扩展、完善见习基地和见习岗位,推进“双导师”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才能得以真正实现[10]。高职院校应该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办学,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的“硬本领”。企业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及时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培养方案搭建起学生就业的“立交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各方深入合作不仅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出创新创业的新项目,还能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从企业岗位对创新创业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通过数据以及测评反馈,获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促进学校紧跟现状,缩小差距,让每一位学生在步入社会和岗位前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缓解就业压力,最终实现梦想。

“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合理有效地带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为院校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内驱动力。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不再是“案头”工作,而是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创业园区“五位一体”的深入融合,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创业内驱动力,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立足点,积极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创业园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突出政府引导与扶持,并切实落实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领头羊”的作用;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探寻、落实优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强化社会、企业和创业园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重要资金、技术支持作用;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者,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等各种方式、媒介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将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1]陈敬良.创新与创业教育[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明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 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林秀丽.“互联网+”双创大赛视角下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20,20(1):48-52.

[4]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尹国臣,万传军.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34-41.

[5]邓冰凌.江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角[D].江西 科技师范大学,2018(12).

[6]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 情报科学,2016,34(5):59-63.

[7]陈树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21.

[8]徐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8.

[9]李欣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10]杨洋.应用型本科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现 途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Fei Xinbao1, Hao Zhangyan2

( 1.Huanggang Polytech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2.Huang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Huanggang 438000 Hubei)

“Internet Plus”m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open the fu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Internet Plu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tes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as created more and more young stud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ing new ways and model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five-in-one”education model of government, schools, society,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hip parks was propos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Plu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the practic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driven by“competition to promote learn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lu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form in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719.12

A

1672-1047(2022)05-0037-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10

2022-09-1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项目“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2021C2012113);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工精品项目“‘三创融合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2021X005)。

费新宝,男,湖北黄梅人,讲师,交通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秦春娥]

猜你喜欢

大赛互联网+院校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